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飞扬”火炬蕴含黑科技,燃动北京冬奥会

2022-02-02 19: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下,冬奥火炬就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她代表着黑暗隧道尽头的那一束光。

2月2日-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接力将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进行。火种传递是奥林匹克运动仪式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传递着代表和平与希望的火种,同时也传递着人类交流和团结的主张,而作为这个仪式中最重要的“礼器”——火炬,除了展现奥运精神,它还承载着体现主办国文化精神、国家形象和城市风貌的任务。

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启动仪式现场。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冬奥会第一棒火炬手罗致焕,我国首个冬季运动项目世界冠军。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第二棒火炬手景海鹏,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第三棒火炬手叶培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是展示北京冬奥会理念和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创作出得到公众好评和国际社会认可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也是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要遗产。”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向记者表示。

万众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飞扬”,突破传统火炬的封闭造型,呈现形态开放、姿态包容的动感和活力。

资料图:1月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展示活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在设计中,飞扬火炬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体现极其天然的、极具东方的美感,同时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主体的银色和红色象征冰火相约,照亮冰雪,也温暖了全世界。自下而上,内外双层结构如丝带飘舞,最后和飞扬的圣火融为一体。红色线条围绕着火炬上下贯穿,象征着激情的冰雪赛道,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力量。” 春节前夕,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外观设计师、阿里巴巴首席工业设计师李剑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对火炬的设计理念进行解读。

据介绍,火炬外观和2008北京奥运主火炬塔形态相呼应,火炬主体上的祥云纹样,巧妙渐变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体现了北京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就像握手一般,这个设计上的巧思象征着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体现了让世界更相知相融、让奥运更团结的北京冬奥愿景。

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的手持火炬有哪些科技亮点?李剑叶介绍说,“飞扬”火炬的设计秉持绿色、可持续理念,将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近乎完美相融。科技亮点主要体现在,火炬外壳开创性地启用重量轻且耐高温的“碳纤维”材料,不仅耐火耐高温,还能抗10级大风和暴雨,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火炬还采用环保的氢气燃料,将储氢瓶和燃烧器严丝合缝地嵌进其内,火炬能耐受超过800℃燃烧温度的淬炼;同时,采用氢作为燃料,使火炬燃烧时的碳排放为“零”,还考虑到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的环境中进行,氢燃料的特性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

据了解,冬奥组委给它的第一评价就是“轻”,而且很牢固,随便怎么摔也摔不坏。另外,冬季火炬传递的时候天气很冷,传统的金属材料手感不太好,火炬采用的复合材料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了手握冰凉之感。

据火炬生产负责人朱永飞介绍,由于这次火炬的形状是一个多曲面的空间体,要把它优美的曲线勾勒,就要通过三维编织工艺先织出其柔软的“骨架”,再向里注入特殊树脂,固化成型后才能成为坚实的外壳。接下来,打磨、喷漆,然后利用激光雕刻,刻出火炬身上1268个图案装饰,实现艺术和科技的融合。

据了解,相关研究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立项支持下,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中国石化集团等研发支持。而火炬的量产涉及国内7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分布在上海、北京、江苏等五地。

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对此次火炬的设计给予高度的肯定,认为这次火炬的设计再次证明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完美展现。不仅体现双奥之城的特点,而且展现了奥林匹克的精神。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蕴含黑科技的“飞扬”火炬,燃动北京冬奥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