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东睿评|延续与异变:2021年全球恐怖主义新发展新特点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刘中民
2021-12-29 10:15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受美国撤军阿富汗及其全球反恐战略弱化、全球新冠疫情长期化、全球地缘政治对抗加剧、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世界多数国家经济社会治理困难重重、全球治理困境加深、新老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等因素影响,2021全球恐怖主义的发展更加复杂,呈现出新的发展和特征。具体而言,美国撤军引发阿富汗及周边地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强势反弹,新冠疫情长期化成为催生和加剧恐怖主义的重要因素,中东、非洲、南亚等恐怖主义高发区的形势依然严峻,欧美和西方的新老恐怖主义并存、美国反恐政策更加内向,构成2021年全球恐怖主义发展的典型特点,进而使国际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一、美国撤军引发阿富汗及周边地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强势反弹

美国不负责任地撤出阿富汗导致塔利班于2021年8月重新掌权,而美国撤军引发的混乱局面和阿富汗塔利班治理能力有限,使得阿富汗出现恐怖主义强势反弹的严重局面。

首先,“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并且构成阿富汗安全环境最重要的威胁。受美国在阿富汗“越反越恐”的反恐战争遗产影响,当今活跃在阿富汗的恐怖组织已经从2001年的个位数增加到20多个,塔利班面临的严峻挑战由此可见一斑。但就当前而言,塔利班面临最迫切和最严峻的挑战无疑来自“伊斯兰国呼罗珊省”(Islamic State Khorasan Province,简称ISKP;也称Islamic State-Khorasan,简称IS-K)。

美国撤军前后,“伊斯兰国呼罗珊省”正成为阿富汗主要恐怖袭击的发动者。在2020年,“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在阿富汗发动的恐怖袭击超过60起,而美国撤军后其活动则更加猖獗,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330多起。在美国撤军过程中的8月26日,“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至少182人在袭击中丧生,其中包括62名阿富汗平民、28名塔利班成员、13名美国军人。9月18日,阿富汗楠格哈尔省首府贾拉拉巴德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19人受伤;10月3日,喀布尔一个清真寺门口发生了爆炸导致2人死亡;10月22日,“伊斯兰国呼罗珊省”袭击喀布尔输电线塔,导致首都及周边地区断电;10月8日和15日,昆都士省首府昆都士市和坎大哈省首府坎大哈市清真寺遭遇爆炸袭击,分别造成55人和47人死亡。

其次,塔利班与“伊斯兰国呼罗珊省”之间的矛盾正上升为阿富汗的主要矛盾之一,并成为影响阿富汗安全稳定和塔利班转型前景的核心因素之一。“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在很大程度上是“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渗透与塔利班内部分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对塔利班与美国妥协强烈不满,并通过发动恐怖袭击挑战塔利班。“伊斯兰国呼罗珊省”频繁制造恐怖袭击,使阿富汗本已异常脆弱的安全环境雪上加霜,也使塔利班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国家重建。此外,“伊斯兰国呼罗珊省”不断煽动教派矛盾,并发起对伊斯兰教什叶派哈扎拉族的恐怖袭击,不利于塔利班与哈扎拉族和解。例如,在10月8日“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对昆都士市什叶派穆斯林清真寺的袭击中。遇袭的受害者几乎都是哈扎拉人。

最后,活跃于阿富汗的众多其他国际恐怖组织和极端组织也是阿富汗面临的严峻挑战。阿富汗塔利班如何处理与“基地”组织、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乌伊运)、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等恐怖组织的关系,以及阿富汗塔利班能否与这些恐怖组织和极端组织完成切割,能否遏制恐怖组织以阿富汗为基地发起恐怖袭击,都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国新疆与阿富汗接壤,“东伊运”等恐怖势力在阿富汗聚集,对中国新疆的安全稳定构成直接威胁。2002年,美国政府将“东伊运”列为恐怖组织,原因是“东伊运”与“基地”组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到了2020年底,美国公然将“东伊运”从恐怖组织名单中删除。但是根据2021年6月联合国一份报告说,“东伊运”在阿富汗东北部和叙利亚都有分支,并通过勒索和绑架等暴力恐怖活动筹集资金,中国是其最大的攻击目标。在美国撤军后,中国多次呼吁塔利班阿富汗组建开放包容的政府,奉行温和稳健的内外政策;切实履行承诺,彻底切断同一切恐怖组织的联系,坚决打击各类恐怖势力。塔利班如何对待“东伊运”以及“东伊运”的发展动向,无疑是中国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新冠疫情长期化成为催生和加剧恐怖主义的重要因素

