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以冬暖,何以夏凉,何以炊烟饭菜香:我们的耗能|能流物复

扬和嘉的妈
2022-02-02 21:3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节日是欢庆的时候。但不妨着眼于长远的日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疫情尚未过去,如何维系当下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抵抗未知的风险,是线上线下团聚、吃饭穿衣之时,心里会冒出的一丝忧虑。为此,我们在春节期间,推出“能流物复”系列,即从能源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维度,我们来一起省察自身的吃喝玩乐,如何低碳、韧性、可持续地生活,如何才能进入更安全的未来,并思考自身在城市运转中力所能及的担当。四位作者给出了九个议题,前面说到食物穿着,这里要说的是日常生活终端的耗能。

祝大家春节快乐。欢迎文后留言,写下您的任何想法或建议。

    

略一思考,你就会意识到,我们有多么迷恋一堆火。人类何时开始直立行走而成为人,何时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以及何时学会用火,追溯起来太过久远。但必定有一位勇敢的人类先祖,克服了野生动物对火的普遍恐惧,从火堆中捡起一根燃烧的木棍握在手中。大概率这是在寒冷的冬天,这个人会紧张而兴奋地握着点火的木棍给伙伴展示,让大家感觉到把握在手的火——不再是充满不确定和侵略性的火——所带来的温暖。在确认安全之后,他们可能开心地举着火蹦跳奔跑,也可能试着去引燃一片干草枯树。第一次尝试,他们可能会受到大大惊吓,但也可能无意收获被野火烧熟的一只野兔,与茹毛饮血相比,滋味完全不同。无论如何,他们总有下一次与野火的遭遇,因了初次的经验,他们会进行更多尝试。偶遇野火并尝试把握在手是一回事,习得用火、保存火种和取火技术是另一回事,其间相隔又不知几多年月和多少尝试。但抓握在手,正是万事第一步。

北京猿人用火想象图。图片来自网络。

2018年春节前,丽江白沙镇几位纳西族老人围着火盆聊天闲坐,火上烤着花卷分吃,二嘉立即去加入了他们。图片来自作者。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想象。当奥运会的火炬传送时,当世界各地那些世代远离都市的部族,围着火堆,举着火把,欢庆自己的节日时,我会很自然地认为,他们是在对勇敢的人类先祖,对作为光明和力量之源泉的火遥遥致敬。

重庆铜梁的民间舞龙,用铁水击打和泼洒出灿烂夺目的火花。图片来自网络。

最初,点起一堆火,指望它带来光明,驱散野兽,带来温暖,烧熟食物就已满足。考虑到部族和人类数量的有限,而地球栖息地的无垠,满足这种朴素的需求,薪柴可谓取之不尽。这样又不知过了多少以万为单位计的年月。火就是人类储存在家、把握在手的最为传统而强大的能量,火离不开薪柴,薪柴就是最为传统的能源。

2019年11月,西藏林芝巴宜区郊外,一户藏民家中已存好过冬薪柴,绿色柏枝供“煨桑”之用。林芝地区林木丰茂,地广人稀,取用薪柴无损于生态。图片来自作者。

藏民家中火塘,布设在客厅,取暖煮茶,家人或宾客围坐。图片来自作者。

一个富裕的藏族村庄,村民家中煮饭使用电和燃气。图片来自作者。

当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聚落和人口日渐增多,压力随之而来;当人日渐聪明,有了超出饱暖外的更多需求,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以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村为例,这是新石器时代聚落,在此出土的陶器格外有名。半坡村的平面图屡屡作为早期人类定居点案例引用。其布局,除了呈现出邻水选址的便利,以及人工挖掘壕沟提供防御功能之外,还有一点格外醒目——坟墓和窑址都布设于村庄之外,也就是在人工挖掘的壕沟之外。这很聪明。一则,出于忌讳,又或隐含死人不与活人争地的考虑,坟墓远离村庄。二则,烧窑制陶,需要挖土,总有烟火不散,出于安全考虑,远离村庄。

