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癌症日|美国癌症越来越少,抗癌经验能否洋为中用

报告认为,美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双下降的趋势,得益于三大因素:积极控烟、推广筛查和新型疗法的应用。这些经验是否能够为我国的抗癌事业所用呢?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叶定伟认为,虽然中美数据不能简单类比,但美国在癌症预防、科普宣教以及癌症筛查等方面的经验依旧值得学习。
叶定伟指出,在国内,依旧有不少人认为,癌症就是“不可战胜”的疾病。事实上,通过早期预防和筛查,许多癌症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和治疗。通过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也是预防癌症的有效路径。
有关“禁烟”,国内虽然已经有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但是中国男性吸烟率依旧超过50%。而在美国,成人吸烟率已经降到了15%,其中男性为16.7%,女性为13.6%。《2017年度美国癌症数据调查报告》指出,通过控烟运动,从1990年到2014年,美国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3%。
同时,许多美国公众非常关注医学健康类科普知识的学习,积极调整过往“西方的生活习惯”,避免高热量、高糖、高脂的摄入,控制烟酒,转而注重新鲜蔬果的食用,加强身体锻炼,提升身体免疫力,预防和减少肿瘤的发病率。这些理念的改变,同样值得国内人民借鉴与推广。
有关癌症预防,“筛查”也是不能缺少的一环。叶定伟表示,多种癌症(包括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的筛查已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强有力支持。一些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癌症的及时控制对于总体癌症的防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结直肠癌是美国的主要癌症之一,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下降。《报告》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肠癌的筛查,尤其是肠镜检查的普及。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开展了大肠癌的筛查,据统计,在2006年,美国全国范围内50-75岁人群中已有60.8%至少参加过一次筛查。
目前,国内经济基础较好的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地区,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大肠癌筛查项目,对于体检也相当重视。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群健康意识不平衡等因素,导致癌症筛查工作亟待普及和规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