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汉斯· 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

2022-01-13 12: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战后德国,几乎无人能拥有和汉斯·蒂特迈尔相提并论的影响力。如果脱离蒂特迈尔秩序政策的影响分析经济政策环境,人们就无法理解德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 《汉斯·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

在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中,经济学家不太关注个人及其偏好,贝克与斯蒂格勒这一表现最为明显,个人偏好如洛基山脉一样被视为不变的。尽管当代经济学不再如此极端,但一些经济学家至今仍然认为,个人偏好变化滞后于影响个人决定的约束条件变化。

社会现象,尤其是经济现象,首先是经济史本身,多借助变化的约束条件或者框架条件来解释,而不是由个人偏好来解释。个人偏好包括特定社会化塑造的品质、性格(如意志力、理性和感性)和信仰等。这一分类亦适用于政治经济学,即尝试用约束条件的变化,而非特定政治家的影响来解释现实中被观察到的经济政策。

因此,约阿辛姆·阿尔格米森(Joachim Algermissen)在 《汉斯·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中选取的路径乍一看显得异乎寻常。作者在这本关于汉斯·蒂特迈尔的传记中勾勒出德国经济史与欧洲统一的轮廓,蒂特迈尔及其在德国经济政策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焦点,本书作者以此探究汉斯·蒂特迈尔对德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如果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德国经济政策的发展轨迹,就不会对这个乍看上去非常棘手的冒险尝试感到奇怪。通常来说,公众认知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政府首脑,或者至少是有影响力的部长,是国家政策的主要推动者。但在德国,公共行政部门以及部委各级官员对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力。至于是源于威廉·尼斯坎南(William Niskanen)所指的官僚部门利益多一些,还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到的法理性权威多一些,并不是本书的关注点。不过,作者还是恰当地将一位来自部委官僚体系的重要人物拉入视野,并考察其重要性。

在战后德国,几乎没有人拥有能和汉斯·蒂特迈尔相提并论的影响力。政治爱好者或许知道他是一位有权势的人物,显然是因为他曾经官至德国联邦银行行长,并在之前担任联邦财政部常务副部长还有一些人或许还记得“红军旅”(Rote Armee Fraktion)针对他的暗杀行动,或者关于他是不是所谓“拉姆斯多尔夫文件”实际起草人的争论,该文件使“社会自由执政联盟”解体,从而导致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入主联邦政府。然而,蒂特迈尔的所有贡献并不为公众所知,至今可能也只有少数知情人了解。

这一状况被约阿辛姆·阿尔格米森借助其博士学位论文改变了。汉斯·蒂特迈尔作为德国经济政策核心人物的贡献将更广为人知,同时本书填补了德国经济史在这方面的空白。如果脱离蒂特迈尔对秩序政策的影响分析经济政策环境,人们就无法理解目前德国的经济形势。

汉斯·蒂特迈尔出生于1931年8月18日,是乡镇会计与客栈老板女儿的儿子。他成长于明斯特兰(Münsterland)的天主教环境,二战后辗转于明斯特(Münster)、波恩(Bonn)和科隆(Köln)上大学,先习神学,后改学经济学,是库萨努斯促进机构(Cusanus-Werk)首位奖学金生。天主教影响贯穿他的一生。在明斯特,他跟随瓦尔特·欧肯(Walter Eucken)的学生、后来任科隆大主教的约瑟夫·霍夫纳(Joseph Höffner)学习神学,并因此进入经济学大门,尤其是在科隆,阿尔弗雷德·米勒-阿尔玛克(Alfred Müller-Armack)让他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米勒-阿尔玛克指导下,他在大学毕业论文中对“天主教社会教义和秩序自由主义中的秩序(Ordo)概念”进行了论述。不过,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则偏向于社会学主题,由格哈尔德·维瑟尔(Gerhard Weisser)与列纳·柯尼希(René König)指导,题目为“联邦德国与西柏林技术学校学生之社会状况及公共扶持措施”,但这次实证社会科学领域的跨界尝试并未减弱蒂特迈尔鲜明的秩序经济学印记。

