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日小寒丨切勿错过“黄金补肾15天”

2022-01-05 14: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米医生 素问轩

大家好,我是米医生

2022年1月5日16点20分18秒

我们正式进入小寒节气

小寒是冬天的第六个节气

虽然小寒有个“小”字

但北方民间常说“小寒胜大寒”

小寒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老规矩

先解读小寒三侯

再结合五运六气来分析

小寒一候:雁北乡

大雁是顺阴阳活动的

冬至后。阳气萌动

大雁动身向北

小寒二候:鹊始巢

阳气又冒出多一点来

喜鹊开始搭窝

小寒三候:雉始雊(gòu)

雊,指雉的叫鸣声

雉是野鸡

它也感知到阳气

开始发出叫声了

小寒三候与冬至三候完全不同了

冬至一阳初生

冬至三候是: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阳气刚刚从地底下升发

最先感知的是地里的蚯蚓

再是麋鹿

再是泉水涌动

小寒三候呢?

从地面到天上

在古人眼里,大雁,燕子

这些鸟儿

都是天地间的灵物

他们能感知到天地阴阳变化

还会顺着阴阳节律活动

喜鹊是阳鸟

周易解释离卦是雉

离卦属火

所以雉是「火畜」

大雁更不用说了,都属阳

同气相求。。。

这里的大雁,喜鹊,雉

早早地感知到阳气一丝萌动

然后开始准备搭窝买房,恋爱,生仔。。。

人与天地相应

阴盛阳微之时

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君子固密,不伤于寒

张仲景先生给我们的提示: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君子固密,两层含义:

一是从外包裹,不漏邪

二是从内闭藏,密不透风

从外,

穿衣就是最好的固密

追溯古人的衣裳

高帽,高领,长袍,肚兜

一身上下,从前到后

把任督二脉等易受邪处

都防得严严实实

对很多人而言

这或许是一个含义不明的过去时态

但在另一部分人心中

是古人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从内,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

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

不要熬夜,节制欲望

所谓“正气内存,邪不相干”

阳气内固而不散乱

寒邪就很难伤人

二,防寒湿,多泡脚

冬至时

我建议过大家泡脚

可以防寒,祛湿,帮助入睡

这个方法在小寒里可以继续用

因为对大部分地区而言

根据今年五运六气

在泉,主客气都是太阳寒水

小寒节气仍然寒湿很重

适合泡脚祛湿祛寒

不过,长三角等地

今年反常出现天暖不冷+大雾天气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说:

“此时若天暖不冷,或闻雷,或起雾,阳气外泄,便起上热下寒人死最速的温病,来年春夏病更大也。”

小寒节气原本和冬至一样

是阳气封藏的时节

起雾在平常算不得什么大事

但关键是——

在该藏阳的时候起雾

往往意味着阳气提早外泄。。。

此时肾水不足以制火

易出现上焦眼睛干涩,口舌干燥

下焦腰腹冰冷,尿频等

上热下寒之症

因此,根据今年小寒天

引出了我最后要讲的一点——

三,温中勿忘固肾滋阴

现在很多读者还有患者告诉我

感觉很燥

皮肤干,嘴唇干,眼睛干

上火了,溃疡了,牙肉肿了,流鼻血

有些没吃辛辣烧烤,没熬夜加班

也莫名其妙上火了

一方面是空调暖气开太多

“暖气病”引起的干燥

另一方面就是第二点所说的

肾阴不足导致的上热下寒

所以冬天除了温补

也别忘了滋阴

而且冬天,就是现在

是阴虚体质人补阴精最好的时间

那用什么补?

中医里养阴补肾精的方子很多

但都离不开熟地

成人的话

可以直接上熟地山药猪肉汤

放30g再加一点山药,小茴香烧汤

猪肉本身是甘平,滋阴,润燥的

熟地猪肉汤

【材料】

30g熟地,山药40g,茴香籽3g,猪肉60g。

【做法】

1. 将熟地黄、淮山(山药)、小茴香洗净;

2. 猪瘦肉洗净,切块;

3. 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一小时,调味即可。

如果素食的话就更简单了

九制熟地可以直接吃

考究点的

可以放点生梨,石斛,银耳炖甜品喝

怕麻烦的

也可以直接下单喝

为你的冬天收个尾

最后借用一首元稹的诗来结尾吧: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如今我们

总是夏天贪凉,冬天贪暖

可是春夏秋冬,温热凉寒

大自然自有一套它的规律

反季往往是有害的

用期盼的心

收下这份寒冬吧

虽然冷

却是有益我们健康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