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爸是全家族孩子的英语老师,尽管他本人是个外科医生 | 三明治

2022-01-26 17: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阿危 三明治 收录于话题 #每日书 220个

作者|阿危

编辑|依蔓

从小时候被父亲强迫学英语开始,到由喜欢ACG而自学(后来大学也选修)日语,到跟着黑塞的文字接触德语,再到如今在多邻国app上日复一日打卡自学法语,在世界语言的汪洋之中,我也品尝过几种不同的滋味了。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因不断变化,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窗口在我面前打开,而我也在不断成长,不断看到更多的世界样貌。

这种幸福感很难在身边人中找到共鸣。毕竟在刻板印象之中,学习语言的道路是坎坷而痛苦的,掺杂太多的寂寞耐受和刻意练习。不得不说这一刻板印象往往来自于不那么科学的学校外语教育模式,和过分追求分数结果的考试体系,使人忽略了语言学习本身旅途中变幻迷人的风景。在每日书巴别塔班,看着大家在自我介绍中表达着对语言的热爱,以及对多视角了解世界的热忱渴望,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幸运。

在这个月的每日书中,我想记录小时候学习英语的经历。

我爸是我们全家族孩子们的英语老师,尽管他本人是个外科医生,引导(有时也该说是逼迫)孩子们学英语却一直被他视为己任。当然,第一受益人自然是我,他的女儿。

我爸说我很小的时候,连中文都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喜欢翻他那些大部头的英文书。不知道是单纯咿呀学语还是我真的对不同的语言文字有自然而然的概念,抱着那些写着洋文字码的书我就喜欢“nano”,“nano”地嘟嘟囔囔。他坚持说我那是在说hello,我对此没有记忆,也就只能相信他的话。“你可能从小就对学习语言有点儿天赋,”他一直喜欢这么说我,但这不能成为小时候十年如一日与英语学习奋战的正当理由吧,我想。

我有记忆的英语学习生涯是从小学一年级组住的那套进门有段楼梯穿过厨房通往客厅的房子里开始的。点着暖烘烘煤炉的冬日夜晚,在客厅和我小小的卧室里,我爸检查我背诵新概念英语的课文。有的时候我背不过记不住,他就和我一起扮演课文里的角色,情景还原来表演。“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It'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这篇讲述戏院里窃窃私语的课文,是我记忆中我们第一次成功的演出。我爸把两个椅子一前一后地摆着,自己坐在前排,让我坐在后排,他扮演那个在戏剧表演过程中不礼貌地窃窃私语的人,而我则扮演课文的主角,需要提醒他说话声音太大了。演出NG了一次,令人意外的是说错台词的居然不是我而是我爸,这种颇为创新的英语教学手段中,他也许比我还要紧张一些。他回过头来,由于紧张脱口而出是我的台词,我们都笑了,这篇课文我也再没忘记过。对于我而言,新概念英语不是什么puma at large,而是伴随我童年时代最初的记忆。

后来我逐渐长大,英语逐渐越学越难,我爸的教育方法也日臻成熟,逐渐发展出一套自己的体系来。现在想来,在那个一小部分人刚刚用上电脑的时代,电脑还以586,奔腾来分类的时代,我爸已经买了《轻轻松松背单词》这种游戏化关卡化学习的软件给我,无疑是一种远超时代的卓见。开始的一段时间,那些拼字打砖块的游戏我很上瘾,可时间长了,小孩子总是会被学习的压力打倒,从而逐渐失去恒心,甚至开始投机取巧偷工减料。也许学习英语过程中和我爸的斗智斗勇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拉开序幕,持续了接下来的十几年。我爸生气的时候喜欢掰光盘,告诉我这下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背什么单词了。当时的我很害怕,明明是一种表面的压力释放,我却总弄不清爸爸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每次过不了几天我爸都会再买一张一模一样的光盘回来,一切又从头开始,我依旧每天背单词。说实话,我从未想过就不再学英语了这件事,打心眼儿里我并不抵触学习,只是有的时候偷懒的小恶魔诱惑了我。也许很多孩子都像我一样,只是被不停给予的负反馈错误引导着,让他们以为自己真的不喜欢学习。这一点上我爸做的还是很好的,他从没让我怀疑过我喜欢学习新知识这件事。