1962年,蒂特迈尔进入联邦经济部,从政策司副处长一直干到司长。刚开始工作他就作为助手参与《专家委员会法》的制定,随后他与卡尔·席勒(Karl Schiller)一起经历了《稳定与增长法》带来的向凯恩斯经济政策的过渡。席勒离职后,短暂扮演超级部长角色的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将联邦经济部的货币与信贷政策权限并入联邦财政部。德国从固定汇率体系转向浮动汇率体系,在货币政策领域采用货币主义理念,而在经济政策领域则遵循供给导向政策思路。供给导向政策和需求导向政策在社会自由执政联盟内部引发争论,最终以“拉姆斯多尔夫文件”的出台和通过建设性不信任票选举赫尔穆特·科尔为新联邦总理而收场。蒂特迈尔参与了“全面调控”(Globalsteuerung)的设计,推动联邦经济部部长汉斯·弗里德里希斯(Hans Friderichs)转向支持供给导向政策,并且他还是“拉姆斯多尔夫文件”的实际起草者。

特别是鉴于“拉姆斯多尔夫文件”的重要性,所有这一切都有重要历史意义,约阿辛姆·阿尔格米森将之娓娓道来。尽管许多人对“拉姆斯多尔夫文件”有贡献,至少包括沃尔夫冈·斯杜泽尔(Wolfgang Stützel)、赫伯特·吉尔施(Herbert Giersch)以及“五贤人会”等,但汉斯·蒂特迈尔仍然是为奥托·格拉夫·拉姆斯多尔夫(Otto Graf Lambsdorff)起草这份经济政策纲领的人,而这份纲领导致了赫尔穆特·施密特领导的社会自由执政联盟的瓦解。

1982年,蒂特迈尔结束了在联邦经济部二十年的任职,进入联邦财政部并担任常务副部长,并在世界经济峰会(Weltwirtschaftsgipfel)上扮演赫尔穆特·科尔的“夏尔巴人”角色,约阿辛姆·阿尔格米森对此有过精彩论述。而蒂特迈尔在20世纪80年代私有化政策中的角色得以清晰呈现,读者将会收获颇丰。总体而言,阿尔格米森的研究着重突出私有化政策及“拉姆斯多尔夫文件”核心内容的意义,并分析了紧缩政策和格哈尔德·斯托尔滕贝格(Gerhard Stoltenberg)的税务大改革。作为联邦财政部的常务副部长,汉斯·蒂特迈尔是联邦德国市场经济复兴的真正“建筑师”。

要了解这一时期蒂特迈尔的影响力,考察财政政策是最好的方式。不过,他没把工作重点放在劳动力市场与社会政策领域,尽管这是“拉姆斯多尔夫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具灵活性的工资制度、社会救助和失业救助的合并、兼顾人口结构变化的养老金改革都还要等到格哈尔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上台后才得以落实。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失业率仍然继续攀升。诺伯特·布吕姆(Norbert Blüm)推行了一些劳动力市场政策措施,花费巨大却又毫无目标,并且损害紧缩政策。直到科尔执政末期,养老金政策改革才姗姗来迟,在这之前科尔政府甚至引入了社会护理保险。而社会救助和失业救助的合并则要等到哈尔茨改革(Harz-Reformen)第四阶段才实现。

1989年,蒂特迈尔从联邦财政部转至联邦银行,并担任董事。在履新初期,他仍为联邦政府服务,并在两德统一期间担任两德货币联盟谈判的联邦德国代表团团长。他就两德统一条约中货币联盟的内容与民主德国对手讨价还价,并接受了一些从经济政策角度来看并不合理的政治决定,例如东西德马克原则上按照1比1兑换。

随后,作为联邦银行董事的蒂特迈尔,又与同僚一起致力于修正上述货币政策的失误。欧洲货币联盟的相关利率政策问题则印证了他之前支持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观点。1993年,蒂特迈尔升任联邦银行行长,在这一岗位上,他必须面对欧洲货币联盟一系列谈判的挑战。他为德国的谈判立场做了大量关键准备工作,因此深刻塑造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秩序政策架构。而对后来在欧债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借助阿尔格米森的论述,人们会更惊讶于蒂特迈尔的远见。

