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产业竞争力报告①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张其仔
2022-01-18 14:5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近年来,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体现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进入新阶段,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得到稳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速,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机制初步形成。展望未来,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仍面临挑战。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

(一)要素结构升级滞后、产业链与创新链发展不平衡,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转型升级

从全球看,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成本优势逐渐显现,加之其一系列产业扶助政策,在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对中国构成较大竞争,中国传统优势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被替代或转出风险。

从国内看,产业链与创新链发展存在不平衡。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滞后现象较普遍,中国不少创新链对外依赖性强,部分领域高度依赖美国,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升级严重依赖于国外创新链的支持,面临较大的“卡脖子”风险。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布局优化

区域经济的第一梯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增长新引擎正在形成,但带动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的能级有待提升。在城市群、都市圈尺度,部分地区内部分化日趋明显,且高端创新要素过度向首位城市倾斜,例如在京津冀,北京在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各项指标上的领先优势在“十三五”时期大幅扩大。与此同时,省份城市经济份量过重现象普遍存在,在四川、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省份,省会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距离”也非常明显,城市群、城市圈之间难以形成有序衔接的产业链格局。

地区间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严重,特别是在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出台的产业链规划互补性不强,产业链跨区域协作弱,地区与地区间存在抢链风险。

(三)美国产业政策的泛风险化转向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美国有关供应链安全和韧性审查,人为放大了美国的安全风险,其目标是建立自我封闭的循环,表面上看有利于其身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却会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会造成巨大冲击,不利于全球合作共同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带来的挑战,最终也会对美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近两年来,美国出现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问题,相当程度上和实施美国优先、产业政策的泛风险化有关。

(四)企业供应链战略调整带来新挑战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也开始出现调整。2020年8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全球价值链的风险、韧性和再平衡》报告指出,公司面临来自自然灾害、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网络攻击等冲进的频次和风险明显增加,平均每3.7年一次,而且冲击造成的损失巨大,很多公司在受到冲击后,平均每10年要损失一年的利润,每5至7年发生供应链中断100天的极端事件,会抹去一年的收入。报告估计,受疫情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16%-26%的全球贸易中期内会发生跨境转移,其形式主要包括国内生产、近岸外包和生产基地的调整。 

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融通协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1、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按主体功能区划分政策单元,分类精准施策。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公共资源布局,推动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2、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合作的内生动力。通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培育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兴产业增长新引擎,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调联动的内在动能。

3、提高城市交接区域、城乡结合区域、周边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水平,实现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城市群、城市圈的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4、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增强制造业的根植性。在中西部地区,布局更多的、聚焦特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级、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老工业基地城市与资源型城市全面推进双向产业转移协作工作。探索更为有效的逆向飞地经济政策。

5、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统筹物流枢纽设施、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建设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流通效率。

(二)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通发展,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堵点

1、通过国家级综合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创新链的协调联动,突破创新要素的跨区障碍。

2、积极推动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与相关领域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对接,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加快建立未来产业研究院,为未来产业链发展提供创新基础设施支撑。

3、鼓励制造业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管理工作,探索由领军人才与省、市领导联合或轮值担任“链长”的“链长制”模式。

(三)不断拓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空间,提升能力和水平

1、以外商投资营商环境优化为基本点,以稳外资外贸稳产业链和供应链。立足中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积极鼓励外资投资新兴产业链。为外资投资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2、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推动全球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能力建设合。  

3、推动全球创新链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我为主场,打造全球顶尖的科技创新合作中心,提升对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吸引力和全球各层次研究机构与我合作的内生动力。

4、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加强国际航空物流建设,提高国际海运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

(四)协调好功能型、普惠型产业政策与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为导向的产业政策的关系

1、加快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政策。制定面向全产业链的创新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做优做强,形成面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创新链体系;推动产业链技术创新由引进吸收为主转向自立自强,提高关键技术环节的国产化比例,鼓励上下游企业实施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与现有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构建“互联网+”“5G+”等融合创新模式。

2、加快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效率政策。稳步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继续实施领航企业工程,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小巨人企业、单项制造业冠军企业发展。禁止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上利用市场势力进行不正当竞争。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有序、良性竞争,降低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成本。

3、根据产业链供应链分割的要求,形成要素优化升级政策。加强更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协同地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土地资源规划与配置。充分借助区块链、物联网、5G、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服务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发展,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参与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融资困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发展,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五)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与极端冲击防范机制

1、加快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程。对产业链供应链分门别类进行分析、评价,识别关键结点、关键企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跟踪关键节点和关键链路上的风险,提升对重大安全隐患进行预测和适应性调整的能力,将有限的资源精准配置到每个节点和链路上,实现整体网络的风险最小化。

2、提升极端情况下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和水平。开展基础设施韧性评估,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精心设计备份系统;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化。 

(作者张其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摘自《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1)》,经作者审订,授权澎湃新闻刊发)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