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到那句“欢迎回家过年”,我破防了

2022-02-01 13: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新 新周刊

2022春运首日,福州火车站,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乘坐火车返回家乡。/视觉中国

除夕了,大家都到家吃上年夜饭了吗?

今年是疫情以来的第三个春节,据交通运输部消息:截至1月26日(春运第十天),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约2.6亿人次,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46%。

很多两年没回家的人,今年都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

有人说,春节团圆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家庭朴素的期待。我们与几位远离家乡工作学习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的返乡故事,是我们这两年的共同经历的缩影,也是中国人对过年回家的共同执着。

“师傅,过年好呀!”

山西

最后一遍落地广播响起的时候,我才从睡梦中醒来,迷迷糊糊地望向舷窗外,太原的天气不太好,雾蒙蒙的,直到飞机快要接近跑道,才看清机场周边的建筑。

浑黄的土地,光秃秃的树枝,残留在地面的积雪,确实是记忆中北方冬天的模样。

到家了。

几天前,原本早早订好的航班突然取消,只好又匆匆订了早班机,从广州出发的时候,天还没有亮,但机场里人已经很多,人们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在航站楼里匆忙穿梭。

天还没亮的时候赶往机场。/ 受访者供图

我提前一天做了核酸,健康码上面多了“48小时核酸阴性”的字样,但机场只检查行程码。三小时后落地太原,也没有遇到想象中的严苛检查,只要行程码正常,一律放行。早晨九点,走出武宿机场的航站楼,空气里依稀有酸酸的霾味,是熟悉的北方冬天。

从机场到家,还有几十公里路,停车场有司机拉客,三人拼一辆车,价格分摊。司机很健谈,一边开车,一边问东问西,我才知道同车女生在外地上大学,另一个男青年和我一样,在外地工作。女生应付两句,就戴起了耳机,男青年倒是和司机谈得有来有回,从今年业绩聊到家乡的经济发展,从北方冬天的气候聊到工作地城市的房价,这样的谈话,本身就年味十足。

我靠在后座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听他们聊天,望着窗外的风景一路向东,从平坦的汾河谷地,变成苍莽的太行山区,忍不住想起以前春运的经历来——

Z89和Z90,是我整个大学时代最熟悉的一组数字,前者从北方开往广州,后者从广州开往北方,两天一夜的时间,几乎贯穿整条京广线。我就躺在卧铺上,一次次目睹沿途风景的变换。

开学前,从太行山区到华北大平原,再依次穿过江汉平原、湘江流域,翻过南岭,最后停靠在羊城广州,春节前,从广州到太行山,这趟旅程就反过来再走一遍。

火车外的太行山区。/ 受访者供图

泡面混杂着各种零食的气味,扑克牌甩在床铺上的声音,外放的短视频BGM,沿途五花八门的方言口音,交织成心底最浓重的春运记忆。

工作之后,假期时间不像学生时代那么充裕,近几年又因为疫情影响,回家再也没坐过这趟列车。但如果有机会再选择,这样的旅程毕竟比点对点的飞行更有趣。

如此想着,汽车驶入了家乡小城,下高速时,收费站外的卡口也只检查行程码,我的那张核酸报告最终没有派上用场。司机依次将三个乘客送到目的地,女大学生第一个,男青年第二个,我最后一个到家。

下车时,司机从车窗探出头,用家乡话对我说:“兄弟,过年好呀!”我也用家乡话回他:“师傅,过年好呀!”

“还好选择了回家”

广东

今年过年回不回家?

作为大龄单身青年,一想到过年回家要面对父老乡亲这件事,多少有些发怵。逃避心理导致拖延症发作,今年我没赶上高铁放票的第一时间,只能就着候补订单捡漏。

长期奋战在抢高铁票第一线,相比于第三方加速包,我更信赖官方的候补功能。果不其然,几个候补订单陆续兑现。最终我留下了时间比较合适的车票,请好假准备收拾行囊。

回家前一晚,朋友约了我出门吃晚饭。点完菜还没走回位置上,我就憋不住开始呕吐,吃啥吐啥,赶紧去医院一看,急性肠胃炎,医生推测是饮食不规律导致的。

疫情期间入院,血常规和核酸检测还是要做一遍。怕我担心,医生在旁边解释:“半夜三四点应该会出结果。你是一个人住吗?那拿完药可以回去了,吃完药再喝点粥,之后保持饮食规律清淡、少食多餐,别熬夜就行。”

护士又补了一句:“对了,缴费页面上核酸检测那一项不用付钱哦,是免费的。”

8小时左右就出了结果——还好是阴性,感谢医护人员辛勤付出带来的高效。

春运期间,到处都是返乡的旅客。/视觉中国

有了这次经历,我对回家这事儿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早起吃早饭、服药,提前俩小时出门。在车站顺利地与同行的家人碰上了面,在列车上顺利地和好心的小姐姐互换了位置。

