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繁花》第二季:一半是喜,一半是悲

包含
2021-12-20 20:03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繁花》是一本,可以从随手翻开的任意一页开始读起的书。第一季谢幕时,演员立定在转台上,如沙戏影灯,走马于一场场圆台面的人生饭局,剧场里响起黄安悠扬的歌声:“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世间风月,软红香土,峥嵘栋梁,花事未了。等同于把跳读至三分之一处的小说翻到终章,想要窥探结局,却觉愈发神秘。书里的一万个故事,并不急于冲向终点,如男男女女间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讪,来来去去,未必真有目的,过程本身便是结果。金宇澄借姝华之口引用了穆旦的诗,给小说定了基调: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这也是戏剧的基调。

《新鸳鸯蝴蝶梦》的曲声氤氲未散,《繁花》第二季已悄然开演。开场时场灯不灭,观众席通明。陶陶登台,招呼沪生,进来嘛,进来看风景……也在暗示席间看客,即将在镜框式舞台上展现的,是你手中的取景框所捕捉到的行进过程中的风景,琐碎,断断续续,有些清晰可见,有些则模糊不清,取景框平静地移动,不停留,不挽救,更不会探究隐藏在风景表象之下的心绪。说完卖鱼女人和卖蛋男人的桃色八卦,陶陶一句“耶稣辣手”结束前戏,场灯暗,由此翻开万花如海的滚滚红尘。

第二季时间跨度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上海的城市景观新旧共在、五色杂陈,市民的生活空间则是幽微狭仄与高阔明丽同存。舞台上,简洁的几何框架勾勒出城市建筑轮廓,不断变动中的多媒体影像在底幕上安静流淌。前后两道16米长传送带如时空虫洞,以局部移动写实的跳转方式,打通二维线条、平面与时间的第四维,从而让客观空间拥有了舞台时间的主观属性。层层叠叠的写实与写意风景或随时代语境,或随人物情感记忆,如意识流一般交汇、互迭、更替、流转,虚实观照,彼此互渗,不断在多维时空之间感性切入,又冷峻抽离,随即潇洒翻篇。

延续原著与一季双时空互切的平行蒙太奇语序和美学基调,二季以青年和中年时期的阿宝、沪生为线索,牵出七零年代小毛、九零年代陶陶两条主干枝蔓,蔓上生叶,叶再开花,各花各叶纷纷落落,次第开败:春香、梅瑞、小琴、雪芝、黎老师、芳妹、潘静、玲子、兰兰、小阿姨……男人的“不响”不知何时已变成了一句暧昧的“夜色真好”,而女人的故事终也不老,且永远比男人的精彩好看。蓓蒂、姝华的缺席似令阿宝、沪生略显失色。《繁花》如拟做三部,这两个少女是可作为重要意象贯穿始终,花开三季的。

潘虹饰演的黎老师是一段不寻常的笔墨,她是生活在城市夹层里的人,溢出现实之外的传奇。在黎老师的静好岁月里,她也曾娟好绝世。擪竹笛,听Marlene Dietrich唱的《莉莉·玛莲》,与丈夫、朋友一起荡马路……然而一夜之间,黎老师痛失所爱,之后双目失明,与世隔绝地独居了几十年,没有生的抗争,也没有死的妥协,生命到了此刻已没有任何意义。潘虹讲述青春往事的这幕风景,无限接近于乌托邦,因为,那已是她此生仅存的美。雷磊为这一幕设计的多媒体模拟黎老师眼中的世界,于全黑的底色间透出两晕飘摇不定的微光,颤颤巍巍如风中残烛,随时有熄灭的可能。

阿宝欲离开时,黎老师让他帮伊剪指甲,阿宝迟疑,说怕剪不好。小说里是这样写的:“阿宝看黎老师的手,恍惚十指如葱,洞箫悠扬”。不知为何,想起罗曼·罗兰曾写到某日看着70岁的梅森堡夫人下楼,昏暗的光线下,隐约是一张少女的脸。黎老师这朵开在旁枝上的孤独小花,是全剧最诗意的灵魂,近20分钟的独白几乎完整保留了原著文字,看似与主线无关,也并未推动情节发展,却无法删去其中任意一行。由文学母本改编的戏剧是一种镜像,在他者的目光与复制的经验中,独立生长出全新的生命。然而有时,一次逻辑清晰、条理顺达的完美重组未必是最好的,就像日本导演伊丹万作所说: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作品,你会不愿去屠宰它,而甘愿与它一同殉情。《繁花》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二季里的风景如“高乃依写的戏剧,一半是喜,一半是悲”,尽管有生离、死别、欺骗、背叛,却没有表现为哭天抢地的大悲大闹,相反,仍透出一种“静”。花不分善恶,与人一样。世上没有至善之人,也没有至恶之人,在时代的更迭与记忆的消长之间,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以幽微而顽强的方式维持着生活的欲望与日常的尊严,这是人最真实的状态。待三兄弟终于在沧浪亭畔相聚时,人生最悲与最喜的事已悉数经历。此时,大概也只讲得出一句:此生难得。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也就是“不响”。

《繁花》小说里写道:“头脑里的电影,总是活的,最后死在剧本里,拍的阶段,它又活了,最后死在底片里,剪的阶段,又复活了,到正式放映的时候,它又死了。”同样,戏剧在剧本里是死的,到了舞台上是活的,大幕落下,便又死了,在回忆中,又复活了。看戏和演戏,便是往返奔赴于死生之间,闲谈消永昼,潇洒走一回。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