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文庙旧书市场现状:除了门票还是1元,其他都变了

杨卓君
2017-03-21 16:5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儒家先贤孔子的祠庙。在老一辈的上海人眼里,文庙不仅仅是些独树一帜的建筑,还是饱含记忆的脉脉温情。在他们看来,这种温情就是由上海文庙的旧书集市带来的。小小的旧书集市经历了图书出版的巅峰时期,也面临着实体书商崩溃的历史时局,事到如今,又会有怎样的命运?

曾经的“沪上淘书乐园”

文庙旧书集市在兴起之初并不频繁,一年仅举办4次(春节、元宵节、暑假、国庆节)。1993年,上海市民提议开办像法国塞纳河边十里书市一样的旧书集市。黄浦区文化馆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经过筹备,建成“上海文庙旧书集市”,定为每周日开放。自此之后,文庙旧书集市渐趋火热,被群众誉为“沪上淘书乐园”。

上海文庙牌坊 本文远景摄影均来自叶坚枫

在2001年到2002年期间,文庙的周日旧书市场的客流量可以达到8000至9000人,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当年文庙共设了250个摊位,仍然供不应求,为了抢一个摊位,摊主们甚至要连夜排队。“淘友们”为了淘到好货,常常天没亮就去到旧书市场。就这样,摊主与顾客默契地达成交易,一度形成了罕见的“鬼市”。文庙的“鬼市”现在依然存在,在上海开旧书店的老板常常去“鬼市”淘书,价钱也比白天更便宜一些。

读者在大成门外看从文庙买到的书

小戚是上海本地人,从小喜欢看书,上个世纪90年代时他还在上小学。那个时候,父母经常领他到上海文庙,买一些便宜的连环画。他告诉笔者:“上初中的时候,我还偷偷把老爸收藏的几本书拿到旧书市场来卖,也不知道什么价格,反正很快就卖掉了。要是放到现在肯定很值钱,想想怪可惜的。”如今,小戚当年买的连环画已经不知道哪去了,但是总有这样一种温情萦绕在他心头。

文庙旧书市场 

之后的几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实体书店愈显颓势,加上安全隐患问题,文庙的书刊交易市场于2013年迁移至别处。所幸每周一次的旧书集市还是保留了下来。

除了一块钱的门票没变,其他一切都变了

上周末,笔者慕名走访了旧书集市。文庙的牌坊依然挺立,但与网上流传的照片相比,游客少了很多。在这条仿清式的民巷里,首先看到的是位于文庙路273号的一家书店。这家书店名叫“龙申书店”,门口已经粘贴上了“租赁”广告,书店里面空空荡荡,地面上布满灰尘,似乎已经很久没人打理了。

龙申书店

买门票的过程很顺利,随到随买。门口的保安说,他在这里干了快一年了,每周基本都是这个情况。笔者将一元钱放进售票窗口,售票员很快将门票递出,并用手指了指入口——棂星门。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为文官之首,寓意天下文人集学于此。

顺着棂星门进去,旧书集市就设在大成殿的前方,摊主们沿着大院四周的屋檐摆设自己的书籍,屋檐摆满之后,一些摊主就是直接将书籍摆放在院子的中央。

棂星门

张大爷(化名)是旧书集市的一位摊主,经营一些文史类的书籍。每逢周末,他都会早早等候在棂星门外,时间一到便匆忙进去抢占自己的“地盘”。当被问到干这行多少年时,张大爷总会自豪的说:“旧书市场开了多少年,我就干了多少年。”

没顾客的时候,张大爷就会坐在椅子上看看书,他总是一只手揣在口袋里,另一只手拿着书,看到精妙处还会会心的点点头。如今,前来买书的人越来越少,张大爷坐着看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多,他说这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读书了。

张大爷的书摊 本文与图书相关的近景摄影均来自王海岩

张大爷坦言,现在的旧书市场除了一块钱的门票没变,剩下的都变了。他的经营状况和以前相比差的也不是一星半点,鼎盛时期的收入几乎是现在的十倍。说话之间,他随手拿起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蒋学模翻译的《基督山伯爵》,“这本书最火的时候,我卖60、70块都是抢手货,现在卖20块都没人要啊。”

书商打出“上门回收旧书”的广告

近些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些文史类的电子书越来越盛行,一来是因为方便,二来是价格低廉。张大爷认为,人们越来越喜欢通过电子产品来阅读书籍,是经营状况惨淡的重要原因。即使这样,张大爷也不会就此离开这个市场,他说:“退休了也没事干,就把这个当做是自己的爱好吧,也不图挣多少钱。”

