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京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小村子,80年代种苹果,千禧年后种栗子,现在用艺术逆袭 | 艺术栗子

2021-12-26 09: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点击关注→ 艺术栗子

“三卅”航拍视角

为了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在北京工作11年的美国人Chris请了年假,一个人在北沟村住了4天。在他看来,这里的环境贴近大自然,而在生活上却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礼遇。12月6日,Chris正在瓦厂酒店“网红”室外按摩浴缸边抽雪茄,对面突然着火了。这是“局部城市”展览中艺术家刘展的一个项目——燃烧作品《行走的人》。Chris一时没有搞清楚这是在做什么,只觉得一堆人围着那团火,非常美丽。

01

过了北京怀柔慕田峪景区门口,三分钟车程就可以到北沟村村口。慕田峪是怀柔旅游的鼻祖,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发,从引进虹鳟鱼养殖到1995年举办首届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在还没有乡村旅游概念的时候,怀柔已经成为了急先锋。

由此,也为怀柔创造了更好的旅游硬件条件,比如公路。尤为难得的是,尽管旅游开发较早,却并未破坏原有的村落布局和生态环境,这也是Chris喜欢这里的原因——乡村的惬意+都市的舒适。

瓦美术馆航拍视角

进入村口时看到的瓦美术馆

行驶在如城市道路般宽广的山间公路上,转个弯便在村口遇到美——2021年投入使用的北沟村新的文化地标——瓦美术馆。瓦美术馆位于北沟村中心广场,村委会、党员活动中心、老年驿站等环绕广场排列,由此构成村子的核心区。

9696块橙黄色的贴面瓷砖和66块玻璃砖构成美术馆立面的主视觉,凹凸不平的铺装为建筑增加了肌理感,无论是白天的日光还是夜间的灯光,照射到这面墙上重新形成一场光影叙事,琉璃鲜明的色彩在这个灰色调为主的土地上,醒目却不失和谐。

朱砂应邀策划瓦美术馆开幕展之时,先到北沟村进行一番实地考察。这个村子与他之前想象中的不一样,村子的人文风貌和自然气息让他颇为着迷。他希望展览不是局限在美术馆之内,而是可以在田间地头、村民的生活中,是一场漫山遍野的艺术体验。

郭鸿蔚《舞No.1》

就这样,便有了展览“局部城市”。13位中外艺术家将雕塑、装置、绘画、音乐等多样的作品带到这里,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优势,以点状分布的形式在村子里铺陈开来,就像一张乡村地图,转角看到艺术。

赵刚《北京秋天3号》

瓦美术馆作为展览的主会场,作品分布在一层和二层的两翼。艺术家赵刚的作品《北京秋天3号》悬挂在入口处,巨大的插在花瓶里荷花象征着这场奇妙旅程的开始。每当午后阳光从落地窗照入室内,坐在美术馆室外青石砖围成的半开放“小广场”内,拿着一杯咖啡,看着光线在荷花上移动,似乎忘记了身在乡村。

周轶伦《当阳光足够直射,晒干这些走私的T恤》

既然在乡村办展,作品势必要与乡村发生一定关联。周轶伦作品《当阳光足够直射,晒干这些走私的T恤》在美术馆一层搭建了一个晒衣场,艺术家用村子里的材料就地取材,将之前一直在创作的作品在地化,形成即兴却不脱离原有线索的新的诗篇;二层葛宇路影像作品《葛宇路独白》,记录了他以游客身份在慕田峪和北沟村游玩、考察的记录,其中也谈到了对于艺术创作与展览的一些思考。

刘展《行走的人》

“局部城市”开幕当天张伟现场创作

梁翘柏与乐手们在山间演绎了一个特别项目

不同于以往的展览策划,朱砂将这次展览变成一个艺术节,不仅有可观看的作品,也有艺术的第一现场。除了刘展在12月6日进行的行为艺术燃烧作品《行走的人》,早在10月30日开幕式当天,艺术家张伟和音乐人梁翘柏分别进行了现场创作和演奏。

