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ARQ朱立琦:以包容,推进城市的商业更新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2022-01-20 13:08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ARQ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裁朱立琦

“城”指防御的工事,“市”指交易的场所,二者叠加,构成“城市”。

ARQ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裁朱立琦表示,城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因此,商业空间对城市至关重要。

作为建筑领域全球化先驱之一,ARQ的作品遍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先后打造了位于美国迈阿密的布里克尔城市中心、中国香港的又一城、韩国首尔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广州的太古汇等地标商业体。在电商与疫情的冲击下,传统商业空间面临挑战,ARQ亦开始探索商业空间的更新之路,去年开业的瑞虹天地太阳宫成为刷爆社交网络的网红打卡地,旧市场蝶变的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西区、11栋历史保留建筑的肌理中重新生长的洛克·外滩源都将于今年亮相。

外滩源地区鸟瞰图

在朱立琦看来,包容性是商业空间更新的关键词,对人群的包容、对时间的包容、对气候的包容、对未来演进可能性的包容,是商业空间持续保持活力的要义。

向城市渗透的“盒子”

100多年前,香奈儿的传奇从“康朋街31号”开始;200多年前,CHAUMET入驻芳登广场15号,开启“巴黎的珠宝箱”;1000多年前,柳永以“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形容钱塘繁华……

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城市的商业空间林立于街道、散落于广场,随着汽车的普及,美国郊区化势头迫使零售商业向郊区交通枢纽扩散,以西尔斯在芝加哥郊区公路打造“带状”中心为标志,规模化的购物中心应运而生。

大、全、集中,互联网+时代,规模化的商业空间是否仍是未来的潮流所趋?朱立琦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中国,尤其是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的大城市,市中心的商业仍将以高密度的“盒子”为主,去年秋天登场的瑞虹天地太阳宫,就是一个不断向城市渗透的“盒子”。

首先是建筑外部,考虑到太阳宫的建筑体量巨大,设计以柔和的曲线削弱了建筑在各个街角和城市界面的对撞,以亲和柔美的姿势融入周边环境。造型上,下凸上凹的形体令建筑远观仿佛蜿蜒的山脉或是交叠的梯田,而不是“一堵百米高墙”,层层退台、层层变化的设计,令地面的人们看不到屋顶,避免给社区和城市带来压迫感。

太阳宫的屋顶从地面“消失”,因为在ARQ的构思中,如荷叶般亭亭招展的屋顶并非针对地面的视角,而是留给了高空俯瞰的人们。作为瑞虹新城商业的最后一块拼图,建筑周围林立着瑞虹新城从一期到十期的高层住宅,考虑到从高处看向太阳宫时建筑呈现出的第五立面,ARQ以超级中庭的设计,在外部呈现上表达其符号性与象征性的同时,为内部空间创造绝无仅有的空间体验。

“室内空间室外化、室外空间室内化”是朱立琦对太阳宫设计的概括,内部方面,5000平方米的巨大天幕、3层挑高的超级中庭,采光顶犹如三片荷叶盛开,三根立柱仿佛参天大树般将其托起,碧空如洗,阳光倾泻而下,街区式的店铺布局、开放式的公共空间以及众多的绿植景观,令顶层空间犹如巨大的露天广场。

1990年代中,瑞安房地产开启了上海市区两个城市更新项目——太平桥项目和瑞虹新城,前者奉上了以新天地为代表的城市会客厅,后者改写了“市中心棚户区”的命运,以25年时间打造建筑面积170万方、惠及人口近万户的活力大城。

作为瑞虹新城最后一块商业拼图,太阳宫在设计方面遇到了哪些难题和挑战?朱立琦表示,瑞虹新城拔地而起的25年,正逢上海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配合轨道交通的建设、北外滩超级规划等配套升级、区域升级,瑞虹新城亦不断调整规划,如:在新增地铁4号线临平路站后重新调整布局,让地铁成为串联社区的纽带;调整整体规划主动提高商业比例,将一个以居住为主的生活社区转变为涵盖办公、商业零售、高端生活住宅等多功能、复合型、国际级的活力街区。

在交通、规划等重重利好的叠加下,太阳宫的定位由辐射区域的商业中心上升为辐射虹口乃至整个上海的生活地标与潮流中心,如何吸引人群,成为摆在设计师面前的课题。

增加餐饮比例是最先被想到的方案,但这几乎是当下所有购物中心的通行策略,加之大部分餐饮店铺为连锁,千店一面,依然无法形成自身的吸引力。

在朱立琦看来,许多商业空间的设计本质都是店铺+走廊,而在电商冲击下,购物者到线下消费的目的性并不明确,餐饮店A+餐饮店B+餐饮店C的布局无法满足消费者,他尝试穿越时空去寻找灵感,思考海外的人们怎么吃、过去的人们怎么吃。

他发现,人们喜欢去欧洲旅游、逛街,因为那里的城市保留了传统的商业空间,商铺沿街而立,人们漫无目的的闲逛,累了就找一个广场咖啡座晒太阳;他在香港鲤鱼门海鲜城感受市井的烟火气,这里就像欧洲的草坪集市,人们可以亲手从农夫的手里买草莓、从渔民的手里买海鲜,甚至观赏食物烹饪的整个过程。带着这种返璞归真的愿景,最终,朱立琦将顶层生态主题式的餐饮街区打造成空中的露天集市,采光顶之下,一处开阔的广场,大小不一的体块互相堆叠、错落有致,在绿植之间虚实掩映,在轻松自然的街区式商业氛围下,人们探索、发现,沉浸其中。

