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货殖列传|李仙德鸣锣科创板:晶科速度背后的战略耐心

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
2022-01-26 18:41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编者按】

《史记·货殖列传》是最早专门记叙从事“货殖”(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史书著作,司马迁阐释的经世济民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智慧,被誉为“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盖为创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在这场大变局中,所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企业家、创业者、打工人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我们推出《澎湃财经人物周刊·货殖列传》,讲述全球化时代大潮中的商界人物故事。

他们为时代立传,我们为他们立传。

经营着中国头部光伏公司的大佬群体中,晶科能源的创始人李仙德向来与众不同。投身光伏行业十余年,他鲜少公开露面,当光伏大佬们齐聚行业论坛会议情绪激昂地推介产品、展望市场前景时,几乎见不到李仙德的身影。即便是偶尔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也是一如既往地安静和低调,说话风格慢条斯理。

这并非晶科的底色,由其掌舵的晶科能源是最为彪悍、进击节奏和执行力最迅猛的光伏企业之一。

十一年前,年仅35岁的李仙德带领晶科能源控股(NYSE:JKS)登陆纽交所。2020年5月,由美股晶科能源分拆的子公司晶科科技(601778.SH)在上交所主板上市。2022年1月26日,李仙德再次敲响上市鸣锣,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晶科能源”,688223.SH)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晶科能源“登科”,A股光伏千亿俱乐部再添一员

晶科能源拥有从拉棒/铸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到光伏组件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产能。组件龙头“王者归来”,最终募集资金达100亿,创下科创板开板以来第四大IPO、2021年初以来A股第五大IPO和迄今为止A股新能源行业最大的科创板IPO。截至上市首日收盘,晶科能源(688223.SH)市值达1055亿元。

上市前夕,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上海晶科中心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谈及在科创板上市,他表示,“光伏是一个以技术推动的行业,晶科的研发人员拥有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引领行业发展。光伏也是需要全球化能力的行业,晶科的产品出口160多个国家,在同类公司中全球化布局做得非常优秀。但光伏更是一个需要资本去推动的行业,我们希望补好这一课,在这个市场上做更充分的竞争。”

这番话其实表述得既真实又婉转。由于美股光伏行业整体估值偏低,光伏中概股的融资功能受到抑制,近年来纷纷回归。反观在A股上市的龙头企业,借助估值和融资优势得以快速扩充产能。

李仙德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晶科能源已经具备业内领先的技术能力和全球化渠道,现在,最后一块资本市场的融资短板也已补上,这是在残酷激烈的光伏行业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晶科将在更大范围内拓张版图、施展拳脚。

“很多人都说晶科的战略做得很好,其实不全面,我们是执行力很强,并且做得非常快。”他对澎湃新闻坦言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是光伏江湖的生存法则,也是晶科的“杀手锏”。晶科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在业内广为人知。比如,在下决心从多晶向单晶转型后,晶科能源乐山单晶拉棒、切方项目,其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便实现一期点火生产,二期签约。

光伏领域的技术更迭异常快速,每一轮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行业洗牌。在2016年的单多晶技术路线之争中,作为多晶厂商的晶科比持观望态度的同行们更早、更果决地向单晶切换,以此占据了主动权,拿下全球组件出货量四连冠。在新一代电池技术的选择上,不少头部企业态度尚不明朗或做着两手准备之际,晶科成为N型TOPCon技术最坚定的拥趸,1月初,其8GW产能规模的N型电池工厂已在合肥投产。2022年全年,晶科能源N型组件的出货量有望达到10GW。

“既要有前瞻性,同时要保持战略耐心。”李仙德认为,在光伏行业,一味做个追随者会导致险象环生,这场长线竞技考验的是前瞻眼光和战略耐心。他和技术团队为N型TOPCon设定了持续的升级目标,“我们认为,两年以内我们还有技术储备能将转换效率继续提高,从现在量产效率的24.5%再进一步。在电池领域,N型TOPCon在未来两三年内一定会成为主流。”

李仙德认为,光伏业内一直在讨论过剩,其实高效率产品会一直被追捧。  澎湃新闻编辑 秦盛(01:57)
全球化攻略

每到岁末或行业出现重大变化时,李仙德习惯于通过文字向员工和外界分享洞察及感悟。他在某一年的新年寄语中写道,“我就是个出生在浙东渔村的普通人,渔民孩子有着天生的危机感,所以它让我在日后,尤其是进入光伏这个行业后总比别人更多一些居安思危的警醒。”