首先,伴随新冠疫情导致世界多国社会矛盾不断增长,疫情成为“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编织新型极端主义思想的重要领域,恐怖组织和极端组织还图谋以病毒为武器发起恐怖袭击。

“伊斯兰国”的官方杂志把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发杜撰为真主对人类的惩罚,是“真主对异端和异教的愤怒”;“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都宣称新冠病毒是真主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惩罚,疾病本身就是“真主的战士”,病毒是“最小单位的士兵”。“伊斯兰国”甚至发布《抗击疫情的伊斯兰纲领》,新冠疫情要求人类“必须信仰真主,恳求免于疾病的庇护”。(参见祝晓燕、张吉军:《新冠疫情下的国际恐怖主义及其应对》,载《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年第5期,第34-35页。)印度情报机关和突尼斯安全部门已经发现用病毒感染者来传染平民的案例,并逮捕了进行此类活动极端分子。

其次,部分国家新冠防疫政策存在抗议活动暴力化和恐怖主义化的风险。

2021年底,德国加强防疫措施,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并对未接种人群采取限制措施,此举引发极右翼人士不满。2021年12月11日、12日,由于德国推出更为严格的新冠防疫政策,导致反对者在德国多地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其中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多地爆发大规模游行,反对政府的新防疫政策,参加者中不乏激进和极端分子,导致抗议活动中出现了具有恐怖主义色彩的暴力事件。有专家表示,反对新冠政策的运动有升级为恐怖主义的危险。恐怖主义研究人员彼得·诺伊曼称,过往发生的针对医院或疫苗中心的暴力事件已属于接近恐怖主义的“攻击行为”。

12月中旬,德国警方破获了一个名为“德累斯顿线下网络(Dresden offline network)”的极端组织,逮捕了6名成员,该组织密谋刺杀萨克森州州长迈克尔·克雷奇默。12月15日,德国新任总理朔尔茨在首次议会演讲中表示,政府不会容忍针对防疫措施的暴力抗议活动,“我们不会容忍肆无忌惮的少数极端分子将他们的意志强加于整个社会”。

三、中东、非洲、南亚等恐怖主义高发区的形势依然严峻

第一,在中东地区,极端组织尤其是“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尽管遭到重创,但仍不断进行组织重建,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家频频发动恐怖袭击,同时不断向美国撤军后的阿富汗转移。

“伊斯兰国”在伊拉克的活动依然十分猖獗,极端组织在伊拉克全境特别是西北地区频繁发动恐袭。2021年1月21日,“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区制造两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造成32人死亡、110人受伤。袭击事件发生后,伊拉克安全部队陆续在巴格达、安巴尔、基尔库克等地开展清剿行动,并在1月28日击毙“伊斯兰国”二号头目阿布·亚西尔·艾萨维。6月14日,“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伊拉克东部迪亚拉省发动袭击,致8死6伤;7月19日,“伊斯兰国”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郊萨德尔城市场发动爆炸袭击,造成28人死亡、66人受伤;9月4日,“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伊拉克北部基尔库克省发动袭击,造成13名伊拉克警察死亡,另有5人受伤。

伊拉克在10月举行国民议会选举后,政局动荡加剧,安全局势不稳,恐怖袭击也更加频繁,伊拉克总理穆斯塔法·卡迪米位于“绿区”内的住所也遭到无人机袭击。11月27日,“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库尔德人控制的北部地区制造一起路边炸弹袭击,造成5名库尔德武装人员死亡;12月2日,“伊斯兰国”武装分子袭击了伊拉克北部迈赫穆尔地区的一个村庄,导致至少10人死亡。12月7日,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发生爆炸,造成至少4人死亡,当地官员指认“伊斯兰国”为背后黑手。有媒体指出,2021年10月以来,“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伊拉克北部各地肆虐,血洗了多处村庄。

