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交通大整治一年道路秩序明显改观,九成受访群众满意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2017-03-23 08:0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430余万辆机动车、650余万注册机动车驾驶员、近1000万辆非机动车……全部集中在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城区。

对上海这座国际化超大型城市而言,交通问题始终是一道棘手难题。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规律,没有正确的理念、科学的谋划、精准的发力,上海交通大整治就难言成功。

2016年3月25日以来,上海公安机关在市委、市政府、公安部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决的态度、超常的措施和过硬的担当,全力推进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2017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坚持“一抓到底、久久为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锐气和韧劲,坚定不移地把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引向深入,全市道路交通突出违法行为明显减少,道路交通秩序和通行能力明显改观,市民群众的尊法守法意识明显提升。

据统计,2016年3月25日以来,上海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3.8%、14.7%、38.0%,其中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超速行驶引发的事故数分别下降65.2%、48.9%,广大干部群众真切体会到大整治带来的可喜变化,九成受访群众对大整治成效表示满意。

管理创新:转变模式打通警种界限

面对超大型城市交通整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上海公安不断通过方法创新提升整治工作效率,精准发力、以巧制胜,实现“四两拨千斤”、“1+1>2”的工作效果。

上海市民们发现,如今街面上的警力更多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交通秩序更多的由法律法规规范、靠标识标线保障,而交警们则聚焦现场执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查处整治交通违法行为上来。

强化现场执法,使得交警们在各个路口流动起来,对闯红灯、逆向行驶、变道加塞、占用公交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格的执法,反过来保障法律法规得以实施,确保标志标识发挥作用。

上海公安在资源整合、协调配合机制上也有创新之举。此次上海交通大整治并非一个警种、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在警营内部打通各警种界限、警营外部各家社会单位广泛参与的一次“共建共治”。

在公安内部,以落实执法管理责任为核心目标,深化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既充分发挥交警主力军作用,又统筹用好其他警种资源、社会资源参与配合交通执法管理。上海在市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划分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立一个交警大队,对应若干街道和派出所,全市目前共整合形成了96个责任区大队,细化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片区、每一个民警;同时,实行“队所联勤”、“队社联勤”制度,组织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参与配合交通执法管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

在公安外部,上海全市各家单位都参与了交通大整治行动,分别担负起各自的应有职责。上海公安协调市教委、卫生等部门和各区党委政府,组织300余家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开放共享内部停车资源,向社会提供停车泊位3.2万余个,因地制宜、疏堵结合,有效提升了整治效果。

以曾经的拥堵“重灾区”中山医院为例:在派出所沟通协调下,周围居民小区开放白天空闲车位,停放医院工作人员的车辆,而医院的停车位则全部提供给患者及家属,再辅以周边道路整治,如今中山医院门口的道路交通状况已得到了极大改观,市民也感受到了交通大整治释放的“以人为本”的善意。

同时,为把交警从维持秩序中解放出来,回归严格执法这一核心功能,上海已组建5300余人的交通辅警队伍,投向1100余个路口、路段,开展协助指挥交通、疏导拥堵等工作,置换出一大批警力投入路面全天候执法。

而针对原有法律规定对违法停车处罚过轻、存在漏洞的情况,上海公安综合运用法律资源,在全市239条禁止停车道路上漆划黄色禁止停车线,总长1200公里,对违法停车行为罚款200元、记3分,全市路面乱停车现象得到了显著改善,这是上海公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治理交通难题的又一个缩影。

科技创新:执法“神器”攻克技术难点

路面上,浩荡车流中一声刺耳喇叭响起,路口附近一个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出违法鸣笛车辆的牌照号码,执勤交警手机上迅速接收到四组照片:鸣笛车辆的具体位置、喇叭声源模拟图、车辆近景和车牌特写。

这样略显“科幻”的场景,其实是上海公安开发的“违法鸣号现场查处辅助系统”的实际应用,原理是利用基于军用技术中定位狙击手位置的声呐监测手段,对一定区域内机动车违法鸣号行为进行实时采集。