中国光伏领域表面上看曾屡屡上演堪比互联网的超级造富神话,实际上,要穿越欧美双反、201关税、“531”等大小周期活下来属于高难度闯关。

2006年晶科能源成立时,与无锡尚德、保定英利、江西赛维等巨头相比并不起眼。行业大起大落间,当时的巨擘们或陨落或式微,晶科能源在“少帅”李仙德带领下,从2007年最初的几十兆瓦、收入不到10亿元,到全球最大组件制造商,只用了十年。根据全球数据分析公司GlobalData数据,晶科的光伏组件出货量自2016-2019年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一,这也是过去十年里唯一一家达成四连冠的企业。

“现在看来,应该说晶科还是比较幸运的。光伏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但晶科在过去做对了大部分的事情。当然,未来行业在市场和技术变化上还存在不确定性,挑战与机遇并存。”李仙德对澎湃新闻表示,在技术上,晶科能源制定了以技术持续创新来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商业模式上,关注光伏延伸出来的新生态链,正加速布局光伏加储能的整体解决方案、光伏制氢,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等应用场景。

一众光伏龙头企业中,晶科的全球化布局起身最早、布局更深更广。在全球建立据点,快速扩大市场占有规模,换回的是渠道优势和熨平贸易风险的能力储备。

中国光伏产业曾“市场在外、核心技术在外、原料在外”,“双反”就像悬在中国光伏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2012年的欧美双反给晶科留下的启示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过度依赖一个市场是危险的,只有开拓新兴市场才能走出被动局面。事实证明,新兴市场的开辟,令晶科得以在2017年美国“201”调查和2018年中国史上最严“531”新政后的行业寒冬中得到比同行更大的缓冲空间。

晶科能源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其境外业务集中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产品累计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境外地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6月,境外收入占比分别为76.50%、83.50%、82.51%和85.92%。

李仙德在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上曾对晶科能源全球化布局背后的考量作出解释:光伏行业是现阶段我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国内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向海外扩张发展是经营的必然趋势。全球化经营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抵御不同区域需求波动风险,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这也是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的主动选择,且更贴近境外市场需求。他介绍称,近年来,美国“双反”调查等频繁出现的贸易保护措施给公司直接出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晶科能源在东南亚地区、美国布局生产基地,通过该等生产基地供应海外市场,保证对上述市场的持续销售。

2014年12月,晶科的管理团队前往马来西亚槟城考察,并于次年5月迅速完成建厂并开始投产,是较早在马来西亚完成生产布局的中国光伏企业,该项目也是当时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最大的制造投资项目。李仙德对澎湃新闻回顾称,当时很多企业都在讨论去国外设厂,“晶科不是第一个想到去马来西亚投资的,但我们是第一个在马来西亚建成工厂的,规避了欧美双反问题。”

相较于传统双反,当前中国光伏行业面临的贸易形势愈加复杂且形式趋于多样化。面对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晶科于去年决定斥资在越南建立单晶硅锭和硅片制造工厂,为其在美国和马来西亚的电池和组件工厂供货。该工厂的年产能为7GW,预计将于今年第一季度投入运营。

李仙德认为,光伏行业经历过很多贸易纠纷,比如2012年的欧美双反、美国的201调查/301制裁,也与韩华打过337专利诉讼案,无论是行业还是晶科的全球化能力团队都已经足够成熟,“我们有能力面对市场的变化。”

TOPCon拥趸,底气何来?

整个2021年,光伏业内围绕TOPCon与异质结(HJT)的争论不断升温。随着目前主流的PERC电池技术不断逼近效率转换的“天花板”,N型TOPCon和异质结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接替PERC的下一代电池技术。

从理论效率来看,两者大致相当,但在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待遇却十分悬殊,异质结在资本市场的高调和受热捧程度,要远超过产业界。

多位资深业内人士曾对澎湃新闻分析称,路线之争不是纯粹的技术之争,对于新入局者而言,押注异质结,意味着有望在又一轮光伏技术迭代中占据领先身位。对于资本来说,可从PERC升级改造而来的TOPCon不足以撼动当前的产业格局,更加颠覆性的异质结技术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和资本增值空间。

