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年终回眸|澎湃新闻关注的十处建筑:改建、谦逊与野心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编辑部
2021-12-27 08:2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每一年,世界各地的新建筑层出不穷。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编辑部从2021年的新建筑中挑选了10座建筑,其中,谦逊和野心,过去和未来,几乎同时存在。

在这些项目中,改建显然是一大关键词。从MAD的嘉兴火车站,大卫·奇普菲尔德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再到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莎玛丽丹百货公司,这些项目虽然有不同的尺度、功能和语境,但都展现了建筑师们如何从尊重历史出发,来实现自己的构想。

此外,这些建筑体现着人与世界不同维度的关系。武重义的越南小镇住宅勾勒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美好愿景,而在上海天文馆,人将自己置于广袤宇宙之间,在发现未知的同时,寻找自身的位置。

大卫·奇普菲尔德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尽可能多的密斯”

“经过耗资 1.65 亿美元的翻新工程,改造后的新国家美术馆看起来与 1968 年首次开放时一样。”历经六年的更新改造,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于8月22日向公众开放,《纽约时报》对于今年开放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这样评论道。这听起来不像是夸奖,但正好与设计者、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的构想相符。

翻新后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德国新国家美术馆,是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完成的最后一座大型建筑。密斯是德裔美国建筑师,同样也是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最后一任校长。1962 年,密斯·凡·德罗受柏林参议院的委托开始设计新国家美术馆,以收藏这些 19 世纪艺术收藏品和建立“20 世纪画廊”。凭借其独特的钢结构屋顶和优雅朴素的建筑语言,新国家美术馆不仅成为了现代主义的象征,也是20世纪建筑师远见的证明。

密斯·凡·德罗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历史照片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Zentralarchiv, Reinhard Friedrich

2015年,服务这座城市近50 年的新国家美术馆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美术馆需要全面翻新和现代化,原有的结构需要更新和升级,以达到当前的技术标准,同时在视觉上尽量减少对建筑原始外观的影响。在过去50多年,美术馆的每一代运营者都在密斯·凡·德罗的原始设计上增加了许多细节,然而在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的更新计划中,密斯·凡·德罗的原始设计被优先考虑,并删除了许多后来添加的设计元素。原有的基座与石板、通透的玻璃立面、轻盈的钢结构、较低的楼层和雕塑花园都被精心的保护与更新。

在翻新工程中,大卫·奇普菲尔德按照密斯原有设想的方式更换了完全透明的玻璃板。这些玻璃由一家中国的玻璃制造商制造,每扇重 1.2 吨。每块玻璃都是定制的,以适应有 53 年历史的大梁的轻微翘曲。虽然坚持使用单窗格窗户遇到了很多困难,现代的窗户本来可以更好地控制室内湿度和热量。“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大卫·奇普菲尔德说。“但这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保护密斯理念的唯一方法”。

翻新后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内部

翻新后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内部

建筑类公众号“群岛”写道,那些期待对密斯杰作进行“新”解读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干预,虽然是艰巨的,但最好的描述是一种尊重的修复——“尽可能多的密斯”是改造任务。而根据其合伙人兼总经理马丁·赖切特(Martin Reichert)的说法:“没有新的辉煌承诺,没有新的品质承诺,没有重新诠释或美学升级,而只是按照公认的保护做法对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最后一件作品进行翻新” 。

翻修似乎与密斯最初的设想完全相同,大卫·奇普菲尔德认为这次更新是成功的,他在一份声明中说:“新国家美术馆是我和许多其他建筑师的试金石。透过它的外观,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天才和缺陷,但总的来说,它加深了我对密斯的钦佩。当然,在一个这样经典的建筑做设计是令人生畏的,但我们希望这名心爱的病人毫发无损地回来,运行得更平稳”。

