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践行人才兴鲁战略!“人才强市”助推青岛高质量发展

2021-12-20 14: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

人才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对于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一个城市的人才政策可以真正显示出其未来发展的远见性。

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在山东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努力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青岛作为山东经济龙头和最负盛名的城市,当下正处于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上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交叠期,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甚,更应响应“人才兴鲁”战略。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激发人事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青岛正通过一系列切实的举措,展现城市引才、聚才的诚意,而这些脚踏实地的行动,最终也将化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劲动能。

近年来青岛市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需要什么政策、让企业“说了算”,谁是人才,让市场“说了算”,支持哪些人才、让资本“说了算”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畅通引才聚才渠道,构建人才赋能体系,全市人才总量、结构、素质均实现较大提升。

据了解,青岛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240万人,较“十三五”初期增长50%以上;市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人选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居全省首位。同时,青岛市人才工作考核连续9年位列全省第一,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十强,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青岛对于人才的重视,日久月深。从城市发展顶层战略到各部门脚踏实地的行动,都在向外界释放这座城市的诚意。

青岛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扎实推进人社领域重大人才工程、重点人才政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实施新一轮顶尖人才认定和奖励政策、推进以强化青年人才储备为目标的“金种子”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引才聚才新政,发放新一轮青年人才落户就业一次性安家费3.53亿元。创新实施博士后留青激励政策,博士后出站留青率达77%。率先推进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951人取得职称资格。

与此同时,青岛还出台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改革,青岛市已有50家企业开展自主评价7200余人次。打造“留学生科创岛”,助力留学生、高校毕业生、高层次留学人才落户青岛创新创业。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业创新成果大赛,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家在华留学生走近青岛系列活动,搭建青年人才来青创业创新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青岛启动千名专家“进重点企业、进企业研发机构、进见习实习基地”行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全面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出台支持中医药事业聚才用才强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创新出台市属事业单位公开遴选实施办法,鼓励用人单位结合自身岗位需求自主招聘,事业单位人才集聚力和创造力明显提升。

唯才唯青岛!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目前,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不仅限于薪资、住房、职业前景等基本硬件指标,更要提升生活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出台、更新人才政策,降低人才来青的就业和生活成本;提供健全、足够的医疗资源,改善、保证和提升日常生活质量。

“十四五”期间,青岛将人才发展与城市战略及产业布局同步推进、深度融合,人才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发展生态更加优越,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面对城市间激烈的竞争形势,青岛如何做好引才聚才工作,一方面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另一方面则要聚力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人才发展生态,建设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创新创业活跃的人才高地。

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培养并重、政府引才和市场选才并重、政策支持和城市公共服务并重、重视高端人才和多元化的人才观念并重是青岛理性构筑人才高地的必然选择。(文/徐雅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