半坡遗址平面图。图片来自网络。

我倒是替古人担心了一下,薪柴会不会无以为继?六七千年前的半坡村,似乎并不受困于此。毕竟人口有限,背靠终南大山林木蓊郁。话说,终南山的薪柴真是不知取用了几千年。“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朝长安城人口最多时达百万,都指望着终南山的柴炭,而且“终南阴岭秀”——也没见因人类砍伐薪柴而受到带累。在人口不多,煮饭取暖烧窑的朴素需求背景下,薪柴能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此同时,即便有的部族仍以刀耕火种方式过着生活,也只需定期迁移耕种。天生万物,大自然自有它的承载之力和复原之力。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地球上也出现了真正作死的例子。那就是复活节岛。复活节岛算是非常晚近的案例,但在航海大发现中,该岛屿进入现代人视野时,岛屿居民尚处新石器时代。作为一个茫茫海洋中与世隔绝的孤独岛屿,岛民几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目前仍存诸多待解谜团。

但按照现今考古研究若干解读,“复活节岛”堪称当前人类面临的一切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自然也是一种警醒。

这个故事可做如下概括:在海上漂流的一群人,无意中流落到地肥水美资源禀赋优越的小岛,人口由几十变到几百,达到1.5万的顶峰,随后人口衰减至2000。最初人们生活安逸富足,毫无压力,饱暖无事,却开始一个接一个雕刻巨大石像,砍树又砍树,不仅为煮饭取暖,更多是作为运送石像的滚木:而后砍伐严重,水土流失,食不果腹,由竖立起巨大神像的文明族群,沦落为争斗不止、人口锐减,乃至人食人的野蛮族群。这样的变化只用去几百年。当然,围绕“复活节岛之谜”仍在开展研究,随着研究深入,可能会有更多解读。

复活节岛是一个集中且极端的呈现,却绝非孤例。诸多古代文明的消弭,都可追溯到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这都与对能源和资源的取用不可分离。任何文明发展水平之下,超出限度的能源取用,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读到这里,您可能会暗自庆幸:幸好,有了煤炭;幸好,有了石油;幸好,有了电;幸好,有了太阳能;幸好,有了核能。

而在与您有同样庆幸的同时,我在此也要做出以下提醒。其一,2021年初,原本温暖的美国得克萨斯州(气候与中国广东类似)经历了一波令人印象深刻的极端低温,世界最大能源国之一的美国,其能源生产第一大州的电力系统,在酷寒的气候条件下,史无前例地彻底崩溃了。崩溃的电力设施大多是天然气、煤炭发电甚至核电系统,其运行都需要水,但前所未有的极端低温,导致水全部冻结,发电设备停摆,电力系统崩溃且短时无法恢复。从未经历过的低温和断电,导致数十人冻死或死于相关灾难。

其二,中国诸多城市,2021年也不同程度采取了限电措施,引发关注和热议。2021年9月,沈阳部分区域限制供电,持续数天。有道路因信号灯没电产生拥堵,有商铺点蜡烛营业或直接关门。

其三,每年取暖季,都会见到某某地限制居民烧煤烧柴取暖的新闻。

其四,多少人抱怨夏天写字间空调太冷把自己冻感冒?多少人此时正在供暖充足的家中,穿着单衣甚至短袖?多少人几百米的路不用脚走而是烧汽油开车?疫情之前,多少人说走即走来一场飞机旅行?

回到我们之前的庆幸:每一次,人类将把可用的能源用尽之时,总有新的能源取用方式及时补入,更丰沛更强大,远远胜过那一堆火。煤炭之于薪柴,石油之于煤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三大化石燃料,在当今全球能源结构中占88%)。可是,化石燃料的特点有二:①用完即完,不可再生;② 大量采掘,密集使用,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我们曾经顾虑酸雨,顾虑大气污染,现今顾虑气候变化。前文提到的德克萨斯极端低温,正是与之相关。