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 库普斯墨赫美术馆

库普斯墨赫美术馆(MKM)是今年德国的另一大艺术博物馆改造项目。美术馆最初建造于1999年,由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是当时杜伊斯堡内港向活力都市生活区转变的第一个里程碑式项目。,依托其早年间磨坊的历史性的砖墙立面,美术馆成为了一个新的、多用途的城市内部场所的中心,其中还包含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德国艺术的最好收藏之一。

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 库普斯墨赫美术馆

2008年,为容纳斯多赫收藏系列所提出的扩建项目被提上日程,原计划建于筒仓塔顶。不巧的是,负责建造的钢铁公司因工作失误而快速破产,使得扩建部分的钢架结构无法如期安装。工程建造被迫停滞。2013年,扩建项目在斯多赫家族的牵头下重新启动。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受托对当前条件下该场地的潜力进行了研究。

最初的扩建思路是在筒仓塔顶建造一个发光的立方体,最终,建筑事务所提议建立一座全新建筑,其材料和尺度依据码头沿岸的历史建筑砖块结构来呈现。新建部分以适宜得体的方式融入了码头建筑群,使既有的美术馆综合体成为了一个和谐优美的整体。乍一看,似乎新建筑一直都坐落在那里。

扩建部分将通过筒仓内的天桥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与现有的展览空间直接相连,方便来访者畅通无阻地游览整个美术馆空间。相应地,新建展览部分的高度也以现有的画廊为参照。筒仓不仅被改造为连接新旧的关键要素,其内部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展览空间。考虑到筒仓是库普斯墨赫美术馆作为纪念性工业建筑不可或缺的雕塑性组成部分,项目对筒仓原有的材料进行了保留。长期以来,筒仓因其历史和美学价值被世人所尊崇,如今,通过改造翻新,它还获得了作为连接路径和展示区域的全新功能。其内部的六个小型筒仓已被移走,随着地面层屋顶的开放和联通天桥的架设,整个空间都对来访者直观可见。同时,筒仓在美术馆内的一些其他展览区域也可以看到。

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 库普斯墨赫美术馆

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 库普斯墨赫美术馆

全新的展览空间回应了库普斯墨赫美术馆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典型工业建筑设施的标志性特征。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画廊空间都完美呼应既有的展览区域。新建部分最顶层的展览区,即无法从现有美术馆空间直接进入的区域,由带有顶部照明的棚屋结构围合。所有的展览空间都进行了多元化的灵活可变的操作考量。

筒仓配备加建的顶部建筑,仿佛他们自从1930年就伫立在这里。上层的加建部分有一个可以从码头长廊进入的观景平台,它将赋予筒仓另一个新的功能。

和既有美术馆空间一样,扩建项目在面向码头和哲学家小径 (Philosophenweg)的立面侧也进行了多样化的立面设计,为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提供了不同的、引人注目的景观。立面的材料与现有建筑的砖块相呼应。

弗兰克·盖 卢玛·阿尔勒艺术中心——“不锈钢龙卷风”

今年,另一座大型艺术展馆在法国南部开放:卢玛·阿尔勒艺术中心由加拿大裔美国建筑师、198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该艺术中心由瑞士收藏家玛加·霍夫曼(Maja Hoffmann)创建。大楼高56米,主要由钢框架和混凝土芯构成。一个个的玻璃盒子和闪闪发光的铝板以不规则形状堆叠在圆形玻璃中庭上方。金属板组成的外观扭曲向上,高耸入天。值得一提的是,卢玛·阿尔勒艺术中心包含了对于曾在此居住的艺术家梵高的致敬。

卢玛·阿尔勒艺术中心外观

和梵高一样,弗兰克·盖里也受到了城市周围崎岖陡峭的岩石层的启发,他由此创造出了不规则的立面。美国建筑评论家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将盖里的设计描述为是一个“不锈钢龙卷风”,尽管有报道称一些当地人认为盖里的设计很像一个皱巴巴的饮料罐。在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圆形中庭让人想起阿尔勒的罗马圆形竞技场,这是阿尔勒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据ArtNet报道,霍夫曼通过她的 Luma 基金会为该项目捐款1.5亿欧元,该基金会主要支持独立艺术家。霍夫曼 - 拉罗什(Hoffmann-La Roche)家族是制药巨头,其继承人是在阿尔勒长大的,她的家族将会继续对这个陷入困境的后工业城市进行资助。