“赚不赚钱要看你卖什么书”

孙大爷(化名)是上海人,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收集一些连环画。2005年退休后,孙大爷就正式加入了旧书市场“摊儿主”的行列。与张大爷的惨淡生意相比,孙大爷的经营状况似乎好得多。

连环画书摊

孙大爷的书摊全是一些各个时期、各个题材的连环画。当笔者询问一本包公系列《怒铡陈世美》的价格时,孙大爷看了一眼连环画的背面说:“25块。”而另一本《大禹治水》则报价20块。

连环画《怒铡陈世美》

笔者翻阅背面,看到两本书当年的定价都是一毛左右,便询问缘由,孙大爷解释说:“我卖书也不骗人的,你看看连环画的背面,都有出版年份和出版总数的。《怒铡陈世美》1984年第一版,一共印了141400册;《大禹治水》虽然出版的早一点,但是印了164000册,印的多当然便宜喽。还有的三块五块现在就能买得到。”

《怒铡陈世美》背面的出版信息

当被问到这些年来旧书市场的变化时,孙大爷说:“以前的时候真是热闹的不得了,棂星门外面都摆满了各种地摊,后来管理严格了,就都进来里面了。现在看总的顾客比最好的那时候少了大概有三分之二,肯定没以前那么热闹了。”

孙大爷觉得,虽然总的顾客少了很多,但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他经营的都是连环画,大部分顾客买连环画都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收藏。虽然电子化阅读产品越来越发达,但始终无法取代连环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所以孙大爷说:“赚不赚钱,要看你卖什么书了。”

过去的东西现在值钱,现在的东西以后值钱

午饭过后,忽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笔者再次进去旧书市场的时候,人少了很多。张大爷已经开始收摊了,旁边的摊主还想挽留他等一会儿,张大爷说:“还等什么啊,本来人就少,一下雨,等也不会来人了。”

雨中的旧书市场人少了很多

张大爷旁边的书摊和孙大爷的相仿,都是一些连环画,不一样的是,这些连环画都是崭新的,有的还没有拆开包装。笔者上前询问这些新版连环画的收藏价值,摊主说:“虽然很多人喜欢收藏旧的连环画,但是很多人都集不齐全套的,所以出版社就照以前的样子重新出版了一套,放在家里也挺好的。再说了以前的东西放到现在值钱,现在买一套收藏着,五十年后同样也会值钱。我从事旧书行业这几年,旧的连环画就涨了不少。”

全新的连环画

摊主还认真地讲起了连环画的收藏价值。他觉得收藏连环画不仅仅要看出版数,更重要的是出版年份。他指了指书摊上一套全新的连环画《红楼梦》,说道:“如果你有一套50年代的《红楼梦》,品相不错的话,价格至少在一万元以上。但是你要是有80年代的,那就不值多少钱了。”在他看来,50年代的连环画大都是手绘的良心之作,一人一物都是惟妙惟肖,80年代就出现了粗制滥造的现象。

“经营再差书市也不会消失”

下午两点钟的时候,雨还在下着,一些淘友还在大成门的屋檐下避雨。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淘友。王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淘书专家,虽然才过而立之年,却有了十几年的“淘龄”,从书市的鼎盛时期到如今的颓势,他都看在眼里。

王先生觉得,十几年来书市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人流量的减少,还有部分有收藏价值的书籍被炒的价钱很高。同时一些没有收藏价值的新版图书也混进了如今的旧书市场。他说:“之前虽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很少,现在书市里三块五块一本的廉价书有很多。”

廉价图书

小周(化名)就是王先生所说的卖廉价图书的摊主之一,他的书摊书目很杂,没有固定的分类,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来出版的新书。他告诉笔者:“我也没什么文化,分不出来什么是好书。我的书很多都是从倒闭的厂商那里批发来的。”

小周的书摊

小周卖书的生意并不好做。笔者询问:“书市既然不景气,为什么还要做这一行?”小周说:“我们这些外地人,没什么本事,来了上海也干不了什么,就跟着亲戚卖旧书了。”一阵风吹乱了小周潮湿的头发,看起来有些疲惫。

王先生认为,近些年来书市摊位费的上涨和旧书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了旧书市场的衰落。但是他觉得,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书市在不久还会再次兴盛,因为“毕竟还是有很多人爱书的”。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