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大交通:依法治理、科技创新……交通文明永远在路上
这里是上海。2016年3月25日,上海市委将“从严加强综合交通管理”作为“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动员全警、全社会之力整治交通。短板,往往就是难题,既在于群众反映日趋强烈,更在于问题本身复杂难解。
伴随“十二五”的收官,上海迎来了覆盖全市的交通大整治;展望“十三五”,这场交通大整治永远在路上。
依法治理
回溯整治的这一年,一个“关键词”不得不提,那就是依法治理。路口、高架、行人、车辆,覆盖全市的交通大整治不仅攻克着这座特大型城市未来发展的难题,更带来了城市法治素养的提升。
繁忙的早高峰,延安东路河南中路路口,秩序井然令人赞叹:红灯前,没有一个行人越“雷池”;遇拥堵,机动车不再“拖尾巴”,也几乎听不到让人心烦的喇叭声。
回想大整治刚开始的时候,黄浦交警支队三中队民警竺志平每天至少要开100多张罚单。变化,源自坚持,从简单的维护秩序到树立遵法氛围,天平的倾斜,砝码是法治的力量,包括竺志平在内的全市5万余公安民警,用“违法必究”的坚持重塑法治的权威。如今,交通管理从交警的一项专门工作,变成区域内各警种和行政执法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
科技创新
习惯的养成、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时间。交通大整治能搞多久?一开始不少人都有疑虑。整治之初,一个路口十几、二十名警力的景象并不鲜见。全警支援交警,全覆盖、零容忍的现场执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人海战术势必不能持久。一旦警力退潮,会不会违法回潮?
上海警方用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出了回应。短短一年间,上海警方推动了1.8万套电子警察的安装,实现一机多用,同一个设备既能查处闯红灯,也能自动识别包括压实线、逆向行驶、违法停车等其他16 种违法行为。如今,通过大数据模型算法,交警勤务指挥平台利用视频巡逻发现违法,就近派驻警力前往处置。
法治权威的树立,需要“硬约束”,也需要“获得感”。交通大整治以来,上海警方已在全市排摸改造拥堵结点87处,优化调整交通信号配比1247处。在处置违法行为之外,交警勤务指挥平台结合可变车道,有效缓解了路口的拥堵。
法规落地
刚刚过去的3月25日,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有人说,这是“史上最严” 交规;也有人说,开车越来越难了。但毫无异议的是,这场史无前例的交通大整治,是城市治理从理念到实践的创新探索,是在用法治和文明破解城市治理中的诸多难题,而这一份被市民称为“史上最严”的交规,将为警方执法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交通文明的改善,一项项科技创新,一次次违法处置,无不表明违法有代价,打破规则,必然受到惩罚。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习惯并相信,守规矩的“老实人”不会吃亏,这种以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立身的城市素养,也必将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可贵的软实力。
(原标题为《民生这5年丨大交通:交通文明,永远在路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