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栏·劳继雄|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

劳继雄
2017-02-28 09:07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由多位书画家共同完成一幅字画是常见的文人雅事。上世纪80年代全国书画巡回鉴定组在四川时,发现了一件山水画, 是元代两位大画家黄公望、王蒙同堂操笔描绘并传与后人一幅罕见的山水珍品——《山水图》,该件作品现藏四川大学博物馆,据称是为今所见王蒙署名“黄鹤山人”最早的一幅画,也是目前所见王蒙传世真迹中最早的一幅画。

以绘画而言, 古往今来,由多位书画家共同完成一幅字画,是常见的文人雅事, 也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全国书画巡回鉴定组在四川时,发现了一件山水画, 从风格来看, 属元代黄公望一派, 而笔墨于秀逸中稍带一些稚嫩, 其中的石林茅屋, 溪滕寒泉又与黄公望的山水情趣于似与不似之间。画的右上有一长题, 虽多有疲损, 却透泄了这样一个信息, 原来在元至正辛巳(1341年), 秋八月的那一天, 王蒙兴致所至戏学黄公望的山水, 正在经营位置之时, 黄公望适至, 遂相与切磋, 共成此图, 并命画史朱先补色。这一巧合, 从而使元代两位大画家同堂操笔描绘并传与后人一幅罕见的山水珍品。按黄公望, 生于公元1269年, 江苏常熟人, 又作浙江富阳人, 他的山水师法董巨而变其法, 以山头多矾石, 笔势雄伟, 设色淡雅自成家法, 并雄立为元四家之首, 他的流传画迹, 尤以《富春山居图》闻名于世。明代的董其昌, 清初的四王, 无不都以黄公望为归依, 可以说, 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的发展极具影响。王蒙也是元四家之一, 生于公元1308年, 浙江湖州人, 是宋末元初著名画家赵孟頫的外孙, 他的画源自赵孟頫, 而又与赵孟頫风格迥异, 所用的解索皴, 风貌独具, 由此所画的山水, 千岩万壑苍茫深秀, 传世名迹如《葛稚川移居图》, 《青卞隐居图》等。后世如清初髡残, 石涛, 近代张大千等都是他的追随者。作此山水时黄公望己是七十三岁的老人, 而王蒙正值三十四岁的壮硕之年, 应该说, 当时的黄公望已经是负有盛名的大画家, 是王蒙的前辈, 黄公望能与王蒙一起共同挥毫, 也足以说明王蒙当时后起之秀的地位, 再加上王蒙画的正是黄公望的风格, 一拍即合, 自然博得黄公望的欢心, 其参与本生也是对王蒙的一种赞许与鼓励。从整幅画来看, 以王蒙为主笔, 黄公望可能添加些树石。可以看出此时王蒙的风范已与赵孟頫脱然无所牵涉, 但他独创的解索皴似乎尚未形成。朱生不知何许人, 但能在此画上添色, 可见也不是等闲之辈, 称其为画史, 似乎也是一位专业画家了。画之左上有元代赵晋和牟鲁的诗题, 特别是牟鲁, 除盛赞黄、王之外最后更是 “寄语黄鹤 (指王蒙) 早归来”并欲“结庐同隐南山边”。可惜王蒙、牟鲁都死于非命, 王蒙于洪武初知泰安州事,时与会稽郭傅,僧知聪曾同观画于胡维庸宅弟,因胡维庸伏法,王蒙被牵连下狱最后瘐死狱中。牟鲁,乌程人,曾经为苕州同知,也是洪武年间,因州民孔古朴为乱,袭州城,执鲁欲降之,鲁氏不屈而死。一个死于官,一个亡于民,双双离去,可惜再也不能“结庐同隐南山边”。 (作者系书画鉴定家)

延伸阅读:

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图》

文/张公者

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图》

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图》,轴,纵102厘米,宽38.5厘米,纸本设色,作于1341年。今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

画右上小楷题:

