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梁鸿:游向海水变蓝之前,先凝视大地

2021-12-24 18: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07年,那时候我(博士)毕业四年,孩子也两岁了,人生步入了另一个阶段,其实是朝着一个很好的生活状态在发展,但我忽然就觉得特别难受,觉得这是不对的,我脑子里总有‘背叛’这两个字。所以那年暑假,我决定回家住一段时间,写点东西。”

在今年上映的纪录片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梁鸿这样描述当初她动笔写《中国在梁庄》的缘起。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这部记录一个普通河南村庄在当代现状的非虚构作品,也激起了社会层面广泛的共鸣,它唤起了大众在急速变化的当下时代对故乡的牵念,将深切的目光投向中国大地上最普遍的村庄,凝视村庄中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经历,借由梁庄通向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在当下的创作中,对社会现实的描摹与反映好像往往由非虚构作品来承担,然而文学作品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吗?“现实主义”这种深远的文学传统为何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近乎失声?

这样的疑惑与追问,梁鸿以学者的身份在她的文学评论集《“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中提出,沿着中国当代文学的脉络进行深入的追溯。

《“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

梁鸿 著

中信出版·大方 2021年12月出版

本雅明在论及传统艺术的价值时,使用了一个非常感性的理论术语——“灵光”(aura)。

“什么是灵光?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

梁鸿将这道“灵光”引入文学,在哈代的英国乡村、福克纳的南方小镇、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村庄,在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阎连科的耙耧山脉、毕飞宇的王家庄、王安忆的上海弄堂那里,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灵光”的存在,它由乡村的尘土、阳光与原野,由生命、神话与历史中折射出来,经过心灵,凝聚为精神的故乡,激发着人类最为深沉的情感悸动。

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期,文学创作所源自的当代现实,以及文学创作的理念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充满“灵光”的文学正在消逝,这一“灵光”不仅仅指文学中乡愁、大地、天空及与之相关的神韵的消失,也是指心灵在逐渐丧失对这一“风景”的感受力。

“如何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大课题”,梁鸿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为了阐明“灵光”如何在当代文学中闪耀而又如何消逝,梁鸿从21世纪初文学批评界的“重返现实主义思潮”出发,采取历史化和整体化的批评研究方式,重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脉络:从陈忠实的《白鹿原》到莫言的《红高粱》,从王安忆的《长恨歌》到白先勇的《尹雪艳》,透过李洱、阎连科、贾平凹谈当代乡土叙事的美学裂变,再延伸到90年代的大众文学,王朔、王小波的个人化叙事,毕飞宇的“温暖美学”······

中信出版·大方出品《“灵光”的消逝》

“梁庄”系列让梁鸿的非虚构作者的身份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而她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学术著作《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重回语文学——地方空间词语与当代文学》等,以及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

文学批评是文学的另一翼,它承担着与创作不同的职责,却也可以强烈地表达文学诉求,传递出心灵的声音。

作为学者的梁鸿,也始终关注着中国大地上的现实,珍视与现实血脉相连的文学所传达出的悠远、广邈的内质。

中信出版·大方出品《“灵光”的消逝》

这本《“灵光”的消逝》起源于梁鸿对变迁中的中国当代复杂现实的体察,失落于当代文学逐渐丧失对现实进行深层次地发现、描述、创造的能力,通过细致地梳理文本,勾勒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过程,梁鸿也在文学研究中传达着她对文学的期待:

我仍然梦想着这样的文学:在这里,不仅有大地裸露后的真实,虽然这一真实可能丑陋、破败,但却仍然有某种深远的诗意,正如秋收之后的裸露的原野;在这里,不仅有对大地的关注,那苦难、沉重与责任,也有对天空的向往,阔大与轻盈,现实与心灵,大地与天空,鸟巢与云雀,永远都是一个事物的双面。

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节目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原标题:《梁鸿:游向海水变蓝之前,先凝视大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