卢玛·阿尔勒中心外观

自从1997年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在西班牙开业以来,盖里一直被誉为是复兴项目的首选设计师。这座由金属钛、玻璃和石灰岩组成的波浪起伏建筑被认为是造成该港口繁荣的原因,它创造了“毕尔巴鄂效应(The Bilbao effect)”一词。

弗兰克(右)的八十岁生日会上欢迎来宾

这座庞然大物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卫报》评论员Rowan Moore指出,就盖里而言,他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建筑师,可以用铁链栅栏和胶合板创作诗歌。“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之后他便显示出了如何利用更多的预算,但是他最好的作品仍是那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项目,在条件和需求下推拉,而不是自由发挥。在使用更为谦逊的材料时,他那些经过碰撞的自由尝试更有魅力。”Moore认为,一方面,这是一个闪闪发亮的巨大地标,另一方面,又有对于向日葵作物的合理使用。而在理想的情况下,壮观和深思应该彼此影响。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GES-2文化之家——发电站的“重生”

今年,另一位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皮亚诺也完成了一座文化建筑的设计。他在俄罗斯莫斯科设计了一个新的艺术中心,名为“GES-2文化之家”。该项目耗时6年完成,包括改造一个始建于1904年至1908年的历史悠久的电站。

伦佐·皮亚诺 GES 2文化之家

受 VAC 基金会的委托,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重新设计了这座位于莫斯科红十月区莫斯科河岸边的工业建筑。大修包括修复四个砖烟囱,将它们变成蓝钢烟囱,在 70 米的高度捕捉清洁空气,激活自然通风并减少能源消耗。

这座 2万平方米的建筑举办了一个多元化的活动,分为四大“极”:公民、欢迎、展览和教育。其特色包括一个室内广场,5500平方米的各种展览空间,42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图书馆和媒体中心,一个餐厅,以及1000平方米的教育设施,包括一个艺术学校和为普通公众和常驻艺术家提供的工作室。

伦佐·皮亚诺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GES-2文化之家.

在设计新空间时,RPBW的设计团队遵循两个主要概念。首先,他们试图创建一个直观的建筑,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导航。建筑师解释说,“当进入和到达‘欢迎’区域时,他们的眼睛左右、上下转动就足够了,去了解里面是什么,去哪里,以及如何移动。”理想情况下,他们不需要任何规划,漫无目的就能参观整个中心。”

第二个想法是创造一个流动的、可见的“循环网”。作为一种空间雕塑,这个“网络”包括所有的楼梯、电梯、走廊、檐篷和平台,连接了艺术中心的所有空间和活动,并突出了街道和人行天桥的入口。

该开发项目还包括东南立面前的一个公共广场和地块西部的雕刻景观,其中包括一片由 624 棵新种植的桦树组成的森林。这个广阔的景观轻轻地上升到场地的后方,以容纳地下停车场。

SANAA   莎玛丽丹百货公司——“和规模与边界的谈判”

由SANAA改造的莎玛丽丹百货公司提供了城市旧建筑改造的一条思路。项目在经历重重困难后,于今年向公众敞开大门。这间位于巴黎的零售百货通过改造设计,重新传递了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也为当代建筑带来了贡献。SANAA的主持建筑师是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

莎玛丽丹百货公司

莎玛丽丹百货公司建立于1870年,它是当时巴黎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象征着第二帝国时期的新型建筑类型,它的出现改变了百货商店的建筑形态。该百货最初为一间小商店,随后扩展成为占据新桥一端两个街区的一系列建筑。它是建筑历史的纪念碑,也是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元素融合的产物。