“至正辛巳秋八月,黄鹤山人王蒙戏学大痴老画,经营位置间,大痴适至,遂启玄钥,示其□奥,至相与共成此图。图成酒行,复相与□□□,命画史朱生绘色,烟云之缥渺,山川之纡绮,又当求之图画之外,故不□□浓澹工拙之可计较也。因援笔书□□亭□寓舍。”

左上有二题:

“山拥青青螺髻,云腾白白春绵。湖海风烟未息,草庐曾著□眠。赵晋。”下钤“竹邨”白文印。

“黄鹤山人天下士,大痴老子云间仙。共此溪藤写胸次,石林茅屋流寒泉。山青云白何可见,使我飞梦凌远天。寄语黄鹤早归来,结庐同隐南山边。牟鲁。(1)

黄公望、王蒙《山水图》中的赵晋、牟鲁题跋

画中钤有张大千、张善孖等鉴藏印,右下方为:“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方型朱文印,“藏之大千”长型白文印,“宜黄黄氏主静轩藏书画印”长型朱文印,“善孖心赏”长方型朱文印;左下钤有:“球图宝骨肉情”方型白文印,“大风堂珍玩”长方型朱文印,“大千好梦”长型朱文印,“树德堂图印”长型朱文印,“金氏口鼎”长方印。

画轴有张大千题签:“黄、王合作,无上神品。大风堂供养”。

从右上小楷题字风格及内容可知此题为王蒙所书,《山水图》为黄公望与王蒙合作。乃王蒙“戏学大痴老画”,正画时,黄公望恰至,王蒙便向大痴请教,大痴则告诉其奥妙,并做示范而共成此图。画好后则去喝酒了。而命其学生绘色。

黄公望、王蒙《山水图》中的王蒙款识

从王蒙题字及绘画的笔墨功力上看,此图主要为王蒙所画,黄公望略添笔墨而已。此画为王蒙学黄公望画风的作品。

《山水图》为今所见王蒙署名“黄鹤山人”最早的一幅画,也是目前所见王蒙传世真迹中最早的一幅画。(2)

画中题“至正辛巳八月黄鹤山人王蒙戏学大痴老画”,说明王蒙在至正辛巳(1341)八月前已归隐黄鹤山。(3)《山水图》为研究王蒙归隐黄鹤山提供了有力与较为准确的时间。

从王蒙题字可看出师法其外祖父赵孟頫的痕迹,“图”“绘”“行”“相”“戏”等字都明显有子昂的影子。而题款小楷尚有不成熟的地方,画中某些用笔亦有稚嫩处。可以看出此图为王蒙年轻时作品。虽如此,但画面所具有的气息则足以感受到王蒙才气过人。黄公望曾在王蒙所画《竹趣图》上题曰:“叔明公子,文敏公之外孙也。天姿神品,其于翰墨深入晋汉,至于鉴裁尤所精诣。鸥波之宅相,非子而谁耶?”(4)

倪瓒多有诗赞王蒙:“允尔英才最,居然外祖风”“少年英迈气,求子不多人”“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等等。(5)

关于王蒙的生年大约有三种说法(6),即1298年,1301年,1308年。《山水图》既属王蒙年轻时作品,即可推知王蒙生于1308年(至大元年)更为准确。若王蒙生于1298年或1301年,此时已44、41岁。40多岁的书画家,尤其是天资极高的王蒙其作品应该很成熟了,功力也应该很深厚了。

今所传的王蒙40多岁的可靠作品不多,我们可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王蒙《溪山风雨图》(7)作比较,此作署“吴兴王蒙作《溪山风雨图》”。图中未署“黄鹤山人”字样,说明王蒙作此画时还未隐居黄鹤山,也就是说此画当作于《山水图》之前,即至正元年(1341)8月之前,属王蒙早年作品。《溪山风雨图》在皴法及韵味上已具有王蒙成熟期作品的气息。但在笔墨、构图、造型等方面尚觉得不熟练,不如晚年作品的成竹在胸。

王蒙在年轻时所作多为临摹前贤作品,当然也包括对其外祖父赵孟頫及与其有着特殊关系的黄公望学习(8)。董其昌说“王蒙师黄大痴”。 此《山水图》足以证明香光所言极是。此图与今所见王蒙画风不同。也再次说明此为王蒙早年作品。

