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獐子岛扇贝,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扇贝

2022-01-26 17: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炒肝

1月15号,远在南太平洋的岛国汤加发生剧烈火山喷发。

就当全球还处在恐慌之中时,灵魂段子手上线。说海底火山爆发,将导致大量太平洋扇贝漂洋过海来獐子岛水域避险,獐子岛(002069)那些年走丢的扇贝终于要回来了,而且,还是拖家带口的。

深交所互动易投资者提问

按此说法,扇贝得游9700公里(按照扇贝的游泳速度,估计要游一年)。游的慢了,被火山烧死。游的快了,也得累死。然而,就这么一个消息,竟然让獐子岛股票在1月18号,涨停了!

你说股民都是用脚投票么,也许是。但我绝对不相信大家都听不出这个段子的荒谬和戏谑。那为什么还能成为利好支撑?因为再离谱的事,在獐子岛身上都能变得合理。

比如:

1.2014年,獐子岛扇贝因为遭遇冷水团,集体走丢了。而这个冷水团附近的其他养殖户和气象部门都没发现,估计是单独为獐子岛扇贝订制的;

2.2017年,獐子岛扇贝因饵料短缺,被饿死了;

3.2019年,底播(一般是穿成一条绳养,这种是在海底一个区域散养)虾夷扇贝受灾,莫名其妙又消失了;

4.2021年,獐子岛扇贝苗种退化了,注意,是退化了(笑cry)。

所以,火山怎么就不能成为扇贝回来的原因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獐子岛扇贝做不到的。股民说扇贝能游回来,他就能(科学家说扇贝终生在一个小区域内活动)。

如今,獐子岛这家公司,就像是股市里的笑话一样存在。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它原本大有来头。

獐子岛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獐子岛人民公社。2006年登陆深交所后,还曾一度被誉为“渔业茅台”。獐子岛靠海吃海,早期主要从事海洋捕捞,而后发展为海洋养殖。2009年以前,獐子岛养的扇贝也不像现在这样一会儿跑了,一会儿死了。虽然也有业绩波动,但基本都稳定维持在1.5-2亿。

摘自:同花顺

那么它是怎么堕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獐子岛扇贝是生是死,是走是留,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如此高智商的扇贝,究竟帮了谁又害了谁?

一、2014年扇贝出走,走到了2010年

獐子岛扇贝的逃亡故事看似从2014年开始,实则隐患在2010年就已经埋下了。

1.2014年扇贝出走,走到了2010年

2014年,獐子岛巨亏11.89亿。而后官方就给出了遭遇冷水团,扇贝集体跑路的理由。这套说辞,在当年还能糊弄一时,毕竟农业股遭受天灾也属正常。不过次数多了,也就不可信了。

那么剔除这种荒谬的借口,我们来看看2014年到底是怎么亏损的?

前面我们说,獐子岛在2009年以前,业绩相当平稳,净利润基本维持在1.5-2亿。但是在2010-2014年间,却出现了剧烈波动。

摘自:同花顺

先是在2010-2011年,净利润翻倍,暴增至4-5亿。而后迅速回落到1亿元。紧接着就是2014年巨亏,把自2010年以来赚的钱几乎全赔进去了。

那么,一家稳定盈利数年的公司,怎么可能会突然出现这么大的业绩波动?

先前置一个信息。2016-2017年,獐子岛曾经因为财务造假受过证监会处罚。操作手法就是,明明这片海域的扇贝,上一年已经卖掉了,但对外不公布,也不计成本。而下一年明明就没从这片海域打捞,所以不可能会有收入,只能谎称扇贝逃跑或死亡,计入损失。

假如2010-2014年也是套用这个手法,是不是正好完美解释了为什么业绩会先暴涨后巨亏?也就是说,2014年,獐子岛扇贝不是集体离家出走,而是很可能在2010-2011年就已经被卖掉,被大家吃掉了。

所以,獐子岛绞尽脑汁想出冷水团这么一个理由,其实补的都是前两年的窟窿。

2.拉高业绩推动股价,投资人高价接盘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2010-2011年,獐子岛为什么要努力推高业绩?