春运路上,以往列车上令人焦躁的吵闹,此刻都变得可以原谅了。大概热闹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年味。

车上有个小奶娃一直在打嗝,抱着他的似乎是爸爸,一脸束手无策。过了几站,女性家属跨车厢来抱起了娃,总算是平息了孩子的难受劲儿。后来孩子又哭了,男性家属怕打扰其他乘客休息,笨拙地抱着他在车厢里一圈圈地走。

无座的旅客基本聚集在车厢两头,极少走动。座上的乘客也基本不开公放看视频。斜对面和我换了座位的小姐姐,发车前把随身携带的琵琶放上了行李架,放下小桌板,打开电脑继续码字。

无惊无险,按时到终点。顺着人流走出车站,只见来接站的家人,正在车里朝我挥手。

高铁网络连接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春运回家越来越方便了。/图虫

“临时起意的返乡之路”

天津

直到出发前48小时,我还以为今年过年不回家。

一月初,天津迎战奥密克戎。根据家人的讲述,疫情之初的慌张很快过去了,第二、三、四次核酸筛查时,居民队伍从容有序。

网上看到天津某小区的核酸口号:“核酸大筛听指挥,叫到哪栋哪栋动,没有叫到不要动,动了下楼白挨冻。”家人说,排队时间缩短到了半小时,甚至15分钟。

高效防疫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医护人员、志愿者、基层工作人员的付出。我的一个在市文旅系统下属单位工作的学姐,有天凌晨4点被征调成了一名“大白”,星夜赶赴津南封控区,负责入户问需与发放出入证。

学姐与星夜驰援津南的同事们。/受访者供图

本来我已经做好了就地过年的准备,但家乡很快就传来了一连串的好消息。

一月份接下来几天,天津连日来的本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月21日宣布“社会面清零”,24日晚间发布通知,宣布取消“离市证明”。看到消息后,我迅速预约了转天的核酸检测,回家这件事,突然就提上了日程。

当时,飞天津的只有寥寥几趟航班,我咬咬牙用平时足够买到往返机票的价格买下了回天津的全价单程票。和我一样想回天津过年的人还有不少,比平时更贵的机票,也很快售罄了。

行程一切顺利。

几乎在我落地打开手机的同时,学姐结束了在津南封控区为期8天的支援工作,开始集中隔离。我们互相分享了彼此的好消息,互祝新年快乐。

一下飞机,北方的冷空气隔着廊桥厚厚的玻璃,让人有了种终于回到家乡的真实感。冬日的寒冷天气,也是不可或缺的年味。

家附近新修了地铁站,小区门口新装了人脸识别。不在家乡的时候,一切都在往前走。

天津古文化街,春节装饰挂上了街头。/图虫

“路上做好防护,欢迎回家过年”

浙江

动车飞速行驶在莽莽苍苍的中国大地上,接连穿过灰暗的田野和朦胧的山脉,路过零落的农舍和川流的江河,窗外的天空就像一望无际的海洋,车厢内的气氛轻快又凝重,躁动又安然。

此时此刻,无数和我一样在外打拼的游子,正奔赴在回家的路上。虽然目的地、交通方式、行程安排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我们正卸下自己在大城市的疲惫和伪装,准备迎接故乡带给我们的热络与恬静。

永远不知疲倦、步履不停的中国人,或许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暂时停下自己的步伐,总结自己的过往,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也只有在此时此刻,空间可以用时间单位来度量。几个小时前,我正身处拥挤嘈杂、挨山塞海的车站;几个小时之后,我将回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将自己一整年的工作和心情整理熨帖。

你有多久没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了?/人民视觉

朋友们知道我回浙江,言语间纷纷表达出羡慕,他们中有一些人,决定不回家过年了。

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浙江宁波网友的朋友圈截图,在网上流传:“破防了,每天都在担心过年能不能回家,一大早接到宁波防疫办电话,说看到机票信息,提醒要做48小时核酸,路上做好防护,欢迎回家过年。”

一时之间,“欢迎回家”成为浙江暖心的代言词。而我,就是那个幸运的返乡浙江人。

遵照老家的防疫安排,我坐上回乡的动车,家人已替我安排好春节几天的行程,老家的同学、发小也发来微信,相约聚会。

动车呼呼地行驶向前,我知道,新年的钟声正在每个人的耳边敲响,这一年的失去和收获,都将拥有一次“循环”重来的机会。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春节回家故事~

祝大家虎年大吉!

✎作者 | 曹吉利 派昔 陆一鸣 赵皖西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听到那句“欢迎回家过年”,我破防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