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东省东莞:推动德治平安文化建设 构建多层面平安文化阵地

2022-01-12 14: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中视时讯消息(通讯员黄青霞报道)近年来,东莞高站位统筹谋划平安建设,率先出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制定《关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见》和37个配套文件;出台《东莞市关于推进平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凝练“人人友善、人人平安”共识。

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为东莞推动德治平安文化建设,培育全社会平安文化理念打下了基础,构建了多层面的平安文化阵地,平安文化建设工作在东莞遍地开花,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打造了新时代德治东莞模式。

图为国庆节期间以灯光秀形式擦亮“人人友善人人平安”的东莞平安文化品牌

平安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近年来,东莞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创新性地以企业为突破口,出台《东莞市企业平安文化建设“十个一”工程》 工作指引,引导企业开展平安文化规范化建设,以企业平安文化促全市平安。

据介绍,企业平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是推进东莞市企业平安文化建设工作“十个一”工程:即是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凝练一种企业精神、建设一个宣传阵地、开设一间法治讲堂、完善一套工作制度、培养一支服务队伍、搭建一座法援桥梁、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建立一条互助渠道、建立一套工作台账。

环球石材(东莞)股份有限公司是2021年的长安镇平安文化示范企业。该企业开设了企业平安文化宣传长廊作为平安文化宣传阵地,同时将平安文化宣传内容植入到员工行为手册、工资条、宣传栏上,多形式打造平安文化宣传阵地。该企业还设置固定的员工法治教育课室,并建立了一套针对性的法治文化创建制度,在新员工上岗前培训、厂规培训、安全教育及法律培训等多种渠道中安排法治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多样,包括防诈骗、法律法规学习及员工安全隐患问题和员工轻微违法违规行为专题教育等多个主题,大大增强了员工平安意识。

此外,该企业还重视员工的心理问题,根据员工的心理服务需求,安排党员代表与员工谈心,定期开展员工座谈会,倾听员工需求,开展企业内部互助活动。

图为长安镇联系多部门走进企业开展平安文化宣传活动

据了解,截止目前,长安镇已有5家企业创建成为“平安文化示范企业”。东莞长安祥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2020年成功创建成为长安镇“平安文化示范企业”。该企业打造了“家文化、军队文化、校园文化、传统文化”四大主题文化,并融入到“平安文化”建设里,让“友善、平安、法治”文化滋润员工的心。还增设党支部、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完善员工活动室、培训室、法治课堂、道德讲堂等阵地建设,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如今,通过榜样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平安文化示范企业的建设中来,为东莞市平安文化建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通过开展平安文化示范企业建设,让多形式的平安文化讲座、资讯进入到了企业,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文化氛围。

在东莞,类似这样的改革故事不断上演。自2019年初开始,东莞还将平安文化的建设延伸校园、商场(市场)、住宅小区、出租屋集中区域等重点部位,努力在源头上加强提前干预和预防,打造“源头防范、共建平安”的文化建设阵地。

图为厚街镇“少年警校”荣获东莞市2021年度“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一等奖

在厚街镇,提起少年警校,不少家长和学生都津津乐道。按照东莞市关于市域社会治理和厚街镇“1+9”平安建设三年规划的要求,厚街从打造全新的警民交流互动和共建共治共享平安社会角度出发,由镇公安分局牵头,联合镇教育管理中心共同创建了一个总校和N个分校的“厚街少年警校”模式,每年招募2000名“少年警苗”,将“少年警苗”培育成平安建设的传承者、平安文化的传播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厚街少年警校总部位于厚街镇公安分局机动巡逻大队内,警校内配备有平安文化展示室、平安文化长廊、田径场、射击场、教练场、战术训练场,以及可容纳100人上课的教室、饭堂、校医室等基础设施和器材。据悉,自2019年7月23日少年警校总校揭牌启动以来,厚街镇以厚街中心小学为试点创建少年警校中心小学分校,逐步完成了28间分校的创建工作,招募了超2000名少年警苗,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平安文化品牌和青少年教育训练品牌,得到了师生家长朋友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成为了共建共治共享平安的成功样本。

图为厚街镇“少年警校”小警苗宣誓

少年强则国强。警苗们运用在少年警校学到的知识反哺到各项平安创建活动中,据统计,自少年警校创立以来,积极组织少年警苗参与平安建设宣传活动365场、临街商铺平安建设宣传325次。厚街镇“少年警校”项目参加东莞市2021年度“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并荣获一等奖,2021年该项目在麻涌、沙田等多个镇街复制推广,进一步把靓丽的“盆景”打造为连片的“风景”。

