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童话里害人的总是继母,这大概是个心理学问题

雾港
2017-02-14 17:40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估计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两个如此著名的童话具有全然一致的叙事内核:继母迫害。再翻翻《格林童话》与《佩罗童话》的其他篇章,你会发现这个不择手段欲将小主角除之而后快的继母,简直无处不在。她们有时候是个心怀恨意的普通人,如《灰姑娘》中;有时候则是个能施展各种邪恶法术、甚至热衷于吃人肉的恐怖女巫。从《睡美人》到《长发公主》,从《仙女》到《杜松子树》,这种对主角造成过致命威胁的继母—女巫形象几乎成为频频现身的标配,真要让人怀疑童话世界其实是个伪装起来的女巫批发市场了。

随着“初版格林童话”概念的普及,我们知道格林兄弟对自己一手整理的童话集进行过多达七次的改版,许多过于暴力和血腥的场景,以及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在现今的《格林童话》中已经看不到了。被他们修改过的争议内容就包括心狠手辣的继母们——在初版中,她们可都被设定为了主角的亲生母亲。另一名篇《糖果屋》(又名《韩赛尔与葛莱特》)讲述了樵夫一家四口穷到吃不上饭的生活境况,于是妻子提议说,不如把两个孩子丢弃到森林深处任其自生自灭,总好过四口人一起饿死。这篇自然也经过了改动,但改得不够彻底,留下了痕迹,导致读者在这个妻子出场好一会儿之后,才看明白她的续弦身份。在后来反复实施弃子计划的过程中,她的态度也极为坚决,压过了左右摇摆的樵夫。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被抛弃的小孩迷失了回家之路,误入森林深处,于是被各种美味零食所搭建起来的“糖果屋”所诱惑,差点变成女巫的盘中餐。这篇童话在日本非常普及,多次改编为舞台剧和影视作品。而每次上映时,继母和女巫的角色都会由同一个女演员来饰演,更使得两者成为了彼此互补的分身,让小观众们惊呼:“原来妈妈抛弃孩子,是为了吃掉他们!”

真人剧《糖果屋》中,两个小孩在诱人的糖果屋前遇见女巫

备受村上春树推崇的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对童话研究颇有心得,曾在《童话心理学》中说:“童话故事是人类精神构造的反应”。这些一反常态的可怕母亲之所以有机会登场,正是因为母亲与孩子之间剑拔弩张的仇恨与迫害,确能引起读者最为强烈的心灵反应,并有现实体验作为根基。根据河合隼雄的分析,童话中经常出现的年长女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慈祥善良的母亲,或起到类似作用的“代理母亲”,比如灰姑娘的仙女教母;另一类就是狠毒邪恶、行为乖张的继母—女巫和合形象。

他认为,这两种女性形象,恰好代表了“母性”这个概念中所包含的双重性:滋长万物的生命力,与摧毁一切的致死力,这也正是与大自然春荣冬枯现象有关的“大母神”(Great Mother)原型的由来。人们时常在生活中讴歌母性伟大与无私的一面,却几乎没有勇气来正视其中所潜藏的负性能量,这就形成了很多问题(比如母性对孩子的强大支配力,反过来亦可能将其逼入精神死亡的深渊)。而含有“继母迫害”因素的童话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不衰,就是因为它们能够把读者内心隐隐颤动的阴暗涟漪,化入到情节中,并通过剧情的推进而纾解掉,不用担心给现实人生造成负担。

“大母神”原型的结构(来自河合隼雄《童话心理学》)

这么说来,有血腥重口之嫌的民间童话,其实颇具疗愈功效,这对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卡什丹在其著作《女巫一定得死》中指出,年幼的孩童刚来到这世界时,必须得到大人的照顾才能存活下去,母亲的养育与抚爱,成了他的生存必需品,也是世界上一切温暖与善意的来源。但他们的认知水平极其有限,无法理解一个人身上可能具有的多面性,更无法理解的是,一个对着自己温柔微笑的妈妈,为什么转头就恶狠狠地训斥起人来了呢?这样一个两极分化、难以保持恒定的养育者形象,常常令他们感到困惑、焦虑,乃至嚎啕大哭。最后,他们会把“母亲"这个概念,据其“好”与“坏”的表现,分别存放在“好妈妈”与“坏妈妈”两个完全不同的容器当中,并逐渐成为他们自我意识成型的原料。

