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各界南京凭吊抗日战场中的空中英魂:20余岁激情“陨落”
陵园中苍松翠柏,几十座纪念碑依次林立。生卒日、籍贯、职务、姓名,一辈子就蕴含在碑上的这几处文字里。
持一枝鲜花,来回查寻,年近古稀的、正当盛年的,都在碑上找逝去先辈的名字。快到清明,他们望着纪念碑,又想起过往,光荣而哀伤。
位于南京紫金山北麓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篆刻着几千个在抗日战争空战中牺牲的中外航空英烈的名字。今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4月1日,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约400余人在纪念碑前举行凭吊,沉痛悼念80年前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南昌保卫战等空战中牺牲的将士。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向多名烈士后代探访其先辈的故事,由此可窥见当时那一段惨烈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能锯,还要飞”
“哥哥,来看你了。”邢先生放下手中的花,对着墓碑说了两句。
他快80岁了,每隔几个月,他都要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广场看一看去世的大哥哥。墓碑上,大哥哥邢肇熙的职务是少尉飞行员。
1940年11月25日,时年24岁的邢肇熙在保卫成都空战中牺牲,邢家八个孩子中从此没了老大。
邢先生是最小的一个,他出生后两年大哥哥去世,他对邢肇熙的印象,是从照片和家人的叙述中得来。
他知道哥哥念书时成绩很好,爱游泳,会打球,“长得帅”。高中毕业,邢肇熙选择去投国民党空军,那时候日本人已经入侵中国。
“抗日嘛,同仇敌忾,年轻人都想去(当兵)。考空军很难,几百个人里收几个,我哥当上了。”刑先生说。
在军队里,邢肇熙受过惩罚,也得过奖。“第一次参战飞行,就打掉了几个敌军,得了个奖。”
也有一次,在开轰炸机执行任务时撞到山上,机身毁了,人也差点受伤,邢肇熙因此被军队关禁闭,还差点要枪毙,原因是“擅自飞行,有通共嫌疑。”
“当时军队里有各种派系的矛盾,最终上级饶他一命,让他继续战斗。”刑说。
据《成都市志·军事志》记载,1938年11月8日,日机首次空袭轰炸成都,直至1944年12月18日结束,中间有三次规模较大空袭。1940年10月就发生过一次。
当年11月25日,邢肇熙单人驾驶的飞机在作战飞行过程中发动机出故障,降落时坠毁,邢肇熙因此被烧伤。医生提议锯掉腿,可能会获得一线生机,但邢肇熙不同意。“不能锯,还要飞。”他说。然而最终,因为伤势太重,邢肇熙还是在被送进医院20天后去世。
“就他临了还要跟日本人拼命,那时候拼死精神了不起。”邢先生说。
邢肇熙的死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才传到刑家人的耳朵里,那时候,他自己的孩子已经开始上学。
第一位因抗日牺牲的华侨“飞鹰”
黄毓全的事迹,不少人并不陌生。他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一位殉国的飞行员。为纪念他,其祖籍广东台山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8米高的“黄毓全烈士纪念碑”。
黄毓全是华侨。他从美国铁士航空学校及俄国陆军第二航空学校毕业。曾任美国芝加哥民用飞行训练所机械教授、机械长职。
1926年,黄毓全与兄黄毓沛回国投效空军。黄毓全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部航空处陆军中校飞机士、广东航校飞行教官、中央航空第六大队分队长、陆军中校副队长等职。
对于抗日战争,华侨绝对是一股举重若轻的力量。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旁边为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航空人员设立的公墓里,大部分安葬的都是华侨飞行员。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的几千名中外航空烈士名字中,相当一部分也是华侨。
“当时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地,航空事业发展得比较好,去那里学习飞行的华裔学员很多。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都家境优渥,本可以在当地过上很体面的生活,但为了抗日,他们学成后纷纷回来报国,属于‘海归’,把自己的财产、甚至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海军指挥学院研究员高晓星曾对《南京日报》表示。
刘力称黄毓全为外叔公,这些年来,他一直搜集保存黄毓全的史料。他描述了改变黄毓全人生轨迹的那一天。
刘说,1932年,黄毓全利用婚后蜜月期带妻子去南京探望哥哥。2月6日,当年的大年初一,他们途经上海虹桥机场,彼时正值一·二八淞沪抗战,黄毓全目睹有战友被敌人打伤,飞机迫降。
为支援战友,黄毓全当即自动请缨,换军服进入那架刚迫降的飞机,却未注意到飞机的操作系统在刚才的战斗中已经受了损伤。结果,飞机在上空急转弯时突然失灵,造成机毁人亡。
其时,黄毓全只有28岁,结婚还不满一个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