我想在我小时候的同龄人中,我可能不是第一批用上电脑的孩子,但我一定大约是第一批用电脑游戏学习英语的孩子。现在作为一名游戏策划,其实我很佩服我爸当年的决定。当所有家长都觉得游戏是洪水猛兽的时候,我爸觉得它们是知识的来源。尽管他在维持用户(也就是我)黏性上做的不尽如人意,出现了不少次运营失误(笑),但仍旧让我受益匪浅:从小学开始,我就从来没听过一节英语课。

小时候搬家次数很多,爸妈带我从老家到新的城市打拼,生活经历了相当艰难的一段时间。在频繁搬家的过程中,我们总带着很多书,很多很多书。我不清楚一共有多少本,只记得在我小学五年级,终于搬进第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时,60平米的大厅里满满堆着砌成一摞一摞的书,每一摞都超过我的腰那么高。家里像一座巨大的图书迷宫,而我则像迷宫中迷路的小兔子一样,兴奋又紧张。

我爸总喜欢说,书是用来读的,不是拿来装饰作摆设的。所以他不怎么买精装书(当然现在精装书过于泛滥了,几乎避之不及也只能如此),却对待每一本书都很仔细。从我刚开始学英语不久,他就四处搜罗英文读物给我增加阅读量。在那个互联网还不普及的时候,在这个不大的海滨城市,出售外文书籍的商店很少。火车站栈桥附近的外文书店成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刚好在周末,附近的栈桥广场还有英语角,可以和外国朋友们聊天,我们就经常带着油饼和鸡腿,坐很远的公交车到栈桥过周末。我其实没那么喜欢英语角,从小我就不太喜欢和陌生人攀谈,更不要说用我尚且生涩的英文。再者英语角的外国人年纪都比我大好多,聊天时总觉得自己被当作小孩子哄着(我也确实只是个小朋友),体验也不太舒服。很多次爸爸妈妈会因为我拒绝与外国朋友交流而生气,在一段时间里这种周末日常几乎成了我的心理阴影。现在回头看看反而觉得很有趣,毕竟年纪大了,也更能够站在那些外国友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一个忸怩的小朋友,磕磕绊绊地说着英文,因为紧张和家长闹脾气,又因为不甘心和自己闹脾气,想来是充满童趣的一幕。

我爸有时太喜欢给我读一些艰涩难懂的书了。那些分析和讲述西方社会科学的英文读本,我几乎都是硬着头皮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食,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不过一套“绿皮书”的出现拯救了头痛的我。那是曾经风靡一时的书虫系列,中英对照的各种世界名著,有厚有薄,都顶着漂亮的暗绿色的封面,还配有可爱的钢笔插画。爸爸喜欢让我在睡前读绿皮书,再跟他讲讲今天读了什么内容。为了防止我偷看中文,他用一张空白的病历卡挡住了译文部分,并告诉我实在看不懂的时候也不是不能查阅译文。总之,在这件事情上我爸是给了我相当充分的信任的,这让还是孩子的我心生敬意,也更加喜欢读这套书。

我最喜欢的一本叫做The Wind in the Willows。当时的翻译将题目译为“风语河岸柳”,带着清新的潮湿的树叶的味道。这个河滩小动物们的故事平静又娓娓道来,现在想来和Crawford这部英剧的气质有几分相似。这本书我读了太多次了,那些文字描述的美丽画面几乎烙印在了我的记忆中,而用平实温柔的英语讲故事也成了我英文写作的一贯风格(尽管写得不好)。前段时间我爸突然给我分享了一个淘宝链接,是The Wind in the Willows的新版本,漂亮的装帧还有水彩插图。可惜这次的中文标题叫做“柳林风声”,不管怎么品味都觉得少了那个“语”字,以单纯的“声”字作替代,就不那么温柔,反而显得多疑而凛冽起来了。

这套绿皮书后来被姑姑要走了,要给她那不成器的儿子作英语教辅。我赶在书送人之前偷偷藏起了这本《风语河岸柳》。我好怕这个温柔的故事被粗暴对待,也怕不爱语言的人讲起这美丽的语言。

原标题:《我爸是全家族孩子的英语老师,尽管他本人是个外科医生 | 三明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