面对愈演愈烈的电池路线之争,晶科比其他头部企业表现得坚决,毅然决然地全面扑向了TOPCon:在一年内四次刷新N型TOPCon电池转化效率世界纪录之余,迅速展开产业布局。去年11月,晶科能源发布N型TOPCon组件Tiger Neo,这是首家宣布10GW级别商业化量产N型组件的主流光伏厂商, TOPCon产能位居行业之首。

“N型技术中无论是TOPCon、异质结还是IBC,我们在做过大量比较之后认为,N型TOPCon相对在投资成本、生产效率、良品率方面更有优势。在PERC技术面临成本瓶颈、转化效率瓶颈时,未来两三年时间里,N型TOPCon将成为主流。”李仙德在向澎湃新闻解释上述“坚决”的原因时说,光伏产品的本质是一种投资产品,产品对客户而言的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标准。

他透露称,目前晶科N型TOPCon的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4.5%,相比于PERC的23.5%有了显著提升,“24.5%不是终点,晶科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在同样的成本投入情况下,相较于单晶PERC,TOPCon产品能产生约3%的发电量增量。在晶科一体化模式下,TOPCon电池的成本已经能够与PERC持平。

据澎湃新闻观察,晶科选择TOPCon,是基于自身技术研发积淀、量产成本、技术可及性等多方面通盘考量的结果,快速导入规模化量产后可以形成相较于其他N型技术以及TOPCon阵营内部的先发优势:更早积累电站数据、更易获得融资,进而形成铺开的加速度。

李仙德认为,异质结在生态链建设和投资成本上,与TOPCon仍然存在差距,前者还需要在技术上、工艺上实现更多突破。

截至2021年底,晶科能源的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到32.5GW、24GW、45GW,相比之下电池产能存在明显缺口,拖累了一体化成本优势。李仙德对澎湃新闻坦言,为了N型TOPCon,晶科放缓了电池线投资,“对新技术保持了足够多的战略耐心,所以才会有今天这么大规模的量产计划。”

在李仙德看来,光伏行业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化,未来竞争激烈。           澎湃新闻编辑 秦盛(01:32)
光伏行业的未来是垂直一体化的竞争

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持续提升,光伏行业的决战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企业的竞争。

国金电新研报分析称,单一组件环节长期处于低利润率水平。在光伏主产业链中,单一组件环节由于格局相对分散、技术壁垒不高,在面对上下游时均缺乏议价能力,长期以来处于较低的利润率水平,尤其在近两年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单一组件环节无论在保障采购、传导成本压力方面均处于劣势,利润率更是被压缩到几乎为负的水平。

相比之下,一体化组件企业通过自供硅片、电池片可节省生产成本,平滑产业链利润波动带来的盈利风险,提高组件成本的可控性,并在原材料短缺时享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因此在市场上头部组件供应商均为一体化企业。

2021年产业链各环节的业绩表现也佐证了这一点: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尚有一定腾挪空间,单一组件厂商则受伤最深。

“如果现在还要单一去做硅片、做电池,以后不会有竞争力。“李仙德认为,光伏企业的一体化程度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尤其在头部企业的竞争中,“大家的战略方向是一致的,在光伏行业,从硅片、电池到组件,你必须在各个环节具备一定的能力。”

一体化也被晶科视为自身TOPCon优势的放大器,“N型TOPCon产品的垂直一体化能带来技术迭代、质量保证和成本控制。单从生产N型TOPCon电池来说,成本要比PERC高出15%-20%。但在一体化下,两者成本能够持平。”

在经历了2020年下半年的玻璃紧缺和涨价,贯穿整个2021年的硅料价格暴涨之后,对供应链的把控和完善,成为龙头企业的共同课题。

李仙德表示,涨价潮带来的反思是,晶科未来会更注重供应链体系管理,“不仅仅从供应角度,更多从战略角度合作,我们会与设备厂商开展技术研发的合作,与供应商进行股权跟资本的合作,也会与地方政府进行产业园合作,来降低运输成本和库存,以生态链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在巨头们加速构建一体化的同时,光伏行业的“新竞合时代”,已经到来。典型案例是,为确保多晶硅产品供应,去年年中,新特能源、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共向内蒙古10万吨多晶硅项目增资34.4亿元。类似的还有通威股份、晶科能源、京运通之间的联手。