我翻了一下獐子岛2010年前后的公告,发现这期间有一件大事——定增。2011年3月,獐子岛曾面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2167万股,累计募资8亿元。折合发行价格高达36.9元/股。

摘自:獐子岛2011年定增公告

这个价格,相当于当前獐子岛股价的10倍。现在回看可能觉得高得离谱,但在当时合情合理。因为定增一般要求不低于前20个交易日股票均价的90%。而这个价格,也就相当于92.76%。

但请注意,獐子岛股价并非一直这么高。在2010年也就是獐子岛业绩暴增之前,獐子岛股价不超10块。这笔定增如果放在2010年以前来做,最多募资两亿。

所以,大家应该能猜出獐子岛拉高业绩的动机了。只有业绩大涨,才能带动股价大涨,才能高价发定增,才能有投资人抢着来接盘。一切不过都是为了拉投资人入局而营造的假象。

二、屡次财务造假,为定增提供支撑

其实2014年,獐子岛大概率是不想爆出冷水团事件的。因为獐子岛缺钱,当年6月,又启动了新一轮定增。可惜,当年秋测(秋天检测海域内有多少虾夷扇贝,这个虾夷扇贝是一种扇贝的名称,不是虾和扇贝)东窗事发,定增失败。

2014年獐子岛资产负债率一下增长到了76%。融资需求迫在眉睫。

1.2015年定增,遇上实名举报

2015年,獐子岛又重新启动了定增计划。在此之前,还进行了一系列铺垫,持续释放利好。比如半年报盈利203万,秋测不存在减值风险,三季报盈利342万等。

万事俱备就等着定增过审,再收割一波韭菜。然而,临门一脚时出事了。

2016年1月有媒体报道,獐子岛被2000人实名举报,称2014年的冷水团事件绝非自然灾害,而是提前采捕和播苗造假。提前采捕的问题我们前边分析过,而至于播苗造假,据称是最早播下去的贝苗中就掺了石子。而负责购苗的,正是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的亲弟弟吴厚记。

也就是说,2014年獐子岛亏损不仅有财务造假的问题,还涉及管理层中饱私囊。虽然事后并没有查出什么实锤,不过这么一折腾,獐子岛筹划的定增计划算是又流产了。

而后戏剧性的一幕来了。此前对外宣称一直盈利的业绩,瞬间变脸。年报直接报亏2.4亿。

其实这种行为倒也可以理解,破罐子破摔。反正2015年定增是没戏了,还不如把盈利挪到下年。

这局废了,2016年重开。

2.2016年摘帽,被查出财务造假

不过,2014-2015年连续亏损,ST带帽。比起定增,2016年獐子岛最要紧的任务是摘帽。否则面临退市风险也不会有投资人愿意接盘。

在高智商扇贝的配合下,2016年獐子岛果然扭亏为盈,顺利摘帽。至于手段,就是通过我们前面提到的财务造假方式,虚增净利润1.3亿。调整后实际亏损5500万。不过这事在2018年才被查出来,獐子岛的戏还得接着演。

摘自:獐子岛公告

3.2017年管理层限售股解禁,又被爆出内幕操作

尤其是,2017年管理层美化业绩的动机极其强烈。因为1月11日,总裁办10名成员(6名现任高管,4名历任高管)限售股解禁。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推高股价,高管们就可以套现退出。

所以,獐子岛在2017年又开始频繁释放利好。与2015年的套路如出一辙。有意思的是,就连反转也一样。因为到2018年初,獐子岛又出事了(笑cry)。

2018年1月20号,獐子岛大股东收到检察院《起诉书》。称其曾在敏感期减持股票,避险金额1131万。

这事还得追溯到2014年,当年秋测发现异常后,獐子岛没有第一时间公开,反而大股东先进行了减持。之后獐子岛才对外公告。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利用内幕信息割韭菜。

负面消息一出,獐子岛再次上演了破罐子破摔。1月31号发布业绩修正公告,将2017年度业绩从盈利9000万-1.1亿调整为亏损5.3亿到7.2亿。也就是从这一次开始,江湖出现了獐子岛扇贝被饿死的传说。

这局又废了,2018年再重开吧。

但很不幸,獐子岛频繁把责任推给扇贝,惹怒了证监会。2018年2月招致立案调查,借助北斗卫星定位,6月份被实锤处罚。虽然处罚金额都不大,不过总算揭开了獐子岛扇贝游来游去的神秘面纱。

三、投资者可能被骗,但不可能一再被骗

2019年,獐子岛又搞了一波扇贝消失,全年亏损3.92亿。獐子岛扇贝每一次出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那么这次又想干嘛?

从动机角度出发,要么是既往亏损还没有抹平。要么就是故意为之,为下一次的财报造假提供支撑。从它2020年果然实现了正向盈利这点来看,大概率是后者。獐子岛还没有放弃美化业绩,拉高股价的梦想。

毕竟獐子岛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98%,定增需求还在,股东套现需求也还在。

只不过,獐子岛再怎么折腾,效果都不大。投资者可能被骗,但不可能一再被骗。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