当然,您可以说,我有钱,就愿意开车,就愿意飞来飞去,就愿意夏天空调15℃,冬天室内28℃!唉,实在是,没有那么乐观,也不是钱能解决的事情了。玉门因石油采空而成为空城,从新闻中可以见到,也许离我们很远。而我所在地方不远的山中便有采空的煤矿,只要去亲眼看一看巨大的矿坑和衰落的旧址,就知道那绝不是古人为做饭取暖砍树伐薪几千年仍秀美蓊郁的终南山。当下,机械设备和技术都愈发精进,采油采煤效率惊人手到擒来,大量供应大量消费,给人取之不尽的错觉,造成短期显著的增温,这一切,都是不可挽回与重置的,成为今时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巨大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

关闭煤矿附近的住房,人去楼空。图片来自作者。

我们从土地中采挖了石油和煤,留下了不知如何平复的疤痕;我们烧掉了这些石油和煤,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虽然市面上正在研究和开展各种碳捕捉、封存和利用的项目,但据我所知,目前尚且没有一种立竿见影的崭新技术,能有效地把它们收回来。

如果能克制一下自己,情况总会好一点。克制,即日常生活中的节约能源。节能的方法,不知多少人列出过多少条。其实,正如本系列的食物穿着篇目中所列,对这些物品的珍惜和对消费的克制,都对应着节能的要义。

我近期发现一个颇有意趣的网站,名称为“Tree hugger”,意思是拥抱树的人。其中有许许多多关乎日常生活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建议,包括如何不用塑料,如何保存食物,如何堆肥。其中一个主题,与节约能源直接相关,就是“住小房子”。“小而得自由”,这样紧凑的空间,自给自足的太阳能,极为精简和低碳节能的生活,颇让我羡慕。

安装了光伏设备的小房子,设计紧凑,实现了能源 自给自足

大部分人生活在城市的水泥丛林之中。去年年末一波“元宇宙”热潮,让一种更为密集、更为依赖于能源和网络的生活前景浮现。但是,如果食物和水和能源取用不尽,如果人居环境的一切不安全风险都已消解无形,那么,有人爱城市高楼,有人爱乡村郊野,只不过是个人选择。但实际的情况是,与传统上能自循环的乡村相比较,一旦出现能源资源供应的紧急状况,大城市显得更为脆弱。如果您抽空看一看《生存家族》这部电影,可能对大都市突然停电后的情景产生不少代入感。另外,“元宇宙”可算一个隐喻。设想50年后的未来,把一切人事物和过程绑定其中的“元宇宙”经历一次断电,会是何种后果?

2021年,我也关注到一个关于能源的好消息。那就是,位于川西高原的“两河口”水电站投产发电。

重庆涪陵城区一瞥。

西藏农牧学院校园景观。

尼洋河谷底美不胜收。

与石油、煤、天然气相比,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是更为清洁的能源。2008年我曾在西藏林芝工作几个月。我仍记得,十月的晴天,对面楼顶的太阳能热水桶水都烧开了,咕嘟咕嘟溢了出来。我仍记得,在村子调研时,许多村子都张贴着“沼气村”的标记。尼洋河水如碧玉,洁净秀美;山高林密,蓊郁而无边际;有好风好雨好阳光。地广人稀,藏民回民和汉族人都是同样的表情,同样慢悠悠的生活方式,牦牛和猪都在马路上走。人们都走路或骑自行车。“这金光闪闪的高原啊,三步两步就是天堂”。我希望,我们都有着爱物惜物的未来,都有着小我而得自由,小我而天地宽阔的未来。对能源如此,对一切资源皆如此。

能流物复系列:

篇①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吃什么

篇② 风调雨顺,河清海晏:我们的水

篇③ 华服与布衣:我们的衣服与铺盖

篇④ 何以冬暖,何以夏凉,何以炊烟袅袅饭菜香:我们的耗能

篇⑤ 肥水归田,废物利用:日常生活的物质循环

篇⑥ 出入平安,车马去闲闲:日常出行

篇⑦ 要长长久久,不可用后即弃:快消品与耐用品

篇⑧ 在山间,在水畔,在元宇宙之中:我们的玩乐

篇⑨ 非分之需,克制之法:总结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