这是东莞市开展平安文化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在平安文化重点创建领域,东莞还开展物业管理行业专项整治,规范和发挥好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推进平安文化服务进小区,有针对性开展宣传引导。着力强化出租屋管理,推选楼栋长和明确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实名登记等管理制度,组建楼道志愿服务队,强化和提升出租屋自我治理水平。

随着平安文化不断向各个重点领域推进,东莞全市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形势明显好转。“十三五”期间,东莞市违法犯罪总警情下降19.9%,刑事立案下降22.9%,命案发案数连续下降,“两抢”犯罪高发形势有效扭转。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大量外来人口流入东莞,目前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超过70%,传统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对个人行为约束力弱化,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压力大、任务重。

对此,东莞推进以“人人友善,人人平安”为核心理念的平安文化建设,打造平安法治文化公园,通过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平安法治的内容,打造熠熠生辉平安法治文化新景观,使其成为具有休闲、教育和引导功能的平安文化体验场所。

图为大朗镇建设平安文化公园,打造平安文化宣传阵地

走进大朗平安文化主题公园,随处可见造型精美、主题鲜明的平安宣传牌,具有大朗特色的毛线球宣传牌、荔枝宣传栏及荔织球镜面格外醒目,让广大市民在公园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行走间见风景、驻足间受教育,提升平安法治文化体验感。

大朗平安文化主题公园注重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将名言警句和大朗本地特色文化相结合,分为平安法治知识展示区、平安法治心语区、平安法治体验区三大区域,融学习、娱乐、趣味、体验、互动于一体,使广大市民在观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平安文化的熏陶,提高安全防范的趣味性和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树立“平安文化”理念。

据了解,在东莞,像大朗平安文化主题公园这样的特色文化公园共有70个、体验点313个,形成了一道平安文化的亮丽风景线。

为了让市民们能够深入了解东莞平安文化,东莞设计了东莞平安文化品牌标识logo,推出了“平安小精灵”统一动漫形象和一系列衍生产品,以及微信表情包、海报等宣传形象,开展“平安小精灵游走东莞”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高密度地向群众传播平安文化理念,全力打造“人人友善 人人平安”的东莞平安文化品牌。

图为东莞“平安小精灵”动漫形象深受欢迎

据悉,“平安小精灵”的设计背景是东莞全面推进平安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平安文化氛围。创作灵感来源于平安文化LOGO的演变,颜色取自平安文化LOGO橙色、绿色和蓝色,寓意着多彩缤纷的平安文化。橙色的帽子给民众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又紧跟潮流的一面。绿色的眼睛象征着和平,蓝色圆圆身体既代表了宽容友善、理性平和,同时又兼备着可爱和亲切的特征。肚子上的“人人友善 人人平安”即代表着平安文化的口号。整体形象可爱又亲民,旨在为社会传递守法诚信、理性平和、宽容友善、积极向上的平安文化主旨。

值得一提是,为进一步扩宽平安文化宣传面,推进在莞异地商会参与社会治理和平安文化建设,去年11月中下旬,东莞市委政法委创新平安文化宣传工作思路,联合相关异地商会举办了主题为“平安东莞 积极向善——东莞市异地商会助力平安建设”系列快闪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快闪活动,让内涵丰富多元的平安文化浸润了市民群众的心灵,把“人人友善、人人平安”的价值理念送进市民群众的心田。

图为东莞市委政法委联合异地商会举办平安文化快闪活动

东莞市江西商会发挥“赣乡情 法相融”独特的乡缘优势,为会员企业、乡友、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东莞市汕尾商会在校园开展“绘平安东莞”百米画卷活动,让平安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东莞市河南商会借助传统戏曲的力量,把平安文化转化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曲,送进市民心里......活动期间,各异地商会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品牌效应,在会员企业、广场、商贸中心等公众场所,以摊位宣传、专题讲座、才艺表演、情景演绎、知识科普等内容,围绕平安建设、遵纪守法、群防群治、化解矛盾、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了20多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快闪活动,吸引了大量社会群众参与其中,拓宽了平安文化在社会上的辐射面,让平安文化在东莞得到良好的传播,营造了“人人平安,人人友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为进一步此次快闪活动的影响,东莞市委政法委还组织有关媒体对每场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在活动结束后,各异地商会、镇街部门还将活动的特色亮点拍摄成小视频,发布在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进一步拓宽平安文化的社会辐射面。

据了解,本次系列快闪活动由15家在莞异地商会承办,拉动近60家商会参与。通过商会带动平安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力地促进平安文化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实现东莞平安文化从被认识到被认同的转变。

下来,东莞市委政法委将以异地商会积分制管理工作体系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参与形式,引领更多在莞异地商会投身平安东莞建设大潮,携手全市人民把东莞打造成为友善之城、平安之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