黄公望亦是此作的作者之一,虽所添笔墨不多,但可以说是此画“最终确定者”。《山水图》比作于至正元年(1341)十月的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同是一年而早两个月,《山水图》与《天池石壁图》极为接近(9)。也可以说明《山水图》的可靠性。

此《山水图》作于至正辛巳(1341年)八月,据年表黄公望此年8月前后也在杭州。(10)则黄、王合在时间、地点上也是成立的。

关于王蒙与黄公望合作绘画,前人多有记载。明郁逢庆所编《郁氏书画题跋记》载王蒙在其所画《竹趣图》题识曰:(11)

“仆暇日为郡曹刘彦敬画《竹趣图》,甫毕。而一峰黄处士见过,仆出此求印正。处士以为可添一远山并樵径,天趣迥殊,顿增深峻矣。省郎耿君督兵华亭,索仆画甚急,思拙笔弱,顷刻不能就,用辍此奉献。吴兴王蒙谨题。”

清吴历《墨井画跋》记载:

“黄鹤山樵一日扫室焚香邀痴翁至,出画学请质。子久熟视之却添数笔,遂觉岱华气象。相传为黄王合作也。”(12)

黄公望长王蒙39岁(13),合作《山水图》时黄公望73岁,王蒙34岁。黄公望多次与王蒙合作绘画并进行指导,除了王蒙的好学与聪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缘由是黄公望曾拜赵孟頫为师(14),王蒙为孟頫外孙,黄公望与王蒙之父王国器也有交往。这种合作与指导于理于情便成了自然的事情。

有关《山水图》流传收藏情况。此黄、王合作《山水图》为张大千旧藏。张大千对此图极为珍爱。从画中所钤印章及题签中足以证明大千对此图爱之至极。张大千在1946年离开成都时,无法带走大量收藏,无奈之下将一批收藏卖给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机构,今在川大博物馆及四川省博物院都可见到张大千旧藏书画。此《山水图》即为大千当年所卖给川大博物馆的作品。1989年5月6日,谢稚柳赴成都,谢稚柳说曾在张大千处见过此画。(15)

傅申也在其文章说:

“以上两图原本目前均不知下落(16)。大千先生自敦煌归成都,在桂王桥借居时期,命门人子侄辈编印一本《大风堂书画录》,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序文的纪年在癸未(1943)十二月,以上两图即在其中。序中并说明:‘斯卷所列,俱随予存旧京,戊寅(1938)之夏,间关还蜀,冒锋镝,历险阻,寄递辗转,始得附于行迈。’可见这两图都是他早年藏品,入藏时间至晚也在1938年夏天之前,是由北平运至成都的。”(17)

黄、王合作《山水图》描写深秋景象,浑浑郁郁,莽莽苍苍,朴厚华滋,气象万千。实为黄公望、王蒙传世杰作。

《山水图》为研究王蒙早年作品提供了可靠实物。尤其对王蒙生年及归隐黄鹤山时间提供了更为信服与接近实际情况的有力证据。

注:

(1)刘彦敬、牟鲁应是明洪武年间人。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上》:刘彦敬,洪武间谪戌云南大理卫。《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忠义一》:牟鲁,乌程人,为燕州同知。死于洪武三年(1370)秋。

(2)马季戈《王蒙的生平及其艺术》(《朵云》第六十五集《王蒙研究》,p10,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目前所知王蒙最早题款为‘黄鹤山人’的画是《秋山溪馆图》,作于至正二年(1342)。”

又,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王蒙《坐听松风图》作于至正二年(1432年),王蒙此图题款属黄鹤山樵。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幅属王蒙款的《层峦耸翠图》题曰“至正元年三月望日写。黄鹤山樵王蒙”。此图当为伪作。

(3)马季戈《王蒙的生平及其艺术》(《朵云》第六十五集《王蒙研究》p10,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目前所知王蒙最早题款为‘黄鹤山人’的画是《秋山溪馆图》,作于至正二年(1342),此时王蒙尚不足四十岁,大约就在此时他携妻子在杭州郊外的黄鹤山开始隐居生活”

