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企业拥抱资本,最终还需去虚向实

2022-01-05 1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1年,各行各业似乎都过得不太容易。一级市场融资难,二级市场股价不振,资本失去了往日的昂扬。

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

有的崩塌来得迅速又猛烈,上百万从业者受波及;有的溃败早已有迹可循,最终一地鸡毛也在预料之中;有的还在持续烧钱中,没有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算是胜利者。

这一年,大厂裁员收缩,开源节流,小公司谨慎守城,活下去是最大的信念。各行各业在修正、升级,也意味着企业开始去虚向实,回归主业,聚焦用户需求,聚焦实体制造。

资本的谨慎

今年年初还打得火热的社区团购,下半年迎来大转折。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5月,社区团购发生8起融资,披露总金额超262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到了下半年,社区团购赛道的多家明星创业公司陆续陷入危机,烧不起钱了。同程生活母公司苏州鲜橙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经营不善无法摆脱经营困境,公司决定申请破产。十荟团宣布关停全国21个城市圈的业务,专注两湖、江西等核心区域。此前积极押注社区团购的大厂,也开始收缩。

不论是哪个赛道的发展曲线,都有资本的身影,有的风口会退却,有的风口会变为一个行业,“资本不存在贪婪还是善意,它就是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大环境上,互联网擅长的竞争模式,先打价格战圈地,凭借雄厚的资金“烧”死竞争者,再提升价格的打法,在抵制恶意价格战、反垄断法监管之下,已经行不通了。

社区团购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AI第三次浪潮下,国内就涌现了一大批AI创业企业,以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为代表,专注于AI计算机视觉赛道的四家创业企业,被行业人士俗称为“AI四小龙”。

彼时AI的火热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下的元宇宙。那几年,“AI四小龙”颇受投资人青睐。

商汤科技12次总融资金额约为52亿美元。天眼查数据显示,旷视科技2011年以来融资7轮,累计近13亿美元;云从科技2015年起融资11轮,累计金额超5.5亿美元;依图科技自2012年起融资10轮,累计金额接近4亿美元。

AI四小龙借助东风,以技术、人才积累博得资本重注,短短数年便跃升成为独角兽。如果按照公司成立时间来看,旷视科技是老大,依图科技是二哥,商汤科技是老三,云从科技是四弟。但如果按照估值、融资额来算,商汤显然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AI的疯狂,在2018年之后逐渐退潮,AI赛道的融资次数在2018年之后掉头向下,包括四小龙在内的AI企业经历了多轮融资,且由于自身的商业故事在资本上过度透支,也遭遇到了“估值虚高”的争议。直至四家AI企业纷纷寻求上市,其实际经营情况才得以浮出水面,谜底揭晓,让业界窥见到“AI四小龙”的里子。

前几轮的融资,已经给到AI四小龙很高的成长和科技估值溢价了,这让AI企业很难继续从一级市场中获得更高的融资,如果不拓展二级市场,那么今后能烧的钱必然少很多。

于是,AI四小龙们纷纷冲刺上市,但它们的上市过程却一波三折。

为何AI企业们的上市如此艰难呢?

除了科创板缩紧上市、美国的打压等外部的原因外,AI企业自身的原因不可少,营收体量小、持续亏损、个人数据及隐私安全性等问题,都引发了监管层和投资者的担忧。

现阶段的AI赛道,深度算法迟迟未突破,实战落地场景分散、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还没有一条得到验证的可持续盈利的路径;资本市场讲究利润至上,AI公司这样长年累月地亏损,投资者的谨慎也在所难免,因此,资本市场必然对其争议乐观俱存。

研究机构不是企业成员,很难得知企业真正的盈利模式和赢利点。但这类企业上市最大的问题是,能给投资人带来什么真正的回报或者预计何时给投资人带来回报。如果上市是为了不断获得投资,A、B、C轮投资人急于出逃的话,那么上市的意义非但不大,而且还有风险。

一位以谨慎见长的投资人说:“投资过程中,他往往会关注企业商业模式的竞争力与科创能力。不在乎投资对象能否成为伟大的公司,只在乎它能不能变现。还处于早期阶段的技术收益高风险也高,距离落地也比较远,相比之下更愿意被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数据打动。”

其实追风口没错,只是不论什么模式,一切还是要回归本质,即给用户带来了什么好的产品,为社会带来了什么好的改变。不论是在风口上,还是低谷期,只要不离开这两点,都还是有机会的。

去虚向实

“时者,势也。”遵从“势”,是一家企业得以长足发展的根基。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方普遍关心的去杠杆主要是非金融部门的去杠杆,即化解企业部门负债较高的风险问题。不过,随着过去两年股票市场异常波动、资产泡沫显现、资金“脱实向虚”趋势显现等问题的出现,金融领域去杠杆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推动金融去杠杆,是防控风险、提高监管有效性、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助力实体部门去杠杆的重要保障。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原来改革压力集中在集成及工程商一端,现在已经侧重设备和研发型企业端。随着“高新特精”和“小巨人”等项目的深入推进,高度专业的行业化中小型企业将会被更加重视。

经过近10年的探索,国家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可谓成果丰硕,涌现了大批市场成熟、有创新潜力的高科技“排头兵”。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正式鸣钟开市,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如今,无论是顺应消费升级的医疗设备、智慧家居,还是服务于超大项目的精密元件、安防,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勇立潮头。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拥有各自的“拿手好戏”“拳头产品”,很多是行业内的“单项冠军”或“配套专家”,甚至在全球也是佼佼者。鼓励“专精特新”,实质是鼓励创新。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风口的起起落落,发生在2021年,也会发生在其他年份,但顺势是一门长久的功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