张伟《PWMC2107》

瓦美术馆二层展出的10米长的作品《PWMC2107》,正是张伟用摩托车创作的。在他看来,摩托车好玩儿,油彩也好玩儿,把它们放在一起就特别好玩儿,不拘常法才能法自我立。

鞠婷《珊瑚102121》&鞠婷《珊瑚102021》

葛宇路《葛宇路独白》

2020年的圣诞节,居住在村里的艺术家郑晓红在北沟村策划了一个艺术节,她带着学生一起用废旧材料做出做出很多装置。“局部城市”让村民再次“触摸”当代艺术,而瓦美术馆则让他们中很多人第一次进入美术馆。艺术可以为乡村带来什么?乡村可以提供给艺术什么?在这一次的北沟村之行中,葛宇路没有给出答案。没有答案,这就变得有趣了起来。

02

如果将“碧山计划”作为艺术乡建的事件性起点,无数艺术介入乡村的案例在这十余年来持续发声,仅“谁是主体”这一议题便持续辩论了数年。在无数次的尝试中,主导者一度试图找到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艺术乡建模板,却发现这似乎是在为自己设限。

北沟村航拍视角

根据2021年的统计,全国行政村有近70万个,这就意味着,几个艺术乡建样本必然难以适用于如此巨大,且各有特点的乡村。2049投资集团视其在北沟村的营建为一场“乡村的文艺复兴”,由产业升级拉动乡村振兴,以艺术催化乡村活力,尝试走出一条适宜北沟村的艺术乡建样本。

无论是艺术还是乡村,必然不是孤立的存在,二者要奔着一个目标,协同发力才能形成共生。从北沟村的地域基础来说,这里具有很好的乡建条件。紧邻城市区域、交通设施便利、收入相对稳定、对新事物接纳程度高,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村子早早便有了强烈的“自生长”意识。

人口不到400人的北沟村,从20世纪80年代种苹果,到千禧年后种板栗,产业转型的脚步在这里从未停歇。2005年新村委书记上任,他带领村民建造新农村,这场环境革命彻底改变了村子的面貌。至今,村里还有很多果窖作为历史遗迹保留下来。在这些现代乡村产业转型的遗迹中,新的文旅产业与它们在这个3.22平方公里的村子里共生,艺术就伴随着它们播下新的种子。

2010年度,北沟村获评“北京最美的乡村”,2019年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现在,一条北起慕田峪长城的南北向公路贯穿村子,全村150户人家错落有致排布,其中还有一些国外的隐形富豪长期居住,因此也被媒体称为“中国的比弗利山庄”。

温凌《辛德勒餐厅》

作为北沟村最早一批“新村民”,秦剑锋和阚冬夫妇2009年把家安在了北沟村,郑晓红便是由阚冬介绍来到了北沟村。在村里生活得久了,感情也越来越深,他们开始像当地人一样思考,希望让这里变得干净、美丽、更宜居。

阚冬成立的2049投资集团就是承载这一切的载体,陆续建成了北旮旯涮肉、三卅精品民宿、收购并改造瓦厂酒店、瓦美术馆,并主办了“局部城市”展览。这既是展览的源起,也是一种情怀。

隋建国《梦石归田》

现如今的村子里,转弯便能看见艺术品。隋建国作品《梦石归田》放置在村内唯一的田地上,从10月开幕时田地里还留着植物的绿色,到12月变为光秃秃的土地,这件作品就静静地伴随着村子的季节变化而存在,仿佛它原先就应该在那里。

12月14日,《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正式发布,引导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以睦邻友好场景应对乡村“空心化”问题,而艺术文创场景则是发挥乡村特有的美学价值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为艺术家、建筑师等团队或个人参与美化乡村的行动提供服务。

雷磊《刺猬头》

艺术作为“催化剂”,能为村子实际带来什么?这或许不是一场艺术展可以给出的答案。艺术对于村民来说,或者只是件有趣的事,有趣则是一个好的开端。因为文旅项目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北沟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乡村增加了活力。这种活力恰是中国无数个“空心村”所急需的。