又,张光宾《王蒙年表》(《朵云》第六十五集《王蒙研究》p208,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是年(1341)前后,携妻张氏隐居浙江黄鹤山。”

(4)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

(5)倪瓒《寄王叔明》(《清閟阁》卷三):

能诗何水部,爱石米南宫。

允尔英才最,居然外祖风。

钓丝烟雾外,船影画图中。

他日千金积,陶朱术偶同。

倪瓒《送王叔明》(《清閟阁》卷三):

连榻卧听雨,剧谈清更真。

少年英迈气,求子不多人。

仕禄岂云贵,贝琛非所珍。

当希陋巷者,乐道不知贫。

倪瓒《题王叔明》(《清閟阁》卷八):

笔精墨妙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6)潘天寿、王伯敏先生合著的《黄公望与王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P16)说:“即知王蒙约生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

又,张光宾《元朝四大家的绘画》(张光宾《元朝书画史研究论集》p7-8,故宫丛刊甲种之十四。中华民国六十八年五月初版):“其(王蒙)生年有多种说法,比较可采信的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赵孟頫四十八岁,即大德五年(1301),有得外孙的记载。但是赵孟頫女婿共有六位,记载中并未指明所得外孙出于某位女婿,故不能确定就是王蒙。另一说法,吴修续疑年录卷三,引陶宗仪诗注后说:‘若年七十以外,当生至大元年’。以后历代名人碑传总表也就缘引此说,成为一般通认的年龄。”“根据现在已经确定的资料,赵孟頫的女婿王国器字德璉号筠庵(或雲庵)者,便是王蒙的父亲。王国器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甲申(1284)(参见元四大家一书中所附年表)到大德五年才十八岁。若早婚生子不无可能。但是至大元年戊申(1308)时年廿五岁得子更为合理。”

又,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绘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p575。2000.12)中说:“王蒙生年,有两说:一说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不知何据。一说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后说有两事可佐证:第一,1301年,赵孟頫为48岁,有得外孙的记载,蒙为其外孙,或即以此为依据。第二,有一幅被标为王蒙画的《青山白云图》,其上题款云‘丁丑(1337年)三月五日,居荆村⋯⋯余年四十未过等语。”

(7)故宫博物院所藏《溪山风雨图》册,计十开,为拟古作品。其中一开属“王蒙作”,余皆未署名。

(8)见注(14)

(9)此图为绢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10)张光宾《元四大家年表》(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丛刊1,2010年。)

:“七月既望,(黄公望)于杭州青莲方丈作山水以遗故交王若水。”

(11)明汪砢玉《珊瑚网》之《汪氏珊瑚网古今名画题跋》卷十一中也有记载。文字略有出入。

(12)“子久熟视之却添数笔,遂觉岱华气象。相传为黄王合作也。”吴历此记载是否指此《山水图》,尚不能确定。吴历说“邀痴翁至”,而王蒙题曰“大痴适至”。尚有出入。而《山水图》所表现出的“岱华气象”确与吴历所说相合。

(13)张光宾《元四家年表》(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丛刊1,2010年):黄公望,生于宋咸淳己巳年(元至元六年,1269年),卒于元至正申午年(1354年)。

(14)黄公望在赵孟頫书《千字文》后题诗:“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黄公望《天池石壁图》上有元翰林待制柳贯题诗中有“吴兴室内大弟子”句,柳贯曾从赵孟頫学习书法。

(15)郑重《谢稚柳八年鉴定,为古代书画立户口》有记载。

笔者在川大博物馆观看此画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亦说当年谢稚柳等先生在川大博物馆鉴定书画时亦说过此类话。

(16)即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图》及王蒙《夏山隐居图》。

(17)原载台北历史博物馆编《张大千学术论文集》,《王蒙笔力能找鼎 六百年来有大千——大干与王蒙》,1988年。《朵云》第六十五集《王蒙研究》收录傅申此文,文题为《张大千与王蒙》,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7月。

(本文原刊于《中华书画家》2015年1月第1期)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