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她从60岁开始写一个中国女人的故事

2022-01-14 18: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虚度er 好好虚度时光 收录于话题#深度报道女性故事 30 个 #祁十一专栏 25 个

深度报道女性故事

当杨本芬开始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像伍尔芙说的那样:一个女人得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她不过是在一间小小的、四平米的厨房里写。那时她也不年轻了,60岁,肩负着带外孙女的责任。每天,她在做饭的间隙等待的时候,或者给小姑娘做好饭,照顾她吃好、哄她入睡以后,才在厨房的小角落里开始写作。

她就这样写出了《秋园》,关于她母亲的一生,也是一个中国女人在20世纪的遭遇。那些深刻于心的经历和体悟,就像喷涌而出的洪流,推着她,逼迫着她写出来,于是衰老、照顾孩子和家人都不成为障碍,她就这样从60岁写到了80岁,还在写,就像在与病痛和死亡争抢时间。她写出了《秋园》和《浮木》,第三本书《我本芬芳》已在2022年初面世,第四本书也在写作和整理之中。

《秋园》和《浮木》得到了专业作家的普遍肯定,引发众多读者的喜爱和共鸣,加印11次,销售5万多册。无数人为书中人物与故事落泪,并从中看到了自己和父辈。杨本芬用她朴素优美有力量的文字,写出了中国普通人的伟大与苦难。

她和她的书,总让人想到女性的坚韧。历经荒诞与苦难,秋园活下来,并且拥有了一个平静的晚年。这种异常的坚韧让人们好奇:它来自哪里?

“因为女人舍不下自己的孩子。”82岁的杨本芬说。简单的一句话,让人瞬间明白:无论把它命名为“母性”还是”柔情“,女性对这个世界、对人的爱,是她们的柔软也是她们的强大。

采访、撰文|祁十一

设计|97

编辑|伊登(Eden)

▲ 主播/简宁 ,配乐/Michael Dulin Once Upon A Time,好妹妹《归乡》

01. 秋园

往事 · ———

《秋园》和《浮木》是苦的,杨本芬和母亲“秋园”看着身边的亲人早早过世,遭受过数次生离死别的沉重创伤。

杨本芬的妹妹,也即《秋园》中的夕莹,在五岁的一个夜晚突然死去。“医生还没有到,夕莹就一动不动地断气了。从病到死,她一直安安静静的,没喊过一声,没打开过眼睛……黑夜渐渐退去,天终于亮了。邱家和徐家听到哭声都过来了,谁都不相信活蹦乱跳的夕莹一个夜晚就死了。”

最小的弟弟杨锐,在1岁多时着凉而死。“抱着你看着你咳嗽痛苦的样子,我手足无措。”杨本芬在《浮木》里写,当他终于不咳嗽了,她一阵惊喜,却不知他已死去。“我似乎麻木了,心中似乎连悲伤都没有,甚至没有为你小小生命的早逝而伤心哭泣。相反,我想着你总算解脱了。”是在多年以后,“生活有了余裕,麻木与迟滞消失了”,杨本芬想起早夭的弟弟,才感到锥心刺骨的疼痛。

父亲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临死前,他用笔在纸上艰难地写道:“别了!别了!永别了!你们要活下去,不……”未曾写完,笔从手中滑落。

四弟在湖北意外落水而亡,去世时不过十五岁。从不玩水的他,却在一个傍晚淹死。“秋园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她无力号哭,只是默默地以泪洗面。这一年,秋园五十多岁。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人生三大悲事都让她摊上了。”

每一次,一个孩子的死去都让秋园痛不欲生,想要跟着离去,却在想到几个活着的孩子时突然清醒。她牵挂着自己的孩子,那给了她最强的求生意志。她一直活到了89岁,活到余下的孩子们也成了老人,孙辈们结婚生子,她有了重孙辈,度过了还算美好的晚年。直到有一天她平地跌了一跤,胯骨跌断了,卧床26天后,在酷热的夏天死去。

秋园死后,杨本芬在她的棉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写着她一生颠沛流离的轨迹。最后留下一句话:“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 杨本芬和母亲“秋园”。

02. 浮木

沉沉 · ———

杨本芬也无数次想过死。生活之于杨本芬,也是从苦难开始。她见过贫穷、饥饿、疯狂、怪诞,看到普通人如何在极度扭曲的环境里失去尊严和体面。她也想过死,就像那个时代无数人那样,绝决地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但对亲人的眷恋与牵挂,让她在每一次濒临绝境时活了下来。

就像那一年,她好不容易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却在离毕业还有4个月时被下放农村,她对此感到绝望。又一次,想着干脆死了算了,却没有勇气。“死也是需要勇气的。”她说,她也放不下妈妈,妈妈已经经历了丈夫和三个孩子的死,不能让她再遭受打击了。