叙利亚仍盘踞着为数众多的极端组织和极端分子,不仅发动多起恐怖袭击,而且图谋进行组织重建,叙利亚和俄罗斯对其进行联合打击。“伊斯兰国”于2019年3月失去在叙利亚的最后主要据点——代尔祖尔省的巴古兹镇,但其残余势力仍不断发动袭击。2021年3月7日,“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在塞莱米耶地区制造爆炸事件,造成18人死亡、3人受伤。4月19日,俄罗斯驻叙利亚冲突各方调解中心表示,俄空军空袭了叙利亚境内巴尔米拉附近的极端组织基地,消灭约200名武装人员。9月19日,“伊斯兰国”对叙利亚天然气管道爆炸及高压输电塔发动爆炸袭击,导致叙利亚南部地区电力中断。12月2日,“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东部代尔祖尔省发动袭击,造成10人死亡。

有资料显示,“伊斯兰国”目前正试图在叙利亚东部的沙漠中利用从难民营偷运来的青少年进行组织重建。美国军事官员警告说,阿尔霍尔难民营是“伊斯兰国”进行招募和激进化教育的温床。阿尔霍尔难民营有6万多难民,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美国官员指出,“伊斯兰国”利用哈塞克省和代尔祖尔省内的走私网络将“伊斯兰国”的家人移出阿尔霍尔难民营,并将武器运进这些难民营。

中东的极端组织和极端分子还不断向阿富汗转移。根据联合国今年6月份出台的一份报告,从美国开始撤军行动前的几个月开始,已有8000到10000名极端分子从中亚、北高加索和巴基斯坦等地涌入阿富汗,他们中有部分人与“基地组织”或塔利班存在联系,另外一部分则倾向于支持“伊斯兰国呼罗珊省”。11月,阿富汗塔利班宣布已逮捕600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足见“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极端分子仍为数众多。

第二,在南亚,受自身伊斯兰极端主义长期存在和阿富汗局势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巴基斯坦在2021年仍是恐怖袭击高发国家,其中信德省、俾路支省、开伯尔-普什图省成为巴基斯坦塔利班等恐怖组织盘踞的重要根据地,导致恐怖袭击频发。

巴基斯坦塔利班目前在阿富汗境内约有数千名成员,其目标是推翻巴基斯坦政府。有资料显示,2021年5、6月,巴基斯坦各发生恐怖袭击27起和29起,分别造成47人和45人死亡,其中多起恐怖袭击为针对安全人员的报复性袭击。在巴基斯坦,中国目标也成为恐袭重要对象。例如,4月21日,俾路支省首府奎达市一酒店遭遇爆炸袭击,导致至少4人死亡,当时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在该酒店下榻,因事发时外出幸免。再如,7月14日,中国企业承建开伯尔-普什图省达苏水电站项目出勤班车在赴施工现场途中遭遇爆炸袭击,造成9名中方工程技术人员遇难,30多人受伤。

南亚的印度也不时发生恐怖袭击。例如,2021年11月13日,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两个分离组织的武装人员对印度准军事部队阿萨姆步枪队发动恐袭,造成5名步枪队成员以及两名成员家属死亡。

第三,在非洲,“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全球性恐怖组织与“博科圣地”等非洲本土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不断分化组合,并不断发动恐怖袭击。

2021年,非洲多国发生有“伊斯兰国”背景的恐怖袭击。例如,11月16日,极端组织在乌干达首都在坎帕拉市中心的两个地方——乌干达议会大厦和中央警署附近发动恐怖袭击,造成至少六人死亡,警方称“伊斯兰国”分支“乌干达民主同盟军”的叛乱分子为袭击制造者。在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交界地区,与“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有关联的武装组织频繁发动袭击,杀害数千平民,造成大批民众流离失所。布基纳法索军方宣布,在11月25日至12月9日与邻国尼日尔在两国边界地区开展的联合行动中,击毙了近百名极端组织武装分子。

