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后作家往事:在微博走红的日子

2022-01-30 12: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编辑部 往事叉烧

作家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他们的笔写下这世间的悲喜交欢,他们的读者从文字感受到背后的生命跳跃。时隔千年,仍能品味《全唐诗》的华丽,远隔万里,亦能读懂《百年孤独》的寂寥。

当人们的阅读媒介从纸张演进到电子屏,飞速发展的网络瞬间缩短了这种时空的隔阂。社交网络的出现,更让作者和他的读者有了更近的接触。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一种新的文学诞生,而随着90后登上舞台,碎片化、及时性的沟通渠道被建立,他们和读者的关系有了一层新的跃迁。这样的故事正发生在“一个大眼睛”的App中。

90年出生的成都男孩张皓宸,在他人生第二个十年的时候,撰写了第一部小说。为了出版,他开始了北漂。这部小说并没有掀起浪花,稿费无法支持他的生活。

另一个比张皓宸小一岁的男孩名叫卢思浩,也在陷入困顿,徘徊在上海人民广场,在公园长椅上住了一个星期。从国外读书回国后,耗尽积蓄,他想要出版自己第一本书。然而,兜兜转转,第一本书的出版并不顺利。

这一年,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变革,电商起飞、“千团大战”、端游吸金、视频卡位。然而,一些互联网史研究者却坚定认为,这一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开局之年。一年前,微博横空出世,在第二年迅速爆红,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世代第一款“国民产品”。140字满足了新新人类快速与文字亲密接触的需求。

“爱情没有过错,只有错过。”简短的10个字,2013年10月19日,张皓宸现在微博上最早的痕迹,如今成为他的粉丝打卡的地点。与他同为90后的读者在这里直白地表达着自己感触——“没有错过”。

这时的张皓宸,新作《每次告别都有一颗星熄灭》已在全国上市,他有一群作家朋友,还上了电视《一站到底》,但还没有迎来他的高光时刻。他在微博感叹,“我想,一定有那么一天,你能感受到从醒来睡眼惺忪的不情愿到晚上睡不着来来回回刷微博的日子,都是快乐的。”

这一年,他开始在微博上发布随手画的简笔小人,配上一些文字,用这样的方式发泄生活的苦闷。这样简单的举动,让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更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也收获了一批“粉丝”。

社交平台的粘性让普通的读者有机会成为“粉丝”。他们频繁地和他互动,这也激励了他的创作。那段时间,张皓宸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似乎都能找到灵感。有一次,他盯着厕所里卷纸漏出来的一截,手开始痒痒,于是就在上面开始画画,还配上了一些正能量的文字。他拍照将其发到微博,并配上一个很诗意的名字:那些很冒险的梦。

谁知道,第二天醒来,他的“卫生纸漫画”大受欢迎,被粉丝争相转发。2013年的年底的一天,人民日报的微博发布了9张创意插画照片。在这条微博的末尾,出现了张皓宸的名字。那一天,他的微博转发量从几十个变成了几万。

他意识到:自己火了。

于是,他想着干脆专心发展一下,就把这些插画和实物集合,推出了一系列趣味插画、小故事、手写字等等。

紧接着,他的短篇小说集《你是最好的自己》出版。这一次故事发生了变化,在微博的扩散下,一举成为畅销书。

另一个他。卢思浩也在这一年有了新的方向。

3月,卢思浩在他的微博上发了一条“长文”,是以图片的方式发布的。在这篇名为《大概这就是我吧》的文章里,他讲述了自己和文字的缘分,他提到“想要把遇到的人见过的事都记下来”。

在这之后,他开始频繁地使用微博,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比起那些深度的交流,他更想在微博上面抒发一些自然的情感,不带有任何动机,而这样的初衷,也让他从中感受到了许多温暖。

每当他在微博上的发文被回复时,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孤独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尤其是看到熟悉的ID时,就有种老朋友见面的感觉。

