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开发文化IP富矿“朱熹”,其安葬地南平从青年群体切入推广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2021-12-26 20:38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福建省南平市近年来开始着力开发“朱熹”这个文化IP富矿。南平是朱熹长年讲学、死后埋葬的地方。

福建南平市委机关报《闽北日报》12月26日在头版刊文《以朱子IP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作为中国白茶之乡,2021年,政和白茶品牌价值上升至50.34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但在2016年之前,当地茶艺茶道人才极其匮乏,一度影响茶产业的后续发展。从2015年底开始,大话熹游团队在积极打造“大话熹游”文化IP的同时,针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痛点,主动承担本土产业人才培养的责任,为政和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人才供给基础。

报道介绍,这仅仅是“大话熹游”文化IP项目纵深发展的一角。放眼南平十县(市、区),路边标识、电梯广告、公交车身、商场通告……文明创城的海报上,“卡通朱子”言传身教,将文明城市创建倡导的当代价值与朱子文化的经典表述相融合,“古语今说”的呈现形式让人印象深刻。

南平媒体介绍,2015年,南平市委提出推广朱子文化的整体部署,“大话熹游”文化IP项目创始人雷希颖受南平市委组织部及团市委的邀请,携手台湾在大陆的青年范姜锋,创办南平市熹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实施大话熹游项目,由个人承担所有投入,尝试将两岸新思维和优质资源导入家乡,打造示范性文化IP,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推动数字文化绿色发展新模式。

“要通过青年群体来推广朱子文化,卡通形象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征求了朱子后裔 、朱子办、朱子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的建议后,最终确定了‘卡通朱子’的形象。”雷希颖告诉记者,一经上线,笑容可掬的“卡通朱子”就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热捧。自2016年以来,大话熹游项目先后推出了《茶》《礼》《节气》等60多集系列动画短片,通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等单位所属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累计播放量超3亿次。

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海峡论坛系列活动中,“大话熹游”项目和“卡通朱子”形象作为两岸携手助力乡村振兴的亮点案例,受到了广泛关注,还接受了焦点访谈的专题报道。随着“卡通朱子”的社会认知度越来越高,大话熹游项目也开始积极推进与包括“武夷山水”公用品牌在内的南平特色产业及文旅行业的融合,在为南平带来可观的公益流量的同时,也为南平开创绿色发展及数字文化发展的新范式留下了充分的可期待空间。

“离开产业支撑的IP,是缺乏生命力的……‘大话熹游’文化IP只有与南平本土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才能有可期的未来。”在成为“武夷山水”品牌的公益形象代言后,雷希颖带领团队积极推动IP与地方产业的融合,以文化赋能产业的方式,完成了超50款特色产品的研发及投产,有效填补了大武夷区域文化伴手礼的短板,“卡通朱子”对产业赋能的效果逐渐显现。

民建福建省委在今年1月23日开幕的福建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打造两岸朱子文化品牌的相关提案,并指出对朱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保护、传承发展,有助于福建打造文化强省、展现文化自信、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史料记载,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根据历史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尤溪县目前属于福建三明市。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这样,朱熹结束了在尤溪的童年生活。此后的朱熹在历经游学、宦海之后,在云谷晦庵草堂(位于今南平市武夷新区)等地长期讲学。南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九日午时朱熹去世,享年71岁,安葬在建阳唐石里(今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九峰山下大林谷。

因此,在南平境内的朱熹文化资源颇为丰富。例如,朱子网的运营方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就是隶属于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的财政核拨事业单位,是南平市从事朱子文化研究的机构,也是南平市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回看“朱熹诞生地”福建三明市,近年来在开掘“朱熹”这个IP富矿方面,也结合自身资源做开发。

例如,作为朱熹诞生地,三明市尤溪县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了打造独具特色的闽中朱子文化旅游胜地。尤溪县的做法是以朱子诞生地为核心,把朱子文化作为最主要的文化内涵,打造一个“闽中朱子文化旅游胜地”。重点实施朱熹公园、文山景区、公山景区、紫阳公园和紫阳湖等5个朱子文化项目板块建设。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三明市政府官网上,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曾在去年12月发布的一篇文章《三明朱子文化的主要特点?》中这样写道:朱子文化是中国人民最为基本的文化基因,我们要加强对包括朱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在去粗取精的创造性发展下,使这些基本的文化基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开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标识。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