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华书店80年|“70后”段炼:卖连环画的地方就是圣地
新华书店1937年4月成立于延安,至今已80年。作为老牌国营书店,新华书店在全国书店中的地位无可比拟,也是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阅读场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邀请了分别属于“60后”、“70后”、“80后”和“90后”群体的几位读者来讲述他们与新华书店的故事。
本文作者段炼,1974年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这一箱旧书被我翻的烂熟,记得每本连环画的背后,都会印着“××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所发行,各地新华书店经售”等字样。大人们告诉我,新华书店就是专门卖连环画的地方,从此新华书店成了我儿时心中的圣地。

小学一年级的某一天,我又一次路过新华书店,看到橱窗里摆着一本全彩色印刷的连环画《大闹天宫》。那个年代没有电脑,电视节目也只有中央台和上海台两个频道。这部经典动画片摄制于60年代,电影院基本是不会放的,盼星星盼月亮盼着电视台偶尔播出一次,家里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如果能有这么一本彩色连环画,就可以天天在家里看孙悟空了,那该多好啊!不过,相对于普通的连环画,这本彩色读物的定价很贵,大人当然舍不得买了。我可不管,书不到手誓不罢休,一哭二闹三耍赖,经过一番死缠硬磨才算遂了我的心愿。但从此我也明白了,哪怕大人再支持我读书,要买价格昂贵的书籍也不是简单的事。一年以后,新华书店又摆出了一套三十册的连环画《水浒传》,一整套太贵,我肯定买不起,好在有零星单本出售。于是,我几乎跑遍了方圆五公里以内所有的新华书店,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才配齐了这套连环画。如此化整为零,最终也达到了目的,还另有一番寻书的乐趣,让我自鸣得意了好一阵子。

我去新华书店,买的多是小人书,64开的连环画,大人们买的则是没有图画的32开大书。随着识字量的增长,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满足于读“看图识字”的连环画了,我让大人也帮我买几本大书看看。也许是那本彩色连环画《大闹天宫》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当时我最想看的“大书”就是《西游记》。很可惜,大人们在新华书店没有买到儿童版《西游记》,带回来的却是上中下三大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丛书版《西游记》。兴冲冲翻开一看,半文半白,还有好多不认识的生字,实在太乏味了!和《西游记》同时买的,还有一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天方夜谭》,绿色的封面,一轮弯月下映衬着阿拉伯式建筑,厚厚的一册。毕竟是少儿版,读起来就顺畅多了,才两三天的功夫我就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充满异域风情的神话故事集。这下可好,又没书可读了,那就硬着头皮继续啃《西游记》吧!反正我有《新华字典》,不用惧怕生僻字,至于诗歌部分则直接跳过,也不影响阅读。就这样,翻翻看看,查查找找,差不多用了小半年的时间,我竟然也看完了这部大人看的大书。


大学考回上海,我有了自己的小房间,有了一个小小的书橱。高考后假期的第一天,我就去了新华书店,一下子买了《现代散文精选》《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三刻拍案惊奇》等一些文学书籍。我还心想,不晓得要过多久才能把书橱摆满,可不到一年的时间书橱就塞满了,连写字台上也堆满了各种书籍。那个时候,尽管房价还没有今天这样高得惊人,但住得并不宽裕。幸好大学里的图书馆还不错,书借的多了买的少了,因此还不至于完全挤占掉自己居住的空间。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博物馆工作,开始从事地方史志研究。工作后口袋里有了钱,新华书店去得就更多了。有一次,我来到南京西路靠近石门一路口那家新华书店,居然在二楼的角落里找到一册《上海文化源流辞典》,可惜护封略有破损。我买书一向非常挑剔,总要在一大堆书里挑出最好的一本,凡有瑕疵者概不接受。经询问营业员,她说目前只有这一本,需要到库房里去找找还有没有新书,让我过几天再来。这本书出版于1992年,厚厚一大册精装本,定价只有30元,市场上早已脱销多时。其实护封破了并不影响阅读使用,我怕夜长梦多,立马掏钱买下了这本研究上海地方史必备的专业工具书。同事们获悉后,纷纷赶去那家新华书店扫货,无不空手而归。看来我那本《上海文化源流辞典》应该是久存仓库的唯一漏网之鱼。
时光飞逝,转眼间进入21世纪,买书已有了更多的选择,街边书报亭、文庙旧书摊、批发市场都是我经常去的场所。不过,只要路过新华书店,我总会进去看一看,哪怕不一定想买书。再后来,遍布上海街头那红红的四个毛体大字不见了,一些营业网点改成了专业书店,而区县一级的新华书店大多换上了“上海书城××店”的招牌,新华书店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