“博科圣地”、索马里“青年党”等非洲本土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的活动也十分猖獗。“博科圣地”成立十余年来,频繁在乍得湖地区制造针对平民和军人的袭击,对尼日利亚、乍得、尼日尔、喀麦隆等国构成安全威胁。

有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虽然全球遭受新冠疫情打击,但非洲发生的极端武装暴力袭击上涨43%,死亡人数超过1.3万,比2019年上涨三分之一。2021年非洲极端组织的暴力恐怖活动依然猖獗。例如,2021年2月23日,尼日利亚东北部博尔诺州首府迈杜古里遭极端组织“博科圣地”火箭弹袭击,造成10人死亡、47人受伤。4月26日25日,尼日利亚军队在该国东北部博尔诺州与极端组织“博科圣地”武装分子发生交火,打死数十名武装分子,军方有7人身亡。又如,7月26日,“博科圣地”武装分子袭击喀麦隆北部的军事基地,造成6人死亡;8月25日,“博科圣地”武装分子袭击了尼东南部迪法省一处军事据点,造成16名士兵死亡。尼日利亚军队随即展开反击,打死约50名武装分子,缴获大量武器。“青年党”频繁也频繁在索马里和周边地区在发动袭击。1月31日,“青年党”的恐怖分子袭击了摩加迪沙的酒店,造成多人伤亡。

四、欧美和西方的新老恐怖主义并存,美国反恐政策更加内向

第一,欧洲极端右翼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势力和激进伊斯兰势力的恶性互动使欧洲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痼疾持续加深。

欧洲恐袭事件频发的外部因素是极端主义向欧洲渗透的和扩张,其内部因素在于欧洲国家长期积累的穆斯林族群与主流社会的关系问题,各国政府政策失当尤其是右翼势力与激进伊斯兰势力的恶性互动,导致伊斯兰极端分子和右翼极端分子制造的恐怖袭击频发。例如,2021年10月16日,法国巴黎近郊发生一起恶性凶杀案,一名历史教师遭极端分子残忍杀害,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此案为“典型的恐怖袭击”,并呼吁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抵御极端主义。英国也多次发生恐怖袭击。10月15日,英国保守党议员戴维·艾梅斯爵士(Sir David Amess)在埃塞克斯郡会见选民时遭到刺杀身亡,警方表示此次恐怖袭击的犯罪嫌疑人存在“与伊斯兰极端主义有关的潜在动机”。圣诞节前夕,据在法国巴黎逮捕两个“圣战”分子的口供,极端组织企图通过“血洗圣诞节”来惩罚异教徒,“圣战”分子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大肆叫嚣发动“圣诞袭击”。为此,西班牙内政部12月14日召集了国家安全会议,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在圣诞节期间发生恐怖袭击。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西方的边缘国家,也多次发生恐怖袭击,其根源与欧洲有类似之处。9月3日,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一座购物中心内发生持刀伤人事件,造成包括袭击者在内的7人死亡,新西兰安全部门称此次恐袭可能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有关。

此外,美俄在欧洲尤其是乌克兰等问题上的地缘政治博弈,催生了新生的恐怖主义组织。2021年12月13日,俄联邦安全局在全俄开展大规模搜捕行动,这是2021年俄针对极端主义组织采取的最大一次打击行动,共逮捕106名乌克兰“M.K.U.”新纳粹组织成员,据悉他们计划在俄罗斯境内实施恐怖袭击;俄专家表示,该组织得到西方情报部门的资助,目的是破坏俄罗斯社会稳定。

第二,美国政治极化加剧,受种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民粹主义影响的暴力冲突加剧,使美国面临的新的恐怖主义威胁。

美国联邦调查局已把1月6日国会暴乱事件定性为“本土恐怖主义”事件。在冲击美国国会山骚乱事件中,有“骄傲男孩”和“誓言守护者”等多个右翼极端组织参与其中,这无疑是美国政治极化加剧进程中出现的新型恐怖主义组织。美国华盛顿特区总检察院的诉讼书称,“骄傲男孩”和“誓言守护者”为推翻总统选举的结果,共同策划和资助了这次袭击。在国会大厦暴乱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国内更是清晰地意识到了“本土恐怖主义”的威胁。

