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埔,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区!专家点评广州黄埔 :对标国际,打造世界级创新城区

2021-12-23 19: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 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通讯员 黄于穗

  专家建言献策,共话黄埔发展。专家指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形成了汽车、电子、能源三大千亿级和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四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迅猛。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得益于政策配套、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先发优势。专家建议,在“双区”建设战略机遇之下,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要与更多地区联动,打造世界级创新城区。

  以占全市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广州市40%的工业产值、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7%的税收收入,GDP年均增长7%,连续3年4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这便是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创造的经济奇迹。“十三五”时期,黄埔区已成为广州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2020年,黄埔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63亿元,在广州11个区中排名第二。同时,该区综合实力进位至全国经开区第二,5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怎样炼成的?专家建言献策,共话黄埔发展。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最强区的过程中,专家们对该区有怎样的解读?同时带来了哪些发展建议?

  经过多年积累成为广州“工业一哥”

  “据我所了解,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经开发了很多年,有比较深厚的制造业、商业等经济发展底蕴。包括现在人工智能产业、中高端制造产业等发展迅速,都是经过多年来不断的积累才形成的局面。”当谈到对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印象时,广东省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社会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钟卫国说。

  1984年4月,广州市委开始筹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该区的GDP只占广州市GDP的约2%。但就在不到40年后的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成为广州的“工业一哥”,工业总产值占广州全市比重超过40%。

  

  专家建议,在“双区”建设战略机遇之下,黄埔区应与更多地区联动,打造世界级创新城区。李剑锋 / 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取得现在的成绩有其历史原因。原来的黄埔区与原来的萝岗区(广州开发区所在地)合并成立新的黄埔区后,整个新黄埔区的区位优势、体量优势都得到了提升。

  2015年9月1日,新黄埔区挂牌,原黄埔区与萝岗区行政区域合并成立新的黄埔区。2017年9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深度融合发展。

  “工业的发展本来就需要有足够的面积,当初老黄埔其实地并不多,主要也是一些传统工业为主。萝岗也是以工业发展为主。两个区合并成为现在的黄埔区后,发展更加迅速了,并且聚焦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今,我可以看到在广州科学城已经有很多的创新企业,他们都是高精尖技术企业为主。同时,在生物医药方面,过去比较出名的是香雪制药厂。而现在,当地的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已经多了很多了。近年来也有很多生物医药的大项目落地。”林江说。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则认为,如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经实现多功能区的叠加,发展基础非常好。他还表示,该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引进高科技产业方面也是抓住先机。

  “像集成电路产业,这几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在产业转型升级。而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好配套、政策等优势,引进了大型的高端产业企业。这对广东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基本上来说,该区在广东已经是很重要的科技产业园区,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毛艳华说。

  “总的来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汽车、电子、能源产业领域形成了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而近年来新兴产业也发展势头迅猛。这些产业包括新型显示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总结道。

  政策配套、营商环境等多优势叠加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具有韧性的特点,并交出了亮眼的答卷。该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2016年的5.6%提升到2019年的8.6%,增速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增长4.1%,2021年上半年增长16.1%,近三年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

  “从我的角度看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展这么好,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沈体雁认为,首先是文化层面的原因。这里占珠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鳌头,从近代以来这片区域就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地区。因此,黄埔骨子里就拥有了开放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同时,在改革开放时期,这里也得国家政策之先机。广州开发区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

  “从过去开眼看世界时的‘从黄埔走’,然后到改革开放吸引企业投资生产的‘到黄埔来’,再到现在引入高精尖项目的‘在黄埔干’,黄埔的发展一直都很蓬勃。”沈体雁说。

  历史选择了黄埔,黄埔也抓住了历史机遇。沈体雁表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国内少有的“五区合一”的区域。记者了解到,广州开发区实施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五区合一”。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政策支持方面也把握得非常好。其实给企业政策补贴等,就是等于‘放水养鱼’,让区域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同时,不只是政策规划得好,像‘金镶玉’政策等,而且兑现力度也非常大。这样一来既减少企业的负担,还真正增加了对企业的吸引力。”沈体雁说。

  而在政策配套方面,沈体雁觉得除了要力度大外,精准也非常重要。如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有精准的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和人才政策等。这些都是企业在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最需要考虑的。以人才政策为例,这里推出了人才绿卡、杰出人才、优秀人才、精英人才、名校(园)长、名教师、优秀医学专家、黄埔工匠等全系列的政策,并且在落户、居住、社会管理、生活品质的保障方面也不断完善,让人才来了没有后顾之忧。

  “而且,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也不断升级,现在已经是营商环境改革4.0版本。该区从指标提升、市场环境、国际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实施保障共6个方面出台168条改革举措,打造系统化、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高效便利化的‘黄埔Smile’营商品牌。”沈体雁说。

  钟卫国也有类似看法,他认为新兴科技型企业都很看重营商环境,因为政策补贴可能只是一个短时间的帮扶,而营商环境的好坏则会影响企业在当地的长远发展。“初创型企业会看重政策补贴等,因为这会帮助他们在当地落地。而如果说成熟的企业则更看重稳定的政策,也就是营商环境。在这两个方面,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都是做得比较好的。”

  “双区驱动”下与更多周边地区联动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不断释放,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如何强化区域协同,在推动“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中展现黄埔作为?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指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支点。作为“湾顶明珠”,它可以很好地协同深圳的创新资源,以及拓展广州增城、东莞产业链条,推动整个产业腹地的发展。