原来,童话中正与邪的两方人物,对峙起来有斩钉截铁之感,有些地方在成人看来太过直白,有些地方又太过残忍,却恰好契合了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事实上,童话故事就是从童年早期分裂幻想衍生而来的、关于母亲的戏剧。其中对正邪双方力量对抗的描写,不仅潜移默化地帮助儿童处理内心负面倾向,也肯定了母亲在儿童建立自我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我们不能只看到女巫这个角色的表面意义。她并非真实的人,而是一种心理力量的表征,是自我罪恶部分的化身。”卡什丹说。童话故事常常能够为无法表达感受的孩子提供情绪出口,在这种时候,邪恶力量不得善终的结局就非常重要了,因为这象征着“自我”中的正面力量始终可以绝处逢生,稳操胜券。为了达成这个一以贯之的心理任务,女巫们会在故事落幕时呈现出各种骇人的死状:《白雪公主》的王后被命令穿着烧红的铁制舞鞋跳舞至死;《牧鹅姑娘》中,邪恶女仆最后被装在钉满钉子与刀片的木桶里拖过街道;佩罗版《睡美人》的收梢,妖女太后跳入装满毒蛇与蟾蜍的大水缸中,死于非命……这些过于恐怖的场景会吓到小孩子吗?其实不用担心,他们关于“死亡”和“痛苦”的理解还不深刻,甚至可以说是迥异于成人。这些场景对他们来说,只是保证邪恶力量气数全尽、再也没法出来作祟的必须手段。

一幅《白雪公主》插图:王后被迫穿上烧红的铁制舞鞋

不过在童话中,一定得死的人物除了女巫之外,恐怕还有小主角们的亲生母亲。并且亲生母亲总是死得很早,故事刚一开头她们就离世了。除了前述的“改版说”,好让继母代替生母完成作恶多端的使命,减弱家庭角色间的冲突之外,其实还有另一层心理效用。因为亲生母亲角色往往承载着孩子心中“好妈妈”的那部分形象,象征着世界上善良美好的一切,如果被迫正面遭遇威力强大的女巫,就可能会受伤,甚至被歼灭。所以让她缺席或者离世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是一种“残忍的温柔”。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故事往往会安排一位同样温柔慈祥的代理母亲(仙女教母等),并把守护小主角的正向职责赋予给她。

而这种孤儿般无所倚靠的凄凉处境,使得小主角们显得分外柔弱,总是会三番五次陷入困境,不得不离开一个已无法再给予自己保护的家庭,进入到未知的外部天地中去。当然,一眼望去,此处风景开阔,其实依然被覆于被家庭矛盾所投下的无形阴影之下。这是一段险象环生的旅程,好在他们总能调动起自己未曾预料过的力量,逢凶化吉。有的主人公勇敢迎接挑战并获得成功,有的知难而退也同样保全了自身,有时会经历极为不幸的遭遇,后来却被证明是塞翁失马。在通过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之后,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历练成了更加强大且独立的人,还往往能够赢得一位尽善尽美的佳偶。

结尾处王子与公主举行的盛大婚礼,同样是一场演给读者看的成人礼,象征着故事主角终于获得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全面成熟,这与《圣经》中关于个人成长的教诲是高度一致的:“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同时,它具有某种补偿性意味。婚礼一旦举行,就意味着尽管伤害与杀戮曾经连番上演过,但均已化为昨日烟云,恩怨对错从此时起被彻底地放下,一切身心创伤也都在这个时刻得到了治愈。从这个角度看,婚礼其实是一场了不得的净化仪式,亦将人渡向另一段未知旅程。至于之后的剧情该怎样延续,人生是不是另存着难以言传的乏味无趣部分,也许是该留给另外的书本、另外的故事所探讨的话题了。

真人电影《灰姑娘》剧照:灰姑娘与王子终成眷属

童话是能够满足孩子好奇心与安全感的他方彼岸,同时也蕴藏着一份关于个人自性发展的心灵版图。很久很久以前,如果你曾经到过那里,亲身见识过我所讲述的一切,那么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你还将再度与它靠近。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