“光伏已经从一个周期性行业,变成一个市场化的行业。”李仙德强调说,全球碳中和共识下,从新增装机规模上看,光伏已经在全球占据半壁江山。从竞争格局上看,光伏将成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同时具备技术领先、品牌渠道优势和规模化体系化建设的企业才能胜出。

以下为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与澎湃新闻的对话实录,澎湃新闻对其中的精华内容进行梳理(原文较长,略有精简):

澎湃新闻:2020年你曾说,晶科已经过了绝处逢生期,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平庸期,接下来就是再爆发出不可收拾的发展能量。晶科已经成立超过15年,其间中国光伏产业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壮大,光伏企业也经历过几轮洗牌。如何回顾晶科的过去,未来有哪些打算?

李仙德:从现在看,应该说晶科还是比较幸运的。这个行业经历了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我认为晶科在过去做对了大部分的事情。当然,未来行业在市场包括技术变化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光伏行业还是机会和挑战并存的一个行业。从未来看,晶科确定了以技术持续创新来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来推动行业的需求,或者说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个是在技术层面的。商业模式层面,我们肯定会关注光伏延伸出来新的一些商业模式,比如说光伏加储能的整体解决方案,或者说光伏制氢,包括BIPV这些应用场景,会带来更多新的光伏生态链。

澎湃新闻:在晶科整个发展过程中,你怎么看这次IPO的意义?

李仙德:光伏行业是一个技术推动的行业,晶科的研发人员有一个一个的世界记录,引领行业的发展。光伏行业也是一个需要全球化能力的行业,晶科(的产品)出口160多个国家,在同比公司还是做得非常优秀的,但是光伏更是一个需要资本去推动的行业。我曾经也写过这样的文章,我们希望能够很好地补好这一课,在这个市场上能够做更充分的竞争。

澎湃新闻:美股那边接下来是不是有退市的打算?

李仙德:现在还没有那么远的计划,我觉得肯定是先做好我们在A股的一些工作。美股给A股这边,尤其是对公司经营还是会带来一些正面的东西,特别是全球化的布局、能更好吸引全球人才,也有一些融资的渠道,并且能给我们在全球的品牌建立更好的形象。

澎湃新闻:与同行相比,晶科是全球化布局最早最快的企业之一。海外生产基地的布局选择遵循哪些标准?

李仙德:首先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因为光伏从制造业角度来说,还是有很多硬件设施。我们也希望当地有比较好的产业链,对我们来说会更有竞争力,当然更希望当地有很好的市场需求,这三方面是比较关注的。

当时面临欧美双反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去马来西亚投资,因为马来西亚本身有MMC(注:马来西亚矿业公司)在那边的光伏产业链投资,应该说整个工业的基础还是非常不错的,也有不少华人在马来西亚。晶科有强大的执行力,我们并不是第一个想到去马来西亚做投资的,但我们是第一个在马来西亚投成的,应该说也很好地规避了欧美双反的过程。

这次面临美国的一些贸易摩擦的问题,我们考虑去越南,越南的整个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当地市场也有一些需求。今年1月份已经完成了在越南的硅片投资。

澎湃新闻: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贸易形势严峻复杂,形式上也较传统双反更趋多样化,晶科如何发挥自身的全球供应链优势?下一阶段的海外布局有哪些重点?

李仙德:光伏行业经历过很多贸易纠纷,比如说2012年欧美双反,后来也经历了美国的201、301,跟韩华打过337的专利诉讼案。应该说这个行业、我们的全球化能力团队也非常成熟了,我认为我们有能力去面对市场的变化,主要是来自于我们产品在全球的领先优势。我们也会尊重当地的法律,捍卫中国制造的优势。

我们会形成海外一体化产能。我们本身与Hemlock、瓦克等硅料很好的合作基础,然后通过在越南做硅棒、硅片,到马来西亚做电池、组件,再进入美国市场。

澎湃新闻:在单多晶之争时代,晶科相较于其他组件同行采取了更迅速果决的切换。这轮电池路线选择上也是一样,晶科是业内对N型TOPCon电池最坚决的力推者,今年出货将达到10GW。这种切换节奏背后有哪些考量?