  “从区位来看,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除了和珠三角其他城市如深圳、东莞等联动外,我认为还要进一步加强跟港澳的联动。一方面是加强跟香港的联动,就是说推动香港的创新性成果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转化。香港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需要有地方产业化,而这里正有优势承接。另一方面是可以加强跟澳门连接资源,如澳门现在也在加强生物医药,特别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而黄埔也是生物医药的产业高地之一。两地在这个产业上能做到资源对接是互助互利的。”谢宝剑说。

  钟卫国表示,除了思考更好地与深圳、东莞甚至佛山等地互相合作外,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也要注意珠三角各地在产业联动中的竞争关系。“例如说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整个大湾区并不是只有黄埔一个区域在发展的,深圳在人工智能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也做得很好,东莞也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因此,黄埔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定位,并且精准地发展。最终在这些良性竞争中,各区域可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协同发展。”

  沈体雁则从三方面分析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双区驱动”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他认为可以以黄埔为核心,打造新型制造分工网络,而黄埔作为中国智能制造重镇。同时,他认为应该以黄埔为核心,建设湾区创新网络。例如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作为湾区核心创新节点,打造好深圳-东莞-广州黄埔的创新走廊,这是向东发展。而向西发展方面这可以打造黄埔-白云-佛山创新走廊。这样一来,黄埔就是位于“T”或“7”字形创新走廊的节点。最后,他表示应该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核心,建设全球知识网络,黄埔成为全球知识和人才洋流枢纽。

  而在毛艳华看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应该不只是在园区内、大湾区内谋求发展,更要有国际视野。“如今,和新加坡共建中新广州知识城正是很好的机遇。”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日前印发《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实施方案》,探索将中新广州知识城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范围,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据悉,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中新两国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将深化与新加坡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城市治理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如高起点建设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在知识城建设新加坡知识产权学院;共建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升级中新知识论坛,打造知识领域的国际化高端战略对话平台;支持新加坡金融机构落户知识城,推动新加坡交易所在知识城设立代表处,支持设立中新合资保险公司;推动知识城企业积极参与中沙吉赞经济城、中以机器人和智能智造产业基地建设。

  “总的来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要做的是创新集群,合作空间是要协同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同时,不能够太过强调只是自己小区域的发展,而是要在战略背景下对标国际典型的园区。要在国际视野中,看到国际的园区标准是怎么样的,做好战略规划。”毛艳华总结道。

  探索黄埔特质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发挥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城市更新主力军作用,大力实施“四个万亿”计划,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在此背景下,专家学者们对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未来发展有怎样的建议?钟卫国表示,过去延续下来很多传统型制造业企业。因此,帮助那些传统企业可以转型成为智能制造企业非常重要。“如今黄埔也有很多高新的智能制造型企业,如果他们可以把产业创新的经验和模式推广给传统制造业的企业,那么可以给传统的制造业带来很多创新的空间。同时,政府也要做好传统企业转型的帮扶和政策。做得好的话,这些做法可以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的经验推广。”

  林江则认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除了要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配套充足之外,在商贸、生活等配套方面也要不断改善。“现在黄埔的企业很多,也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区内定居。要留得住人才,要让在这里居住的人们生活更便利,应该增加更多商业中心、消费中心。同时,要继续做好教育、医疗等多项民生配套。”

  记者了解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最近推出了扶持商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 广州高新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扶持办法》(简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10条”)。据介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10条”涵盖扶持高端消费、新零售、转型改造、特色街区、首店经济、美食餐饮、便民生活圈等17个高频扶持重点,形成六条核心条款,基本实现同领域内的商业扶持政策全覆盖,综合扶持力度居全国前列。该政策指出,支持在该区高标准建设购物中心。对获批五星购物中心的,按照项目投资额的10%给予运营方最高5000万元的一次性扶持。

  最后,沈体雁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面对的挑战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其未来发展发表了建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沈体雁说,在布局世界级的大型关键创新基础设施、构建世界级的本土创新生态、锻造世界级的原创核心科技和原创科技头牌企业、吸引世界级的创新团队、营造世界级的城市生活品质方面,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仍有上升空间。

  就此,沈体雁建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应该探索中国特色、黄埔特质、世界标准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打造世界级创新城区。具体来说怎么做?

  “首先,要打造世界级创新城区和全球创新网络核心节点。其次,要建设世界级的大型关键创新基础设施,把算法、数据、知识等有系统地开放给相关企业,让他们可以在本区域做好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例如说给无人驾驶的开放式场景提供数据等。接下来,则要培育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包括世界级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原创科技头牌企业、风投和交易所等。而且,要掌握世界级的原创核心科技。”

  沈体雁认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还要打造世界级的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黄埔军校”,同时为他们提供世界级的城市生活品质。

  “唯有能留得住人才,并且为人才提供好的居住环境,生活配套等,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才能更长远地发展。因此,我建议在城市建设上可以更加多元化,不只是建设方方正正的办公楼,而是要打造更多可以让人才互相交流的环境——例如说在公共区域建设更多的人才公园、办公楼之间也是可以有平台联通造成可交流的空间等。这样一来,就是创造出一个让不同企业、人才互相交流的生态环境,让企业间更多交流合作,协同发展。”沈体雁说。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2月中旬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