由于建筑物不符合安全标准,该百货于2005年关闭,并交付给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SANAA进行重新设计。该项目涉及对20世纪早期建筑的大规模重建,并需要对城市岛进行功能改造。该项目除了商业区外,还包括一家5星级酒店、96户社会住房、办公区域以及托儿所。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

这幢建筑的改造可谓一波三折。因为这家百货公司坐落在卢浮宫和圣母院之间,内部装修又融合了新艺术主义和装饰艺术的特质,这幢建筑早已跻身于不朽建筑之列,进入到《法国历史建筑的补充名册》(France's Inventaire Supplémentaire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当中。在热爱文化与历史的法国人民面前,丝毫的改动都会引起一阵波澜。不过就目前的反馈来看,SANNA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重现了两位前任建筑师Frantz Jourdain和Henri Sauvage的最初灵感。

融合新装饰艺术元素的莎玛丽丹

新筑的商业区域将沿着中央流线轴分布在三层之中,这一中心轴也连接了场地的两端。这栋建筑位于充满历史和时尚气息的里沃利路上,而SANAA的改造则为其带来了当代建筑的风格,以此纪念莎玛丽丹百货公司的重生,为巴黎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地方的历史开启全新篇章。

改造后的建筑采用了波浪形玻璃幕墙,这也是对莎玛丽丹百货公司的原始建筑师Frantz Jourdain和Henri Sauvage所崇尚的前卫艺术精神和对玻璃研究的延伸。SANAA的主持建筑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表示,他们的改造设计是一场与建筑本身宏伟的规模和里沃利路牢固的边界感的谈判。该建筑物的双层表皮立面映照出了周围建筑的轮廓,也捕捉了行人的匆忙身影,以此吸引公众前往探索这一城市建筑。

MAD建筑事务所 嘉兴火车站——“森林中的火车站”

2021年6月25日,经过一年的建设,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森林中的火车站”——嘉兴火车站举行了启用仪式。此次改扩建工程是嘉兴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项目之一,站体设计为地面一层、地下多层,是中国首个全下沉式火车站。马岩松在采访中说道,“很多时候,对于中国的许多传统文明和历史,有一种局限的观念,往往不允许过去和新的共存。有时候我们重复老的东西,就搞出了好多假古董。像好多城市的老街,本来是想把历史给展现出来,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千城一面’,那里没有真实的生活。”

嘉兴火车站,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1921年8月3日,中共一大代表们沿着沪杭铁路到达嘉兴火车站,继而登上游船来到南湖,完成了中共一大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37年,嘉兴火车站被日军炸毁。在此次改造前,重建的嘉兴火车站建于1995年。当时站房面积仅为4000多平方米,且候车能力不足,既有客运设施陈旧老化,同时也面临着交通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常见的尴尬境地:由于区块基本仅为交通功能提供服务,造成片区与人们日常生活环境割裂,交通状况欠佳等城市问题。

1909年的嘉兴站

2019年,嘉兴市就火车站及周边区域开展提升改造,期望达到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市容市貌的城市更新愿景。针对项目愿景与诉求,马岩松说:在嘉兴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城市,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及定义空间模式。我们是否能突破那些常见的追求宏大纪念性的恢宏建筑,而让它们成为具有交通功能、自然生态、文化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市民乐意前往,在这里停留、相遇,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MAD的方案设想改造后的嘉兴火车站片区,是多重维度并置的“森林中的火车站”,是日常、开放、绿色、人文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人民公园升级改造,将公园的绿色自然延展至更开阔的站前广场,将自然还给市民和旅客;遵循历史资料对老站房进行复建;设计建造引入自然光、明亮高效、尺度宜人舒适、突破国内交通枢纽固有形态的新站房;主要交通及火车站配套商业功能收置于地下,南广场引入文化业态,站城一体,片区运行效率提高,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形态及层次。