李仙德:光伏产品是一个投资产品,所以说还是要以客户的收益率为基础,从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产品来提高收益率角度去考虑,而不是说做一些没有经济效益的、很虚的产品。晶科是一家非常务实的公司,作为头部企业,对未来主流的电池研发,我们都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N型技术中无论是TOPCon、异质结还是IBC,我们在做过大量比较之后认为,N型TOPCon相对在投资成本、生产效率、良品率方面更有优势。在PERC技术面临成本瓶颈、转化效率瓶颈时,未来两三年时间里,N型TOPCon将成为电池技术的主流。它的量产效率现在已经达到24.5%,相比于PERC只有23.5%,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同样的成本投入情况下,它会给客户带来将近3%发电量提升。

澎湃新闻:怎么看其他N型技术的发展走向?

李仙德:TOPCon的直接对比对象是HJT(异质结)。但我认为HJT的整个生态链建设,包括它的投资成本,现在和N型TOPCon相比还是有差距的,HJT还是要在一些技术工艺上实现突破。晶科投资N型TOPCon从2019年就开始投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技术上、工艺上的突破,所以才会有去年那么大规模的投入,我相信我们的投入肯定会达到很好的预期。两年以内,我们还有技术储备,能把N型TOPCon的效率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澎湃新闻:两三年之后什么技术能接续TOPCon?

李仙德:行业里大家最关心的是钙钛矿。钙钛矿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它的生态链、技术还需要时间沉淀和突破。不光光是电池制造的事,还包括设备厂家、材料等方面,都需要加大研发去突破。钙钛矿出来会影响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它的实验室效率能达到30%以上,未来在移动电源上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澎湃新闻:2019年开始投资TOPCon时,对大规模商业化量产的时间有哪些预期?

李仙德:当时我们认为,N型TOPCon在生态链建设上会更领先于HJT,所以尝试性地做了生产线的投入。我们的研发团队在两年时间里克服了很多的技术难点,才会有今天的成果。为了N型TOPCon,我们也放缓了电池线的投资。对于一个新的技术到来,我们还是保持了足够多的耐心,我们叫战略耐心,所以才会有今天这么大规模的N型TOPCon的推出。

澎湃新闻:1月份以来整个产业链价格又回升了,这是不是一个短暂的上升?

李仙德:这是供应的关系,我认为硅料在一段时间的下跌后有一些回调,这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毕竟国外的市场需求已经上去了,其实这个行业现在中国的终端需求不是很旺盛,但是国外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因为国外经历了2021年的全球能源危机之后,大家对光伏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会认为光伏装在屋顶上才是最稳定的能源。因为俄罗斯跟欧洲的关系,现在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由于光伏组件价格的上涨,很多国家调整了PPA(购电协议)的价格。现在看到国外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因为需求旺盛,多晶硅料的供应不足,那就会带来硅料的阶段性反弹,这是市场比较正常的一个方向。

澎湃新闻:2020年的玻璃、2021年的硅料,产业链的不均衡导致了超出行业预期的涨价。涨价潮带来哪些思考?如何提高抵御这种波动风险的能力?

李仙德: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供不应求的供应链的问题。确实2020年跟2021年,特别像我们这些以技术与市场为主的(企业),涨价对经营带来了一些压力。晶科未来会更注重供应链体系的管理,不仅仅只是从供应的角度,更多会从战略的角度去合作,我们会和设备厂商进行技术研发的合作,和供应商做股权及资本的合作,和当地政府做产业园的合作,来降低运输成本跟库存,我们会打造这样的一个生态链,来提高供应链的能力。

澎湃新闻:垂直一体化有哪些利弊?

李仙德:光伏行业的生产工艺,一体化周期比较短。N型TOPCon出来之后,垂直一体化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产品垂直一体化会带来技术上的迭代,质量上的保证,成本的控制。

如果说单从生产N型TOPCon的电池来说,它的成本相比PERC是高的。但如果是一体化来算,N型硅片可以做得更薄一点,做组件的时候效率高了,组件成本能有些下降。从一体化来说,它与PERC能够持平,以后肯定还会有优势。

如果现在大家还觉得要单一去做硅片做电池,我认为以后不会有竞争力。未来头部企业的竞争,首先要具备垂直一体化的能力,产品领先,技术领先,具备市场渠道跟品牌优势,有体系化对管理成本进行控制的企业,才会有优势。

澎湃新闻:在光伏制造端,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大规模扩产,加上不断涌入的跨界企业,以及央企也在进入制造端,未来将演变出怎样的竞争格局?各环节产能全面过剩时代即将到来,晶科有哪些应对策略?