自从有了瓦美术馆后,平日里村子里的人也多了起来,中心广场旁边两家小超市的生意也红火了许多。工作日平均每天都有一两百人到访,周末则更多一些,一周观众可达到一千多人。这正是艺术对于村子来说,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第一步。

03

之所以能够达成共生状态,关键在于“介入”而不是“侵入”。近些年在艺术乡建项目中,比艺术更容易“出圈”的建筑,很容易成为“网红爆款”。早在展览开始前,北沟村便因为建筑而成为热门旅游地目的地。

瓦美术馆形体截面

新近建成的瓦美术馆建筑面积660㎡,建筑师刘涵晓带领llLab.叙向建筑设计花费一年时间来营建这座美术馆,以将北沟村视为第三故乡的理念,发展乡村、活化乡村。从这个理念出发,来自城里的建筑师就不再是外来的客人,而是以自家人的心态来看待建筑与乡村的关系。

从这些建筑的名字中,不难发现与“瓦”的关系。北沟村曾经是一个生产琉璃瓦的地方,这也是瓦美术馆名字的由来,以及外立面琉璃瓦贴面的原因。

项目本身基于对原址及村民生活的尊重,建筑及空间材料均就地取材,参与建造的许多人是北沟村村民。建筑师在墙体上开出多个可以看见风景的窗,不仅可以远眺长城,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村子里的景色。

孙玛侬《涂鸦》

在村民的闲置房与生活模式上进行整合,重新转化其功能性,恰是这一模式的关键所在。北旮旯涮肉乡情驿站从乡村大棚厨房改造成老北京涮肉和乡村会客厅;燃气站空地被勾勒成了三卅村落型民宿,尊重本地材料和建筑语言的建造方法填充入现代生活方式,将城市与北沟乡村生活自然融合。

“三卅”航拍视角

金氏彻平《醇金#3》

同样由刘涵晓与团队设计的三卅精品民宿,前后历时4年时间,部分家具采购于米兰设计周,全部由北沟村本地的建筑队完成,最终在2019年年底竣工开业。落成之后,“三卅”拿到了建筑界的5个大奖,从建筑圈“走红”到酒店业“出圈”,酒店本身就是一件公共艺术品,在每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修身养性。

瓦厂酒店

原本的瓦厂酒店被重新改造,以在乡村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更加突显北沟村的原本特点和文化。与“三卅”低调现代的设计风格相反,瓦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址“琉璃瓦厂”的建筑特色和瓦窑的烧制痕迹,庭院外墙的部分装饰画和“主席套”的琉璃瓦碎片还是“原厂制造”。

童昆鸟《答案会在空气中打开》

瓦厂酒店入口通道是一组烧制琉璃瓦的旧址窑洞,童昆鸟为其设计了几组互动装置,给暗红的砖瓦厂增加了几分俏皮和荒诞不经。

除了环境革命,产业升级也为村子带来新的活力,“空心村”的现象也在逐渐得到改善。“三卅”意为中文数字三十三,其中代表着阚冬希望造福村子的决心:收益的33%拿出来给当地村民,33%给企业与员工,33%回馈社会。文旅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年轻人回来了,村里也真正热闹了起来。

很多年前,每当北沟村的琉璃瓦厂生火时,厚厚的黑色煤烟便从9个烟囱中滚滚冒出,垃圾随处可见。持续不断的环境革命改变的不仅是环境,还有看世界的方式。

雷磊《刺猬头》

刘展的行为艺术结束之时,天已经黑了下来,村子里飘起了些许的煤烟味和饭菜香。冬夜的山里很冷,路上行人稀少,放置在员工宿舍楼顶的雷磊作品《刺猬头》被点亮。在并不明亮的路灯下,这件作品异常醒目,仿佛村里安了一盏巨大的新的路灯。

文字|顾博

图片|瓦美术馆官方提供、艺术栗子

《艺术栗子》媒体矩阵

人民日报 澎湃 今日头条 网易

腾讯 百度新闻 艺术头条 微博 搜狐

抖音 小红书 bilibili 视频号

原标题:《北京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小村子,80年代种苹果,千禧年后种栗子,现在用艺术逆袭 | 艺术栗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