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区域发展】成都:融入双城经济圈的着力方向|中国投资

2021-12-28 09: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方正 中国投资参考

导读

立足成渝地区“双核”之一的战略定位,成都应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推动战略思维、规划理念

●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基础和优势

●对成都建设双循环门户枢纽发展方向的思考

●推动成都建设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枢纽城市的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促进川渝两省市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成都应朝着促进新型经济、打造错位协同的产业生态圈以及大力提升协同开放水平这三个方向发展。

⬆ 2021年5月7日拍摄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我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新华社 王瑞林摄)

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基础和优势

(一)政策机遇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增强了成都发展的战略动能;国民经济运转的畅通推进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再塑造,凸显了成都发展的战略位势;国家推动引领性创新、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绿色化转型等重大政策的交汇融合,支撑了成都的发展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前所未有地赋予成都引领西部大开发再创新局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成都发展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产业优势

对于当前技术产业领域焕发出的蓬勃生机,成都市积极探索,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取得成效。获批国家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在西部科学城、东部新区建设规划中,成都提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为引领,统筹推动“一核四区”联动发展的战略布局。它的建设将推动成都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形成动力源。产业供应链方面,在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的驱动作用下,周边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带建设取得进展,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以成都为重要节点的产业生态圈,带动毗邻地区共同发展。

(三)配套优势

今年,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都“一城双场、两场一体”的国际航空枢纽形态正式确立。目前,成都已形成7条国际铁路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构建南拓东盟、北上蒙俄、西进欧洲、东联日韩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深入推进,以成都为核心的亚蓉欧“空中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 ”立体通道体系不断健全以及立体口岸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格局。

(四)平台建设

四川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精神,制定相应省内区域合作方案,完善区域发展统筹机制,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统筹。“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实施,引领四川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更上一层楼”。成渝双城经济圈合作平台建设,一方面促进了产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城市未来的人口和产业承载力。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全域开放。成都正在加快规划建设新川、中德、中法、中韩、中意、中日等6个国别合作园区,全市现代国际产业生态圈已初步构建形成,以此承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所带来的产业转移。

对成都建设双循环门户枢纽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促进新型经济发展

当前成都市的新经济企业分布主要呈现出集中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的集中化。大多数新经济企业位于成都内部的高新区,而其他区位的新经济企业不仅数量较小,还可能存在合格、合规性不足的问题;行业分布则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通过研究当前已经注册的新经济企业的行业分类,可以发现成都地区新经济企业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高技术型服务业上。根据上述特征,成都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精确性扶持以及推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打造全国发展新核极

在打造全国发展新核极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成都引领西部大开发再创新局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为成都提供做大做强内陆极核功能的历史机遇。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成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显而易见。新经济为成都的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优质的人才资本为成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增添活力,强劲的文化软实力则为成都的城市形象增添活力。因此。成都应与重庆全面加强在社会各领域的合作,通过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规划等方面的协商协作,实现两座城市在要素分配、社会保障、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共同优势,建设引领西部、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支点。

(三)打造错位协同的产业生态圈

以成都和重庆为例,两市在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同质化程度较高,导致两市在同一产业方面难以发挥比较优势,严重限制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本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才能最大程度地从贸易往来中获益。同理,相邻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也应当依据比较优势。未来成都和周边城市在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错位发展的思路来进行产业分配,利用各区优势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两市经济的彼此融合。

(四)大力提升协同开放水平

开放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协同开放则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对外开放经济系统为境内区域经济真正地融入世界经济循环提供便利条件,加速境内外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要素充分涌动,形成比较成本优势促使境内区域经济获得利润,有利于区域经济经济总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促使境外经济系统中一些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化经济要素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进入境内区域经济系统,为境内区域经济系统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技术或是管理经验,形成人才虹吸效应与经济规模效应。对于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成都来说,要让城市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必须借助外部的有利要素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空间,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推动成都建设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枢纽城市的建议