嘉兴火车站,地下“时空隧道”,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嘉兴火车站,地下“时空隧道”,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MAD邀请了古建专家、学者、顾问合力,对大量历史影像资料及《嘉兴市志》中残存线索进行分析和数字复原,以求忠于老站房历史原貌。整个复建站房外立面为青砖,砖柱、线脚及门窗发券为红砖。复建所用的21万块青红砖均以南湖湖心泥为原料,在嘉兴当地非物质文化砖窑烧制。

紧贴着复建站房的是新站房的“漂浮”金属屋顶。新站房进出站平台和候车大厅都收至地下,地上仅“消隐”为一层高度,尊重老站房的尺度,并谦虚呼应。

超越实用主义、功能主义,将市政建筑、公共建筑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文城市空间,改造后的嘉兴火车站,或将对正在进行城市建设的中国城市带来转折性的启发意义。

OPEN建筑事务所  山谷音乐厅——“嶙峋的巨石”

经过4年的设计与建造,由OPEN建筑事务所作品山谷音乐厅近日完工,预计将于2022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位于距北京市区约两小时车程的河北承德金山岭,这一建筑如同一块来自远古的巨石,降落在可以远眺长城的山谷。该项目由OPEN创始合伙人李虎和黄文菁主持设计,两位建筑师表示:“这是一座由声音出发、由内而外雕刻而成的建筑。希望人们可以‘看到’声音的形状,或者‘听到’寂静的声响。”建筑师希望这座音乐厅可以成为一处庇护所,建立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在这里,人们能感知到阳光、雨雪和四季的变化,或者听到平常忽略掉的鸟叫虫鸣。

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山谷音乐厅位于河北承德的山谷之中。建筑置身于自然景观中,犹如山间的一块巨石,又犹如一只朝向天空的耳朵,聆听自然的回响。

山谷音乐厅也登上了世界重要建筑杂志《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2021年12月刊封面。本期收录了2021年全球新建的重要文化建筑,包括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香港M+博物馆,David Chipperfield的苏黎世Kunsthaus博物馆扩建,MVRDV的Depot公共艺术仓库,以及OPEN的山谷音乐厅,一座位于北京附近山中的“嶙峋的巨石”。《建筑实录》认为,这些入选的艺术项目,都充分考虑了周围环境,并且拓展了它们所容纳的机构的使命。

通过这个多功能公共空间的设计,李虎和黄文菁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对音乐厅的全新解读,更是对剧场和演艺本身的重新诠释。

项目伊始,建筑师的设想就是从声音本身出发塑造一个为声音服务的空间。“我们的灵感来源于声音的各种‘器具’,”李虎说,“不论是天然形成的人类内耳结构,还是像小提琴、大提琴这样的人工造物都有借鉴。”

山谷音乐厅

建筑的选址恰如其分,仿佛一颗巨石落在山谷的“风眼“处,将处在静景中的来访者带入动态的涡流当中,拉扯着人们走向它的同时欣赏周边壮丽的景色。越是接近,这块巨石就变得越发轻盈而通透,其倒锥形的形式让人联想到内耳的形状,既满足了观众厅的空间需求,也呼应了周边的峡谷环境。

虽然建筑师最初的设想是一个完全没有屋顶的“古罗马露天剧场”,但他们最终设计了一个平屋顶,并在上面开了一个巨大的、云形的洞,为观众厅带来了戏剧性的光影。“露天音乐厅的关键在于排水,而不是防水,”李虎说道,“我们向古罗马人学习,在地面设计了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下雨时,150 个座位中有三分之二可以正常使用。

山谷音乐厅

一反观众厅有机的形式,建筑屋顶上的步道充满了直线和直角——理性和秩序成为了场所的主导。明暗的对比,从逼仄到开放的变化,整个建筑充满了张力,而这种张力也体现在混凝土的粗野与青铜打磨的标识和扶手的精致之间。“声音穿越空间,而建筑穿越时间,和大地一样。”李虎解释道。