《纽约时报》分析称,极端分子因国会大厦暴乱事件变得更加大胆,美国面临的“本土恐怖主义”威胁明显升级。联邦调查局数据显示,当前大多数本土恐怖分子都与白人至上主义有关;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仇恨与极端主义研究中心表示,“白人至上主义者发起的大规模国内‘独狼’式恐怖袭击正变得越来越致命”。美国国土安全部前反恐官员指出,与“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相比,“国内恐怖主义才是过去十年中最致命的威胁。”

美国五角大楼3月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国内一些极端组织试图从美军部队中招募人员,其中包括向美国海军陆战队渗透的白人至上组织“美国认同运动”(American Identity Movement)。报告表示,极端组织“高度重视吸引美军士兵的加入……除了潜在的暴力,白人至上主义和白人民族主义对军队内部的良好秩序和纪律构成了威胁。”

第三,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伴随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以及国内种族主义、民粹主义日趋恐怖主义化,美国反恐重点转向本土。

美国国家情报机构报告说,美国本土暴力极端主义者构成的威胁不断加剧,其中白人至上主义团体和反政府民兵组织带来的风险最严重。根据联邦调查局网站定义,“本土恐怖主义”是指个人或团体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社会、宗教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为进一步达成意识形态目标而采取的暴力以及犯罪活动。为防范“本土恐怖主义”,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于2021年6月15日发布了打击“本土恐怖主义”的战略计划,旨在加强分析“本土恐怖分子”的威胁,推动执法机构共享情报并与技术企业密切合作。新战略计划旨在加强对“本土恐怖主义”的分析,完善地方、各州和联邦执法机构之间的情报共享;新计划还着眼应对催生“本土恐怖主义”的长期性因素,包括经济不平等、结构性种族主义和枪支滥用等。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已经在全国范围设立一个新系统,追踪“本土恐怖主义”案件。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表示,自他2017年就职以来,专职应对“本土恐怖主义”的联邦调查人员已从1000人增至2000人。

未来国际反恐合作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美国撤军阿富汗引发恐怖主义反弹、新冠疫情催生新型恐怖主义、美国重点转向本土反恐构成了2021年全球恐怖主义发展的新特点,而中东、南亚、非洲和欧洲恐怖主义的发展仍然延续了过去的特点。

2021年全球恐怖主义的发展也符合基于数据对恐怖主义发展趋势的研究结论。有研究指出,1998-2017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数据表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频次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等西亚地区,以及索马里、也门和尼日尼亚等非洲地区,并逐渐向欧洲、北美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地区蔓延,恐怖主义活动已蔓延到了世界各国。从未来5年发展趋势来看,北美、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南美、中亚、西欧、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等7个地区的恐袭事件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其中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增速最快,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总量最大;东亚、东南亚、南亚、东欧、中东和北非等5个地区的恐袭事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传统的中东、非洲、南亚恐怖主义高发区的威胁态势依然最为严峻。

中东和北非地区反恐态势最为严峻,恐袭活动虽出现小幅下降态势,但仍是恐怖活动的“重灾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反恐态势较为严峻,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反恐形势也不容乐观,仅次于非洲地区。(参见邓世成,秦瑶,许荠方,顾艺玮:《全球恐怖袭击事件量化分级及反恐态势预测——基于投影寻踪和灰色新陈代谢模型》,《科技导报》2021年第18期)

基于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未来国际反恐合作仍然任重道远。这也恰如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021年10月7日向全球反恐论坛第十一次部长级会议发表的书面发言所言,未来国际反恐事业应发挥联合国中心作用;应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应摒弃任何“双重标准”;应遏制新威胁新挑战;应加强发展中国家反恐能力建设。王毅还表示,中方一直是国际反恐阵营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愿同各国继续开展卓有成效的反恐和去极端化交流合作,通过自身努力为国际反恐进程提供“中国方案”,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东睿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的专栏,坚持现实性、理论性、基础性相结合,以历史和理论的纵深回应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