李仙德:头部企业会越做越大,因为这是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头部企业经历过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跌宕起伏,我认为都具备了抗风险的能力。可能还会有一部分的市场份额,留给(其他)一些做得不错的企业。

头部企业都在做大组件规模,因为组件是直接连接客户的。未来前三大或前四大供应商会占到60%或70%的市场份额。

我觉得行业一直讲过剩,但领先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的。这个行业最难的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技术的变化很多,所以你看到光伏的产品从以前的多晶到单晶,(硅片尺寸)从158.75mm到现在的182mm,(电池技术)从原来的PERC到现在的N型TOPCon。领先的产品、高效率的产品一直会被市场追捧,并且都会是供不应求的。如果说是旧的原来的这种,肯定会是供大于求,逐渐会被市场淘汰掉。如果说要做到在这个行业领先,要做到三点:

第一点技术要持续领先,就像我们投N型TOPCon,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24.5%(转换效率),我在未来两年时间会做到更高水平,持续创新领先,这是光伏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第二个肯定是全球化的布局,不能集中于单一市场,会带来风险,你看到可能2021年很多企业因为国内市场需求下降,对它的业绩影响比较大。这个行业会有一些政策性的变化,全球化布局能做好细分市场,避免单一市场带来的影响。但是全球的布局推广还是比较难做的,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第三点,公司到一定规模化了,肯定是要有体系化的建设,你像现在晶科、包括其他大的企业都是超过3万甚至更多的人了,精细化管理对我们制造业肯定也是重中之重。规模化会带来效率,但能不能把它管好,就是另外一个话题。

澎湃新闻:光伏一直以来它都是个周期性行业,周期性特征很明显,未来它怎么样能变成一个成长性的行业,核心价值是什么?

李仙德:应该说光伏已经从一个周期性行业变成一个市场化行业。因为光伏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前更多是以政策去推动的,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都是如此),中国还出现过531政策。现在光伏出现了一些市场的变化,当(产业链)供不应求的时候,市场的需求反而降低了,这是因为组件价格上涨,导致投资收益没有达到预期。组件价格下降了,会带来需求快速的提升,因为它的收益率已经达到要求。最重要的是光伏随着技术提升、成本下降,已经进入了平价上网时代,它在能源行业的竞争力已经非常凸显。

以前看到2011年有个数据,全球电力(新增)装机规模,光伏只占到11%,到2021年,光伏在整个(新增)装机规模中已经占到46%,从装机规模来看已经成为了一个主流的能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PK掉其他一些能源的增长,包括会有一些淘汰和减法的趋势。所以说我不认为它未来会是一个周期性的,更多会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

澎湃新闻:晶科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立足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光伏行业,晶科本身有哪些特点?

李仙德:我觉得第一个晶科是非常职业化的公司,晶科的文化是公平,在这里没有裙带关系,以结果为导向。

第二个,晶科是执行力非常强的公司,可以给你分享几个案例。当时我们不是第一个说要去马来西亚投资建厂的,但晶科是第一个投成的,那么大的工厂,我们在海外这么大的投资,只花了8个月的时间;2016年从多晶向单晶的转型战略确定后,我们花100天就在四川建成了单晶硅棒厂;合肥的N型TOPCon电池项目去年9月8日开工,今年1月4日实现全线贯通及电池下线。

很多人都会认为说晶科战略做得很好,其实不全面,我们是执行力做得很强,并且我们会做得非常快。

第三个我认为是信任。晶科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愿景就叫改变能源结构,到现在为止,我们所有的团队都相信这个行业,相信光伏一定会改变未来的能源结构。其次我们的团队都非常信任公司,相信公司能在行业竞争中抓住机会,形成头部效应。我们的团队在公司工作多年,彼此之间很信任。比如说晶科能源今天说今年我们要出货40个GW的销售,没有人会觉得CMO做不到。我们做N型TOPCon,所有人都相信CTO一定会达到我们的预期。这种信任是晶科的文化。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