山谷音乐厅的混凝土自承重倒锥体结构仅仅立在一个很小的筏板地基之上,建造土方量极小。建筑的屋顶内部设置了额外的钢筋,从而将整个结构“拉”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浑然一体的雕塑,本质上与岩石和山体无异。李虎说道:“这里没有柱、没有梁,这不是建筑的逻辑,而是大自然的逻辑。”

非常建筑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校园即社区”

今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正式亮相。该校区由张永和领衔的非常建筑设计,“我们认为建筑可以也应该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尽管传统教室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的教学空间在良渚被重新定义为开放、延绵的工坊。在工坊中可以进行常规课程的教授,也可以是学生们或独自阅读写画或结伴搭建讨论的场所。”非常建筑介绍道。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张永和的设想不只有校园建筑,还有教学框架,其中包括:1. 手脑并用。每个学生,无论其未来发展方向,均需上有关制作的基础课程,例如绘画,设计,或建筑等等。2. 高年级的课程以研究项目为主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以及跨学科团队合作的技能。3. 取消“系”的设置,对知识进行整合。

基于以上具有设计策划意义的研究,非常建筑认为建筑可以也应该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由此提出:什么样的校园空间有利于动手和实验并鼓励学生之间在课内外互动与合作?

尽管传统教室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的教学空间在良渚被重新定义为开放、延绵的工坊。在工坊中可以进行常规课程的教授,也可以是学生们或独自阅读写画或结伴搭建讨论的场所。

形断意连的工坊空间©田方方

在工坊中,校园上所有的活动尽可一览无余,学生一边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一边也不难发现到其他同学从事的种种创作。建筑师希望在这个校园环境中能够模糊教导和学习、研究与实践的界线。高耸的拱顶给工坊带来充分的自然光,也给大型的建造及事件,如会议、戏剧/舞蹈演出,创造了条件。

在良渚,学生就住在工坊之上。工坊、公共空间、宿舍自下而上的垂直布置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体现了“校园即社区”的理念。宿舍被称为“学舍”,因为其中设置了专门为学生自发组织“兴趣社“的空间。兴趣社是学生自学课程的一种形式。非常建筑希望通过建筑向学生推介“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正是良渚校园规划及工坊设计背后的核心理念。同时,从设计概念上,良渚校园也是开放的。目前,国美已经为良渚的新生们开设了一门课,在课上老师邀请同学们想象他们利用校园空间的方式,即想象如何将校园拥为己有。

二层室外公共空间及工坊©田方方

在良渚,不但没有教学区与生活区之分,所有的建筑都用廊子相串连,形成了一个只有一栋建筑的校园。为了满足学生们晾晒衣服的需要,同时又不影响混合使用校园对建筑外表统一的追求,建筑师在学舍的阳台外面设计了一个整体的格栅系统,达到即整洁又遮阳的目的。

在多层学舍的屋顶等多处,建筑师还设计了一系列名为“探索器”的半室外纯建筑空间,以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

出于施工管理的需要,良渚国美分为两个阶段建造。一期已完工,于2021年9月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整个校园将于2023年完成。

Ennead建筑事务所 上海天文馆——“三体问题”

今年,新开放的上海天文馆成为了一大热门景点。上海天文馆由Ennead建筑事务所设计,让游客可以与各种天文现象直接互动,并通过对比例、形态以及光线的细致处理,提升人们对于太阳和地球轨道运动这一基本关系的认知。作为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天文馆占地42万平方英尺(约3.9万平方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天文学主题博物馆。

上海天文馆

Ennead建筑事务所设计合伙人Thomas J. Wong表示:“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可以将天文馆的功能和建筑实体完全融合的存在,让建筑本身兼具教学意义,因此天文馆的建筑外形也借鉴了部分宇宙运行的基本原理。设计灵感源于我们希望将人们内心对天文的认知融入到设计之中,让游客在迈入天文馆之前便能从建筑外观完整地获得这一体验,而在参观的尾声,通过直接与星空接触,还可以感受宇宙的浩瀚无边,而这整个旅程都离不开建筑本身的支撑。”