“还是放不下亲人。对自己来说,死是一个解脱,但对亲人来说就更苦了。所以你只能活下去,亲人支撑着你一定要活下去。”杨本芬说。

杨本芬一家人之间很有爱。父亲一辈子没有打骂过孩子,和母亲也恩爱有加,兄弟姐妹之间也从来都是为对方着想。“别人家会为了抢一碗饭打破了头,但我们家没有。如果搞了一点米来,父亲要让母亲吃,母亲让子女吃,子女要让爸妈吃。我们家就是这个风气,非常团结,互相珍惜。”她说。

这种爱也绵延至更广阔的世界。解放前,杨本芬的父亲担任乡长,有一次大年三十的晚上家里来了小偷,父亲非但没有责怪惩罚,反而理解对方,“大年三十出来偷,一定是饿得不行了。”他说,然后送了对方米面,并教导他不要偷。解放后,父亲一度被抓了起来,一家人不敢出门,那个“小偷”却悄悄拿了几袋米来救济他们,还安慰他们说:杨乡长是个大好人,一定会没事的。果然,没几天父亲就被放了,因为他没有做过坏事。

父亲去世后,杨本芬和母亲各自在湖南、湖北、江西流浪。母亲在湖北遇到了好人,为了生存,带着两个小儿子改嫁给“王家叔叔”,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过了一段安稳日子。杨本芬跑到了江西,大学没毕业就被下放到农村,嫁给了后来相伴一生的丈夫。

杨本芬曾在父亲和哥哥身上看到、感受到“爱与疼惜”的温柔。父亲对母亲很怜爱,教母亲识字读书,一起写对联写诗,她能在母亲的脸上、眼睛里看到爱的光芒。母亲总是笑,即便五谷不分的爸爸把地里一大片韭菜当草割了,母亲不但没有生气还笑,“因为妈妈喜欢爸爸啊。”杨本芬说。哥哥也一样,嫂子去村里看戏,哥哥看着天凉了,就赶紧给她送件衣服去。他们是那么体贴温柔,懂得疼人。

▲ 杨本芬,《浮木》。

03. 我本

芬芳 · ———

杨本芬眼里的丈夫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医生,对病人好,对孩子们很好,对动物也很好。她和他磕磕绊绊一辈子,拉扯三个儿女长大成人,老后回忆起这一世婚姻,也觉五味杂陈。

在《浮木》里,杨本芬也曾写到与丈夫间的点点滴滴。丈夫眼疾住院,她去长沙看他,“走进他的病房,只见他右眼蒙着纱布躺在床上睡着了,脸的半边呈青紫色,那样子说不出的凄惨。此情此景让我眼泪奔流而出,我赶紧跑到门外,痛快淋漓地哭了一场。哭完再次走进病房,叫醒了丈夫。”她写,第二天一早,丈夫“像个小孩一样”,执意要跟她回去,她好不容易才把他劝住,让他在医院好好治疗,“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觉得他好孤单,眼泪也蒙住了我的眼睛。”

但婚姻中也少不了不满与遗憾。在杨本芬的女儿章红看来,父亲“赚钱养家,从无外遇,不打骂孩子”,但他“不能满足妈妈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

婚姻故事被杨本芬写进了第三本书《我本芬芳》。“婚姻就是运气,运气好遇到适合的人,就有一个好的婚姻;运气不好就碰不到,你温柔、能干、善解人意都没用,就是运气。”

▲ 杨本芬,《我本芬芳》。

她甚至在两个女儿还年轻的时候就跟她们说:不要结婚,至少不要太早结婚。但女儿们倒是都按部就班地结婚了,过得也还挺幸福,生儿育女,有自己的事业。她说起来也笑,像是在感叹命运的不可琢磨。她也很能理解当代年轻人的单身状态,“现在年轻人单身,不找对象,我都不反感,也挺好的。这个过程真的需要运气,运气好碰到好的,就真的幸福。”

杨本芬讲起话来条理清晰、精气神十足。电话里,只是听声音,她满腔的热情和轻快竟不像一位82岁的老人,倒像是一位年轻女性。只有在说到腿痛时,她才长吁短谈起来,感叹“好痛哦,想死哦”。可她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有许多人在祝福她,并等待着她的第三本、第四本及至更多的书。

人们对她的文字与故事给予了发自肺腑的赞美:“这些普通人的一生,如浮木般在历史长河里浮沉,多是悲苦沉重之事。始终不变的,是母亲、是之骅乃至一代一代走过那个苦难年代的中国女性,始终保有乐天善良的秉性。”(豆瓣网友“王绛绿”)

“奶奶质朴的文字和娓娓道来的回忆底下是更耀眼的人性啊,是近百年中国历史下女性更悠长扎实的无声呐喊啊。如果还非要类比,我相信她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一般的存在。”(豆瓣网友“哼哼.floweray”)

千言万语,或许可以汇聚成一句话:82岁的杨本芬女士,祝您健康如意!

本文作者:祁十一,现居成都,一个晃晃悠悠的写作者,喜欢写作和体力活。

原标题:《她从60岁开始写一个中国女人的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