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民花园与城市软实力(下):社区共治的新入口

梁朝晖
2022-01-13 11:0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近年来,上海兴起很多“小而美”的市民花园,如陆家嘴街道招远小区的“招园”、五角场街道的“创智农园”,对小区脏乱角落、街道绿化部门忽视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进行了成功改造。这些由市民和社会组织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养护的花园,通过营造美丽精致、具有园艺观赏价值的微景观,提升空间视觉观感。

在有效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市民花园还增进了居民交流和社区活动,促进了社会组织发育,激发了全社会环保意识和关爱精神,推进了社区治理。2021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其中提到,“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彰显城市软实力的生活体验”。市民花园以其老少皆宜、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特质,成为塑造城市软实力的独特样本。

市民花园体现人城合一,塑造生活、生态、生产相互融合的城市空间

特大城市是人类制造的超复杂的生命体,市民在城市中工作、生活,既是城市的客体、有机组成部分,接受城市的管理和服务;同时又是城市的主体,具有提供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让人感受到的常常是作为客体的部分,而忽略或者缺少主动参与的机会。城市建设和管理是让生活更美好,只有人城合一,市民才能对城市有认同感、归属感,经济增长、城市发展也才有了意义。

不同于绿化部门建设的城市绿地,市民不仅仅是赏花的客体,更是为花园投入心力的园丁。浦东唐镇保利金爵熊艳发起亲邻社区花园活动,每年有800多个家庭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居民共同商议命名、共同开展园艺培训、种植活动、旧物交换活动等等,让老人、小孩、年轻的父母都主动走进去、参与进来。市民花园重塑了城市中人与花园的关系,为居民提供了交汇的空间,成为社区社交生活的融合剂。

市民花园里可以开展多样的生态系统实践。四叶草堂的刘悦来开展自然教育,采用堆肥、雨水收集、垃圾分类减量化等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应用。市民通过参与花园建设与自然充分接触,感受漫长而微小的景观生产过程,对自然产生由衷的热爱、尊重和敬畏,收到其他宣传、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上海众多创意园区既是设计、研发、专业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办公空间,也兼具为周边写字楼提供展示、休闲、餐饮、文化等生活服务功能,建在创意园区的市民花园正成为白领们身心放松的减压空间。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的创意园区的屋顶菜园,营造冬季特色蔬菜植物景观,吸引市民志愿互动,受到街道和社区居民的欢迎。

市民花园由下而上驱动,为城市每个个体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切入口

社区居民需求具有分散性、具象化、细微性,政府的管理需要贴近老百姓生活,才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营造市民花园,满足人们内心亲近自然的本能,同时美化家门口环境,这样的社区治理机会群众乐见其成,积极性高、参与度高。

孔子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市民花园这个小天地,倡导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投入到切实的行动中,而不是浮于表面。行动虽小,但重在身体力行,把城市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推动城市精神品格化为每个市民的精神成长,让城市精神在城市每个花园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市民花园进一步增进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市民花园呈现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社区自治的水平——花园虽小,但设计、建设、维护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细节工作,基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关键的核心作用。

上海金山区石化街道借营造花园之机,推动形成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居委会为自治主体、社区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的基层自治格局,用“公益众筹”的方式鼓励辖区各类党组织主动认领社区共治公益项目,参与社区建设。其中的“瓶子菜园”项目颇有代表性:紫卫居委会牵头并提供居委会楼顶空间,35名居民组成自治团队负责具体实施,他们将废弃油桶、水瓶等加工成近千个器皿,组织居民个人或家庭认领、种植当季蔬菜,菜园分为爱心供养区、居民认领区及儿童实验区,其中爱心供养区的蔬果经志愿者传递给社区高龄老人、重症病人,让特殊群体感受到邻里关怀和情谊。

上海市金山区石化街道“瓶子菜园” 石化街道供图

市民花园的发展还离不开社会组织。最早开展市民农园的德国,经过60年后形成了包括19个州协会以及15200个市民农园协会的市民农园联合会。上海四叶草堂在参与营造上百个社区花园、带动市民自发运行的迷你花园超过600个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壮大。

社会组织开展市民花园项目,符合其自身定位和内在需求,花园为社会组织提供项目资源,特别是那些政府框架以外的社区小微项目,社会组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组织辅助基层政府满足社区需求、融合社区文化,长期看也有利于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帮助专业社会力量发展壮大。

市民花园作为传播载体,为人人参与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土壤”,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认知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环保意识、关爱精神、园艺科普等文明内容在此过程中得以深植人心,潜移默化中提升居民道德素养,优化城市软环境。

市民花园面临的痛点

通过走访上海社区与社会组织,我们发现市民花园在建设和管理中也面临着难点和痛点。其中,较为普遍的是,由于城市居民、业委会、居委会、基层党组织、周围的商铺、学校、家长、企业、社会组织等对市民花园建设各有诉求,很难真正理解和整合这些诉求。

社会层面上,社区自主管理能力、自治支持力量不足,市民花园建设缺少在地的专业人才与专业指导,居民自治金投入到社区花园上的数额不足。虽然正在起步,但社区普遍缺少能够领导建设市民花园的带头人及进行后期维护的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团队主要由老年人组成,年轻人参与度较低。

政府层面上,缺少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市民花园项目涉及多个政府条线,流程不够便利。对社区公益基金会等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市民花园建设,缺少资金、政策等配套支持,一些项目完全依靠社会资源,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善待和用好市民花园,促进社区自我进化

市民花园365天、24小时存在和开放,是宝贵的、高性价比的公共资源,应当与公共公园、郊野公园等资源一起成为城市花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规划+资金”需起到引领作用,构建起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的市民花园系统。

街道、居委会通过营造市民花园,持续地培养、支持在地的、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培育居民公众参与、关心社区事务的环境氛围,同时须防止侵占资源、排斥他人和分化社区的活动与行为。应鼓励社会组织开展联结资源、募集资金、宣传推广、统筹规划、日常管理、培训赋能等相关活动,在社区公益基金会设立相应的社区绿化专项基金,为市民花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资金与网络支持,整合社区资源、造福社区百姓。

以市民花园为载体开展各类增强社区互助、社区凝聚力的活动,培育共建共享的包容性社区氛围。基层党组织可结合市民花园开展党建活动,与团委、妇联等一起展开密切合作,提升市民花园的社会影响和空间利用效率;市民绿化节可下沉到市民花园,进入千家万户、融入百姓生活,将园艺专业人士和知识向市民普及、宣传,动员市民利用鲜花、花卉图案、花境设计改造身边的空间,让市民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享受到生态文明带来的福利与喜悦;探索社区花园、校区花园融合开放,社区花园为学校提供种植、园艺实践空间,校区花园在寒暑假期间开放给周围社区,解决空窗期维护问题。

让市民花园成为市民修身的重要空间。结合学雷锋、植树节、教师节、公民思想道德日等重要节日,推动德育、劳动教育,形成崇尚劳动、奋斗光荣的社会氛围,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七大传统节日,开展节日代表性花卉的相关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睦邻文化建设;倡导、遵循、践行符合自然的高品质生活方式,深化社区层面的生态文明理念,如通过养花、护花活动推广堆肥成宝、雨水收集,潜移默化间建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观念。

[作者梁朝晖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专项课题“以市花白玉兰具象化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研究”(批准号:2021XSL00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