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稳字当头:2022年财政工作往何处去?

王桦宇
2021-12-30 20:3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2021年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财政工作,并研究部署2022年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会议总结了2021年财政部门的七项重点工作,分别是加强财政政策调节、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对外财经交流合作,并回顾了十八大以来财政工作取得的五项主要成就,并归纳和总结出财政部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过程中始终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重要经验。

会议提出,财政部门要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那么,在新的一年,做好财政工作的统筹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哪些重要的矛盾关系?而在财政管理和财政政策推进中又应具体落实哪些重点工作?

稳字当头的总方针: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坚持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提出了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等七个方面的着力要点。

这七个方面的落实,其实都与财政工作有关:宏观政策中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精准和可持续,微观政策中激发市场主体活动需要加大对各类主体的财税支持力度;结构政策中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房地产税这些主体税种的深化改革将发挥重要功能;科技政策中战略科技的发展需要财政的强力的保障;改革开放政策中优化涉外税制对于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作用;区域政策中推动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也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扶持;社会政策中更是少不了财政对民生事业的兜底功能和对社会建设的支撑效应。

刚刚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于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了重点把握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更加精准财政支出、更加合理安排地方债、加强基层“三保”工作、节俭办事业、严肃财经纪律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一项“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的着眼点在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鉴于目前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点仍是聚焦保企业,保住了企业也就保住了居民就业,也就保住了基本民生、工资和基层运转。与此同时,只要政策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持续创新有活力,也就进一步保住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社会安全。

可以合理预计的是,明年的各项减税降费工作,将会在财政可持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大力度和精准度,这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在适用对象上,在对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和制造业继续扶持基础上,进一步精准扶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是在工具供给上,除了传统的针对特定主体的税费减免和纾困资金外,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

三是效能预期上,既贯彻落实中央的减税降费政策“保企业”“保稳定”,又在新的形势下持续激发和储备市场发展潜能“保增长”“保预期”。

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继续做好“减税降费”工作

根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的数据,今年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取得新成效,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连续几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工作给财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为毕竟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绝大部分的民生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工程都来自于财政的有效保障。那么,我国持续推动的减税降费政策是否影响到财政的可持续性?又如何协调坚持“减税降费”既定政策和“六稳”“六保”“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呢?

其实,这里涉及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推进相关政策的“舍与得”“负与正”“失与得”的辩证关系。

就“舍与得”而言,“舍”是指政府适当减少短期的税收收入和财政利益,给市场主体更为宽松的财税金融政策、更利于节省经营成本的营商环境,“得”是指保住了企业就保住了稳定的社会大局,就保住了经济回稳的基本势能,只有“取舍得当”方能保障经济发展在艰困局势下迎难而上,保持战略韧性。

就“负与正”而言,“负”是指适当调低对经济发展增速的预期甚至是接受同期走低的战略定力,“正”是指换取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变量的动能储备,为后续经济保有可预期的增长潜力,理性看待特定时期经济增速和经济增长的“负”与“正”,才能泰然自若地掌舵好波涛澎湃下我国经济这艘巨轮。

就“失与得”而言,“失”是指很多方面的工作可能要让位于“六保”“六稳”,相比于往常年度和正常发展期间有所不足,发展的势头和动能可能有所减缓,“得”是指经济财政政策以民生保障为中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能获得并汇聚民心,增强市场创新活力,因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所以,加强“减税降费”工作与“六稳”“六保”“防范风险”之间是互为因果,互为支撑的,两者之间并无矛盾或不协调之处。

整体上讲,大规模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目前的时点上体现为阶段性政策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也就是说,减税降费既是提升经济景气的重要政策,也是国家税制改革的既定方向,通过短期经济调节与中长期改革目标的互相促进,达到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内生制度性优势的效果。

稳中求进的积极作为:排在“前三位”的重点工作

根据此次会议精神,明年的财政工作,将围绕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七个方面,重点做好扶持市场主体、充分挖掘内需、防控系统性风险、强化行业监督、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保基本民生、加强“三农”工作、支持生态文明、深化财税改革、深化国际合作等十项重点工作。

在这十项重点工作中,“保企业”“促消费”“控风险”是排在前三位的优先事项,这也是明年财政工作的“重头戏”,是检验财政效能的重要“观察点”。

“保企业”就是要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让弱者变强”“让精者更快”“让强者更勇”是财税政策发挥效能的主要目标。可以合理预期的是,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更精准、更有力的财税扶持和减税降费将是明年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

“促消费”是指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并带动投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拉动并恢复一定强度的消费。一般认为,“基础设施再上一个新台阶”“让老百姓更积极更放心地消费”会成为明年投资消费领域的主题词。

“控风险”是指越是在相对困难的年度,越要在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更多面向中长期调节的政策,持续化解存量风险并优化稀释潜在的增量风险。一方面要继续“标本兼治”做好地方债管理,“治理于当下”的同时“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领会到长治久安的基础“重在基层”理念,将财政资金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在基层治理上“补好短板”的同时也做到“立足长远”。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财政工作会议还特别强调了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结合目前国内外的形势,加强“硬核科技”“卡脖子工程”的持续健康稳健发展是财政工作的应有作为。根据此次会议精神,要进一步优化结构、精准支出,支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作者王桦宇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改革及其法治化、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等。)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