“虽然世界充满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

这对如今书评圈颇为有名的90后魏小河来说,深有感触。与直抒情感不同,他更沉浸于思考。

他从小跟外婆在乡下长大,初中时,爸妈外出打工,他只好寄宿镇上的叔叔家。童年的魏小河很孤单,他时常想找人倾诉,但又不知该找谁。虽然不爱读书,但书仍成为了他的朋友。

当微博出现时,他发现,终于有了说话、聊天不会被打扰的世界。刚开始,他只是推荐图书,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去评论。他就这样自言自语,表达着自我。

“天空灰蓝色。白云苍白色。”慢慢地,他开始在微博分享生活,再后来找到知己。屏幕另一端的“Ta”开始留言互动,他们开始就一本书来讨论,就生活的点滴而分享。虽然这时候他仍然感叹“孤独的人总是相同的”,但最终他发现,那些亲切的交流和热情的留言,让他有了更大的勇气和肩上的责任。

他发现,微博不仅仅是一个文字平台,还是一个情感交流聚集地。

当年鲁迅先生写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时可能并不会知道,数十年后这句话成为中文网络中的热梗,却让这群年龄相近的人产生了交流。让文字的创作者和文字的阅读者有了实时连结的可能,进而能够扩大这种情感共鸣。

让难过的人抱团取暖,开心的人分享愉悦。微博平台承载了这种需求——记录成长的社交网络。

八年过去,张皓宸已经出版了7本书。

12月,延续了多年习惯的九宫格微博中,张皓宸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需要一个拥抱,就不要在意向对方走了多久。我们总会忘记为什么出发”。

这样的习惯,他已经延续几十个月。他曾讲,这是他自己的仪式感,也是与粉丝之间的约定。他微博平台的粉丝已超过750万。如今,每次张皓宸出新书,他的“粉丝们”就会自发地给书拍照,晒到微博的超话里。社区,让读者有机会聚集起来,共同为他打气加油。

在这里,张皓宸也打开自己,除了文字,他也开始晒出生活照,和读者有了更进一层的交流。他说,相比一个刻板的“作家”形象,作为一个90后的男生,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会有自己的爱好,会吃吃喝喝,会偶尔懒散。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喜欢,也希望自己作为一个“人”,也能被人看见。

微博,让他成为了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有名气的作家。

卢思浩也一样。从2013年开始,卢思浩基本每天都会发一条微博,包括睡前语录、好的金句等等,就像打卡一样。

偶尔有一天没有发,就会有很多读者问他:是不是状态不好,或者是不是生病了。这让卢思浩感到惊讶,原来可以和读者这样“近”。

这些读者并没有因为一部作品而来,又因另一部作品而去。卢思浩至今仍记着,他有位读者层在考研期间给他写私信诉说,两年后考研上岸后的又来和他分享喜悦。这样的读者在微博平台上很多,有的人已结束漂泊结婚生子,也有的人从一段感情中走出开始新的生活。不变的是当初的那些ID。

卢思浩曾对人说,他会为有人跟他真诚分享自己的内心而感动,也为他可以见证别人的成长而欣慰。

在微博的互相成长,这成为90后作家和他的读者们的日常。

如今的魏小河依然是那个会分享图书的书评人,但他在微博上更加恣意,随手敲上几个字,分享当下的心情,是更常见的内容。

这距离他们各自人生最困难的时期,不过才短短几年时间。

回想当初,如果没有下班之后在微博上刷段子的那些日子,现在的张皓宸和卢思浩,很可能依然在某个人才济济的企业里,干着让自己都疑惑的工作。每天挤着地铁,奔走在清晨的早高峰上。

纵然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难过去,但他们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取得成功,更离不开这个“个人崛起”的时代,让他们的文字甚至是人生,变得通畅起来。

2009年,微博刚刚诞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的,是大批量名人被招揽,是大批的人气在互联网上聚集。

但不容易看到的,是微博即将作为一种新的平台,让无数的平民、草根,无数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这样的事情,此时此刻,依然在微博上不断发生,而且,就在你的身边。

原标题:《90后作家往事:在微博走红的日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