我在此只是简要地表述一下阅读心得,深入分析和理解蒂特迈尔的影响是值得的。此外,我们还能体认到这一影响至今仍在,他在“拉姆斯多尔夫文件”中所提及的改革措施,在格哈尔德·施罗德主导的经济政策改革阶段都成为现实。尽管存在各种争议,但毫无疑问,没有这些改革,德国的情况会更糟。目前人们仍然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架构争论不休。欧洲货币联盟的问题仍未解决,就此而言,了解蒂特迈尔对这一议题以及德国产业政策讨论的想法,当是非常有趣的。

汉斯·蒂特迈尔于2016年12月27日去世。

拉尔斯·P.菲尔德

2019年6月于弗莱堡

(节选自《汉斯·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序言部分。本篇文章作者为拉尔斯·P.菲尔德。)

书籍简介

汉斯· 蒂特迈尔:

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

[德] 约阿辛姆·阿尔格米森 著

胡琨 周旺旺 钟佳睿 李梦璐 译

2021年12月出版

ISBN 978-7-5201-8850-0

内容简介

汉斯·蒂特迈尔(Hans Tietmeyer)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德国经济界及政界的重要人物,曾任职联邦经济部,历任副处长、分司司长、经济政策司司长,联邦财政部常务副部长,德国联邦银行副行长、行长。他曾参与了1962年之后几乎所有与德国有关的重要经济事件和经济政策制定。在德国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的转向、80年代的结构性改革、两德货币联盟和欧元区建立等过程中,他都是最关键的人物之一。社会市场经济能在德国落地生根,成为一种信念,蒂特迈尔功不可没。了解蒂特迈尔的一生,对于理解1962年以后德国的经济发展、德国经济政策以及德国和欧洲经济的发展历程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者推荐

20世纪70年代由于对经济问题应对失当,联邦政府企图用加强政府干预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拉升联邦德国经济,结果适得其反,使曾经欣欣向荣的德国经济日益陷入滞胀的泥潭。经过本书传主蒂特迈尔和一批同样持有秩序经济学观点同仁的不懈努力,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才逐渐消除了,经济政策成功地从需求导向转向供给导向,并在80年代实现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复兴。由于本书传主正是促成这一政策转变以及20世纪后半叶联邦德国其他重大经济决策的核心人物,这本书无疑值得所有关注中国经济如何克服障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们认真阅读,从他山之石中得到有益于自己的启示。

——吴敬琏 2021年11月25日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目标及其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资料来源

第二章 方法问题

第一节 传记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作为定性实证分析特例的传记研究

第三节 数据采集工具

第四节 迈林(Mayring)定性内容分析法

第三章 童年到大学毕业时期(1931~1961年)

第一节 来自“威希特小城”的明斯特兰人

第二节 家族起源

第三节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931~1952年)

第四节 在明斯特、波恩与科隆的大学时光(1952~1961年)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在联邦经济部的仕途 (1962~1982年)

第一节 担任经济政策司副处长(1962~1966年)

第二节 晋升为经济政策基本问题处处长(1966~1969年)

第三节 在波恩官僚体系内进一步晋升与卡尔·席勒下台(1969~1973年)

第四节 蒂特迈尔领导经济政策司——危机时期的经济政策(1973~1982年)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蒂特迈尔晋升为联邦财政部副部长(1982~1989年)

第一节 科尔政府的市场经济复兴(1982~1989年)

第二节 “红军旅”刺杀蒂特迈尔

第六章 蒂特迈尔作为应对货币政策挑战的关键人物(1990~1999年)

第一节 1990年以前欧洲货币联盟建设的推动力(1945~1989年)

第二节 从蒂特迈尔的角度看两德货币联盟(1989~1990年)

第三节 蒂特迈尔视角下的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1990~1999年)

第七章 汉斯·蒂特迈尔传记视角下的当代德国与欧洲经济史:总结

致谢

参考资料

原标题:《汉斯· 蒂特迈尔:构建德国和欧洲经济秩序的一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