不同于其他辐射整个上海的购物中心,置身瑞虹新城这一超大社区,太阳宫还兼具服务社区的功能,所以在打造可漫步的街区体验、营造漫生活的同时,ARQ还设计了垂直交通系统,便于人们迅速抵达,打造高效的都市生活。既有慢又有快,这是朱立琦强调的包容性,一颗包容之心可以为商业空间带来更多元的人群、更持久的生命力。

朱立琦表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定位,太阳宫的消费者既有在周边上班、搭乘地铁通勤的上班族,也有拖家带口的社区居民,既有从城市四面八方慕名来打卡的潮流先锋,也有接送孩子上学的阿姨爷叔。和一味强调潮流、高大上的购物中心不同,太阳宫并未对人群有明确定位及限制,在朱立琦的构想中,工作日的中午,周边白领可以在这里高效解决一顿健康美味的午餐,下午,接送孩子的阿姨爷叔可以到此闲坐,买一块面包。

“大城市的租金水平,没有哪个商业体可以只靠周末活着。工作日有人来,周末有人来,不能说7x24小时,至少在营业期间内保持空间的人流,提升空间的使用频率。”

尊重历史与激活历史

过去30年来的城市建设为中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被问及中国城市更新尤其是商业更新有哪些难题,朱立琦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同一时间建造了太多相近的建筑。

欧美大城市通常经历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建设历程,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检验一种新的建筑形态、物业形态的种种问题。而在中国,往往在问题暴露之前,某种建筑已然大量复制,比如在1990年代末到世纪之初,大量的“百货大楼”涌现在各个城市的商业中心。

“这些大楼体量小、空间局促,往往位于商圈中心,所以如何激活,影响到整个商圈甚至整个城市的商业氛围,是个问题。”

由ARQ操刀改造的北京雅秀大厦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为与秀水街齐名的服装批发市场,雅秀大厦是三里屯区域城市更新和商业迭代的重要项目,该项目的改建完成不仅标志着三里屯商圈的进一步扩大,也代表着三里屯区域的持续升级进入了新的阶段。

雅秀大厦的最新身份为三里屯太古里西区,与太古里南区、北区互为呼应,构成北京商业、艺术、文化的潮流中心,在朱立琦看来,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商业的吸引力没有与空间、业态、客流等其他因素融为一体,那么西区便可能成为项目中的孤点,甚至形成一些消费者不愿造访的“角落”,反而削弱了商圈的整体商业价值。

通透,成为ARQ的破题思路。雅秀大厦的建筑形象是一个尺度巨大的铁皮盒子,其外围由一层幕墙包裹, 为了更好地融入南区、北区,ARQ重现了其逐级退台的建筑原貌,并拆解了原来扁平而单一的立面,以互相错动、富有变化的立方体,为建筑外形植入了时尚的基因。

与此同时,在材料上,建筑外立面主要采用了白色的铝板、半透明的 U 型玻璃以及普通透明玻璃,与太古里南区的设计语言保持一致的同时,借助通透的视觉彼此对话,连缀成一片。

通透的技法在内部的体现,是在建筑东侧增加了一处巨大的中庭,作为东、南两个方向的人 流汇聚点,与太古里南区形成视觉上和交通流线上的联系。在原来的大盒子建筑中,很少有自然光可以投进内部,建筑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而通过置入中庭,连通了地下二层至地上六层的空间,打破了原有建筑内部阻塞的状态,并以通透的明亮的室内体验充分激活了商业氛围。

如果说北京雅秀大厦记载着改革开放后批发市场人流攒动的商业变迁,上海外滩源,则盛放着更为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语言。洛克·外滩源项目包括11栋历史保留建筑与6幢新建筑,其中,女子青年会大楼由美籍华人建筑师李锦沛先生设计,糅合了现代建筑体型和轮廓与中国艺术风格,亚洲文会大楼作为上海最早的博物院,是当时著名的文化交流中心。

如何在风格各异、色彩丰富、各具特色的老建筑中打造与之协调的新作品,朱立琦再次面临考验。

“在历史风貌区,新建筑群应该与老建筑和谐共生,新建建筑的风格融入其中远比个性突兀彰显自我重要的多,我们没有采取对比的手法,与此同时,一味的模仿历史建筑也不是正确的方法。”

ARQ在保留当代建筑特征的同时,以体量上的统一、风格上的呼应体现对历史建筑的尊重。高度上,所有新建筑以不超过旁边光陆大楼的制高点为标准;体量上,新建筑在水平方向回退形成退台,增加了立面的垂直感并进一步丰富建筑形体,更重要的是让新建筑的体量更加轻盈,从而行人视角能够保持舒适与通透,带来更好的街区体验感。

风格上,ARQ提取老建筑立面的线条将其演绎并贯穿于新建筑立面中,例如在塔楼的立面设计中,将挺拔的竖向线条附于陶土面砖之上,使其与有着装饰艺术风格,哥特复兴手法的真光广学大楼相呼应。

朱立琦认为,当下城市更新的要点,首先是历史建筑的甄别、确定,即对于“旧”的遗存,是保护、保留还是拆除;其次,在确认“旧”的问题之后,对于“新”的规模的把控。

“对于质的追求基本上有一个共识,而对于量,多少增量是合适的?是越多越好吗?更新之后,对周边将带来哪些影响,交通等市政配套是否能够满足这些增量?”

对于增量的把控,有助于破解老城与新兴建筑群和谐共生。2022年,在京杭大运河畔,ARQ于千年古寺旁打造的杭州英蓝中心即将面世,与此同时,三里屯西区与洛克·外滩源也将全面投入使用。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