Ennead建筑事务所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设计理念,即摒弃直线或直角,真实地反映宇宙的几何形态和天体运动的动态能量。Thomas从物理学经典的“三体问题”中汲取灵感,在设计上着眼于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由引力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运动轨迹,并将这一理念在天文馆弯曲的外观、狭长的带状建筑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外围大量采用弧线设计,引入螺旋形绿化带,以象征天体运行的曲线之美:中庭中心、入口天窗,以及天象厅的行星状球体随处可见这种美感。整座天文馆及其三大建筑主体——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共同诠释着天体(太阳、月亮和星星)运行的基本规律。

上海天文馆,Photo by ArchExists

圆洞天窗位于天文馆主入口处,阳光穿过圆洞时会在地面形成光斑,且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光斑也会随之移动到地面的入口广场和反射池,以记录时间的流逝。夏至正午时分,光斑则会与天文馆入口广场地面上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成为节气标志。整个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每时每刻都在捕捉光影,记录时间。

天象厅球体是球幕影院的所在地,其球体建筑有一半悬浮于地面之上,且借助于最小化可视支撑,游客能够轻松体验到失重或反重力状态的感觉。球体形态的设计参考了宇宙的原始形状,正如通过辨别太阳或月亮的位置可以获得方向感一样,天象厅球体也可以作为游客永久的方向参照物。当游客环绕建筑行走时,球体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仿佛正从其他星球逐渐靠近这一新的星球,且置身于球体下方时,游客还会体验到失重的感觉。

倒转穹顶采用了一个巨大的倒置玻璃张拉结构,它位于天文馆中庭顶部,游客可以置身其中,静观天空,思考宇宙。

武重义建筑事务所 陶瓷村“透气”住宅

在今年建成的一众大型城市建筑中,来自越南的一处小镇住宅代表了建筑设计的另一种意义。越南建筑师武重义在越南河内的陶瓷村庄钵场镇(Bat Trang)为一个七口之家设计了一座住宅。

陶瓷村“透气”住宅 ,武重义建筑事务所

建筑的表面代表了这个村庄独有的陶艺文化。其外观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小镇的传统之美,而内饰则打造了现时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适环境。房间的布局以酒店主人的理想之家构想为基础,让其功能区域与自然可以和谐交织在一起。

建成后,这栋房屋不仅能容纳七口之家,还能成为亲朋好友聚会的地方。钵场之家不仅仅有住宿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充当商店,用于陶瓷小镇传统瓷器的交易。

建筑所在的村庄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因此设计团队则优先考虑使用了当地的材料。此外,该项目的业主本身是一个陶瓷专家,因此武重义建筑事务所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材料,发挥陶瓷本身所具有粗糙美感和高耐用性,以此打造建筑的表皮。因此,整体立面完全由陶瓷砖块塑造。

每一个砖块都经过细致的尺寸调整,以构筑立面上交替变幻的韵律,并以此打造敞开或封闭的空间。砖块排放所产生的小缝隙则可以作为通风口使用,让空气循环并遍及整个建筑物。立面上的大开口则面向较大的绿地,以此让过滤的光线可以由此通过。

武重义 透气住宅

人工空调在这栋建筑里显得并不重要,因为“室外陶瓷砖立面”、“变幻的绿色空间”以及“立面开口”已经保证了建筑内部的绝对凉爽。太阳能板和雨水收集器则共同完成了可持续设计的一部分。大型的落地窗和变幻的陶瓷砖间隙与室内空间相接,为这里的住户打造了一年四季不断变化的美景。

在住宅中,人与自然紧密的联系尤为重要。因此,武重义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们确保了他们参与的每个住宅项目都达到了自然且可持续生活的质量。这些精心的设计让住户随时都可以体验到清新的绿地空间,并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线。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