(一)积蓄新经济发展动力

根据新经济企业的分布特征,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成都可以采取以下举措:首先,加强政府的精准性扶持,要想发展新型经济,单靠企业内部的力量远远不够,政府还应给予一些政策性的引导与扶持,比如政府可以进一步实行放管服政策,坚持分层扶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与需求提供不同形态的专项规划,以此利用针对性的扶持促进成都市内新经济企业的发展;其次,推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应该加大对企业创新方面的试错容忍度,为企业打造较宽松的创新氛围,借助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新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二)打造内循环区域增长极

为打造内循环区域增长极,成都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创新实力。政府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重点突破关键技术问题。以成都各大科技新区为基地,借助民营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促进产学研融合。通过“逆向发包”的方式,将研发项目发包给国外科研团队。健全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共享和协作体系,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研发平台、公共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互促的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聚集,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二是巩固现有产业优势。突出制造优势,搭建中西部产业集群“主骨架”。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攻方向。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产业链双向互动耦合机制,借助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构建优势产业链条、新型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三是畅通产业链,激发国内市场潜力。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升竞争力。对于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关键节点的不畅通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联结或疏通。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龙头,通过优化产业配套半径,建立龙头企业配套备选清单,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要扩大与对口帮扶省份的合作领域,通过在相应领域的合作对接以及产业共建,深化对内开放合作。

(三)加强协同互动,推进内循环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推动跨区域产业链集群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动成都都市圈中各类工业的协同合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推动产业链集群的跨区域发展。在未来,这一产业集群不仅将具备空间上高度集中,产业上高度协同的特征,在全球范围内也极具竞争力。二是推动市场一体化。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整合分散资源,放宽市场准入,继续做好“负面准入清单”推广工作。完善一体化合作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健全区域合作组织结构。增强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强化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全面提升各层人员的执行力。三是促进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推动成都都市圈生活服务一体化,释放与城市生活条件相匹配的需求。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中小城市发展,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实施国际化消费专项行动。努力营造开放便利的消费环境,建设能够体现成都特色的标识性商圈和商业街区,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四是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联动发展。要进一步促进“双圈”“双城”互动,鼓励成都的企业“走出去”,建立区域性的企业总部,比如在长三角建立区域企业分中心,培育微观主体。推广成都“多式联运”的经验,以“一单制”制度创新为抓手,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未来应当着重探索以成都为核心节点的多区域合作机制,在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无缝对接和建成后的普惠共享提供保障的同时,有效促进跨区域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共享。

(四)继续扩大开放,促进更高水平双循环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内先进城市以及国际一流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制度建设,继续破解市场主体反映出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向企业提供清晰稳定的规则, 使得营商环境进一步朝着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形成稳定良好预期。重点优化“便利度”,力争将成都打造为利企便民新高地。二是规划自贸区联盟,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上注重质量保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利用好与东南亚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产业链互补性强的优势。在国别合作园区的基础上开展以“放管服”为主的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外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统一。通过制度开放进一步加强自贸区试点经验的应用推广,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开放型经济规则。

编辑 | 青 禾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2021年12月号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许可

《中国投资》杂志创办自1985年,由国家发改委主管,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是我国投资领域唯一的中央级刊物,业界最早专注于投资领域趋势报道的核心期刊。创刊三十多年以来,杂志以全球视角看中国投资,涵盖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和企业投资案例,同时以全球市场为坐标,聚焦特定国家、地区和重大国际趋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官员、各类投资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记者媒体的专业对话平台。

《中国投资》杂志每期覆盖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200多家央企国企和10000多家中国民营企业、1000多家中央与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和机构、1000多家行业协会和商会、30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等,是了解宏观经济环境、行业趋势前景和企业投资案例的重要参考。

China Investment, founded in 1985, is a monthl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China’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gency, It’s jointly operated by Investment Research Institute under NDRC, Chin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oration. Enjoying an exclusive position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hina Investment is the core journal which started the earliest among similar magazines to focus on the investment trend. Over the past 30-plus years, China Investment has been in line with theglobal market as its fundamental coordinate with a strategic focus on specific countries and regional markets and those major international propensities. China Investment is a key dialogue platform for offici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investment agencies, experts and scholars, business people and journalists.

原标题:《【区域发展】成都:融入双城经济圈的着力方向|中国投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