2016年8月下旬,上海交警总队科技部门在延安中路近华山路和局门路近徐家汇路路段,试点安装建设了“违法鸣号现场查处辅助系统”。该系统综合利用基于声呐阵列检测的声源定位、视频检测等技术,可对一定区域内机动车鸣号的违法行为进行实时采集。

为了便于现场执法,交警总队科技部门还在该路段配套安装了一块LED电子警示屏,用于实时发布违法车辆号牌。同时,为了进一步固定违法证据,民警在现场还可通过手机APP实时调阅相关违法图片。

据统计,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3月7日,该系统在此路段采集到机动车违法鸣号行为7844起,平均每天约66起。目前,该系统尚处于试运行,下一步,交警总队科技部门将继续跟踪该套设备的应用情况,在技术上不断优化完善,并视情扩大试用范围。

上海交通大整治开展以来,上海公安已建成使用8000余套“电子警察”设备,预计2017年将进一步新增,并扩展已有的“电子警察”功能,实现一机多能,功能从单一向复合转变。上海公安还改造复用了362个地区派出所的高清探头用于交通执法,并在警车和警用摩托车上加装行车记录仪。

像这样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执法成效的实例还有很多。2016年5月4日,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自6月23日起,平台又实现了通过短信形式及时告知举报人案件的受理情况。

截至2017年2月底,该平台共接受到市民举报视频5万余起,采纳案件9千余起,短信发送17.5万条。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自上线以来,得到群众积极响应,平台网页访问量累计达23余万次。作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的有效补充,在一线民警执勤执法及电警设备监控以外区域,有效遏制了各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除此之外,驾驶员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等驾车行为分析系统、电子警察违法抓拍即时告知系统……上海公安机关通过完善交通执法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应用大数据加强道路交通大数据分析,主动排查推送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路口、时段、区域,引导街面执法警力动态精准投放。

面对超大型城市交通治理难题,传统的“人海战术”显得捉襟见肘;正是这些前沿科技手段的精准运用,解决了有限警力的瓶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点,确保了此次上海交通大整治能够全天候、全覆盖、严在日常、严得长久。

法治创新:“史上最严”交规即将施行

交通大整治出成效,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引领。

2016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固化了交通大整治取得的经验成果,新增“开车不得浏览电子设备”、“公交优先,专用道其他车辆禁入”等规定,为推动交通大整治持续深入、常态长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执法保障。该《条例》将于2017年3月25日起施行。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总队长邢培毅介绍,结合上海交通大整治的执法实践、梳理法制保障需求,上海市公安局为市人大修订《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丰富立法内容。

据他透露,《条例》的修订内容超过八成,其中,创设性推出了“黄实线”违停查处、多起违法未处理采取先予扣留措施、逾期未处理违法直接做出处罚决定、逾期未缴纳罚款加处罚款等措施,被誉为“史上最严”。

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办公室主任范宏飞透露,新修订的《条例》总则部分中,明确了本市道路交通管理应当坚持适应超大城市特点,坚持绿色交通、坚持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协调发展、坚持依法严管等理念和原则。同时,《条例》后续章节也贯穿了上述理念和原则。

他说,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人多、车多、道路资源有限,市民们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心程度也越来越高。为此,在《条例》修订中,贯穿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慢行交通”“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协调发展”“限制机动车拥有和使用”等“绿色出行”理念,在具体措施上体现为“有堵有疏、疏堵结合”。

在“堵”的方面,表现为对机动车的限制,比如:在道路停车位划设上,明确上海中心城区不再新增并逐步减少全天性道路停车位,适当提高机动车出行的成本。再如:在车牌的申领上,继续坚持了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限制了临牌核发次数,倡导群众先拍牌后买车。在“疏”的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公交优先”“鼓励慢行交通”的措施,还明确载客人数在20人以上的汽车可以借用公交专用道,引导大家集约化出行。

上海市公安局表示,将在巩固交通大整治成效的基础上,以新《条例》实施为契机,继续坚持“依法严管”原则,对查证属实的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严格处理,确保新《条例》落地见效。也欢迎市民朋友通过“视频举报”“参与交通志愿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方式,直接参与到上海的交通管理工作中来,共同创造干净、有序、安全的道路交通环境,共同推动上海的道路交通文明建设。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