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上调货币市场利率,“不会只有这一次”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2017-03-16 21:04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在美联储出手加息不足8小时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立即跟进,时隔一个月再度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市场利率。尽管央行明确表示此举并非加息,但市场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企稳以及金融去杠杆的要求,未来央行仍将继续上调货币市场利率,而不是仅有这一次。

在2月初央行连续上调了逆回购、MLF和SLF(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后,市场对于货币政策预期一度出现分化,而本次央行的再度出手也进一步明确了货币政策将更加“中性”。

不过,为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央行短期内或不会轻易动用真加息这一货币政策工具。

为何不直接加息: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压力”

从时点上看,本次货币市场利率集体上调,可谓跟随美联储加息之举。

北京时间3月16日凌晨2时,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至0.75%-1%,9时46分公布称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提高10个基点,9时50分在官网挂出答记者问,期望向市场准确传达自身的政策意图。

“如果(中美)利差越来越大,就会出现套利空间和不公平,市场定价也会扭曲。”央行在答记者问中如是说。

光大证券认为,央行上调货币市场利率,更多地是出于“着力防控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泡沫”的考虑,同时也是对美联储加息的反应,有利于中美国债利差保持于合理的水平。

从答记者问看,央行不仅强调中标利率上行并非加息,同时,央行还想向市场传递信息:利率上调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

国泰君安认为,在季末MPA考核冲击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央行的言论包括MLF的加量本质上都是在对冲操作利率上调的影响,类似于美联储加息后的“预期安抚”,此次操作的核心仍是操作利率本身。

为什么不直接加息,而是选择上调货币市场利率?

光大证券认为,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也会影响到存量信贷的利率,从而体现为企业存量债务和新增融资成本的同时上升,而货币市场利率并不会影响存量信贷的成本,对实体经济成本的影响较小,又可以有效抑制泡沫。

民生证券也认为,央行如果持续加息,对尚未稳固的实体经济会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不会出现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那样的强紧缩,这也是央行为何一再强调不是加息的原因。

“变相‘加息’将不断出现”

随着央行时隔一个月再度出手,市场对货币市场利率再度的趋势也随之明确。在2月初央行全线上调逆回购利率时,一直存在争论逆回购加息是否会只有一次,机构普遍认为,未来央行上调货币市场利率不会只有一次,而是持续缓慢上调。而针对央行是否会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机构普遍有所保留。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由于2017年CPI通胀水平处于低位,存贷款加息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同时,央行未来可能继续保留上调逆回购利率的可能性,但上调节奏会缓慢适宜。

中金公司也认为,往前看,央行可能继续退出宽松,但年内上调基准存贷款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经济复苏仍面临不确定性,投资对利率变化十分敏感,所以央行今年调整基准贷款和存款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更有观点认为,调整存贷款利率这种传统的加息方式,已经不再受到央行的“偏爱”。

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则认为,以MLF等新型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利率上调为代表的变相“加息”将会不断出现。而以提升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代表的传统“加息”,则由于其并不精准且信号意义和潜在影响范围过大,并不适合当前核心政策诉求。

在其看来,自2014年末以来,在货币宽松时代稳定的利率期限结构预期下,上市银行表内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已逐步上升至历史高位。通过持续提升短期利率水平进而加大银行短期负债成本压力,是当前央行从负债端挤压期限套利、化解金融机构跨期杠杆的主要手段。

资金面和债市或短期承压

可见的是,货币市场利率上调对资金价格的影响,已经第一时间出现。

3月16日,上证所隔夜国债逆回购利率(GC001)以4.350%平稳开盘,午后14时45分左右直线飙升至18.100%,而临近收盘,GC001也并未像过往一样出现大跳水,最终收报16.370%,较前一交易日大幅收涨。

中金公司认为,央行再度推高利率走廊上限在时点上超出市场预期,临近季末,宏观审慎评估(MPA)是悬在市场头上的另一把“剑”。本轮考核将首次把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而且执行和奖惩机制可能进一步趋严。这些因素叠加,可能会放大季末的流动性压力。

不过,中金公司认为,央行无意造成市场过度波动,可能通过加大投放量来对冲利率上行的影响;本次央行逆回购和MLF 操作合计净投放2830 亿元,属于“加价投放”。

债券市场或将继续维持震荡走势。

邓海清认为,目前债市利率水平处于高位,已经隐含了多次加息预期,债市存在着较高的配置价值,同时CPI中枢远低于市场预期利好债市;另一方面,监管层面的利空债市的因素确实存在,央行将继续持续缓慢上调逆回购利率,监管趋严并未改变。多空因素交织,债市正在寻找震荡区间过程,维持债市震荡的观点不变。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