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节档第一爆款果然是它

2022-02-07 1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春节档大局已定。

《长津湖之水门桥》3天票房破15亿,一骑绝尘。

照这个势头,说不定还得打破票房记录。

今天鱼叔就来说说它——

《长津湖之水门桥》

《长津湖》上映之初,我最大的期待之一,来自导演徐克。

是他在8年前,以一部《智取威虎山》,消解了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偏见。

也正是这部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向成功,使得此后这个类型的大放异彩。

《智取威虎山》

而这次《水门桥》,徐克一人执导了90%的戏份,以至于陈凯歌、林超贤两位不愿抢功,自愿放弃导演署名。

这也让整部电影的风格更为统一,节奏更为干脆。

《水门桥》的故事,紧接在《长津湖》之后。

七连前脚刚走出长津湖,后脚就踏上了奔赴水门桥的征途。

与前作相比,本片的视角更为聚焦,从庞杂宏大的长津湖战役,落到了一场具体的战斗——

「三炸水门桥」。

这是一场极艰难、极不可能的任务。

天时地利,七连一个都没占到。

先说「天」。

相信很多观众不会忘记《长津湖》的冰天雪地。

匆忙入朝,物资补给一时难以跟上。

缺棉衣、缺食物、缺武器……可以说什么都缺。

如此行军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里,直接让不少战士还未进入战斗,就留在了那片雪地里。

《水门桥》中,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夜里最冷时,甚至逼近零下四十度。

七连从头至尾都是在物资不足的情况下赶路,冷了只能硬抗,饿了渴了只能吃雪充饥。

再说「地」。

水门桥位于美陆战一师撤退路线上的咽喉要道。

炸掉它,就意味着切断了美军的命门。

战略意义非常之重。

但要炸桥,绝非易事。

这座单边小桥,背靠峭壁,面临陡坡,两边都只有一条唯一的小路联通。

位置险要,视野开阔,且有美军重兵把守,几乎毫无破绽。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悬殊。

机枪、迫击炮、榴弹炮、坦克……美军的机械化装备程度远高于志愿军。

更可怕的还是敌方极其先进的工业后备。

前后炸了三次,但都被美军迅速修复。

甚至在桥体严重受损的情况下,硬是从日本加急锻造了一批钢架桥,跨洋运送至水门桥前线。

面对如此强劲的敌人,志愿军战士并未有丝毫退缩。

他们的眼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

前仆后继,一次又一次冲向这座水门桥。

影片的精彩之处,首先就在于三次炸桥的斗智斗勇。

第一次是强攻。

在七连之前,九连率先赶到。

九连拼尽全力,搭上了无数战士的性命,也只炸开了桥面一个小口子。

第二次,打算智取。

既然强攻不下,那就擒贼先擒王。

九连与七连合并,兵分多路。

正面大肆佯攻,管道内制造骚乱;背面则小路潜入,试图擒住敌方总指挥。

这次进攻,也是全片最着墨的部分。

七连人数、装备均不占优,只有极大发挥每个战士的优势。

伍千里身前士卒,带队深入敌军腹地。

果真应了雷公说的那句「他就像兔子一样」。

梅生头脑敏捷,带队攻打桥右。

随机应变,给予前方进攻的战友最大的掩护。

余从戎带着伍万里四处游击,去擒美军指挥官。

一个火力猛,一个炸得准,相得益彰。

到了第三次炸桥,七连的战士和弹药都已所剩无几。

只能将自己的身躯当作武器,破釜沉舟。

不过,虽然志愿军计策周全,意志顽强,但风险依旧极大。

美军从头至尾也毫无降智,没有让水门桥之战变成七连「割草」的场合。

既设下陷阱诱敌深入,又巧布兵力,把握要害。

面对志愿军的突然袭击,机械化支援毫不含糊,一度打得志愿军难以抬头。

发现隧道被炸,连夜装满铁丝网,完全断了志愿军的后路。

为了彻底消灭七连,则直接用燃烧弹烧山。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一场仗太难打了。

而正如片中段奕宏饰演的营长谈子为所说:

「哪一场仗不难打?越难打,就更要打。」

水门桥一战,越是难,越是要打赢。

《水门桥》的战斗戏,非常震撼。

但,本片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对于人物的刻画。

在被问到本片制作中遇到的困难时,导演徐克是这么说的:

「我觉得最困难的部分是在真实的故事里面,让观众相信这个人是真的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的。」

所以本片的着眼点,便是七连那些有血有肉的战士们。

《长津湖》让大家认识了七连。

《水门桥》则是让七连所有人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升华。

就拿伍万里来说。

透过他的视角,我们得以以一个新人的视角,目睹战争的残酷与志愿军战士的壮烈。

也一点点看着他,从一个「不会打枪的闷蛋」,长成一名成熟的战士。

到了《水门桥》,伍万里不再是那个一心杀敌计数的毛头小子。

取而代之的,是「只想大家都活着回家」的朴素愿望。

片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万里头上一直戴着雷公送给他的护目镜,脸上也都留下了护目镜的勒痕。

这仿佛暗示着,虽然雷公已经牺牲,但先辈的精神却深深印在了后辈的体内。

对新兵伍万里的焦点,在于成长。

对于其他几位老兵的刻画,则在于立体化。

比如朱亚文饰演的指导员,梅生。

前面只着重于他的温文尔雅,细心冷静。

在《水门桥》中,则让我们看到了他刚猛坚毅的另一面。

由于眼部受伤,又加上物资匮、天气严寒,他视力受损加剧,几乎到了看不清的地步。

但他依然保持大脑稳定运转,让战友代为观察、告知战况,及时下达指令。

他怕因为自己的受伤而影响士气,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人知道他眼睛的事。

所有的痛苦,独自一人默默忍受。

还有韩东君饰演的狙击手,平河。

之前我们见识过他的神枪手功力,藏在暗处,百步穿杨,屡创奇功。

这一回,他为了达成任务,也主动走到前线。

向我们展示了近身杀敌的勇毅果敢。

当然,还少不了吴京饰演的连长,伍千里。

在这一部中,也表现出了对万里态度的改变与情感的递进。

从前,他对弟弟带着一股宠溺与严管。

在见识到万里的成长后,他又告诉弟弟:

「想怎么跑就怎么跑,你自己定。」

这既是出于对弟弟的认可,也是自己作为兄长的一份交代。

有一幕鱼叔印象极深。

在准备第三次炸桥之前,千里将鱼鹰哨交给了万里。

同时,把吸引敌人注意力的任务交给了弟弟。

这是最安全的任务,为的是让他活下来,将七连的事迹和敌军动向告诉后续的增援部队。

而千里将和其他人一起,用血肉之躯完成第三次炸桥。

这一幕台词极少,只有两兄弟相顾无言。

鱼鹰哨,既是传承,也是离别。

因此,全片在炸桥任务这条明线之外,还有志愿军深厚的兄弟情这条暗线。

它让那些本离我们遥远的部队番号与战士编号,变成一个个更加丰满、有血有肉的战士。

如果说《长津湖》为我们打开了历史的诗篇。

那么《水门桥》为他们完成了英雄的立传。

从《长津湖》,到《水门桥》。

从一条流动的线,到一个固守的点。

从入朝参战,到为国就义。

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就像硬币的两面。

让我们看到一场战争中不同的侧面,从而谱写出一曲壮烈的赞歌。

片中,七连的惨烈和悲壮,绝非夸张。

而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一个缩影。

历史上的第九兵团也付出了极大代价。

战斗减员达14000多人,冻伤减员30732人。

纪录片《冰血长津湖》

但是,就在这万般艰难的条件下,志愿军依然凭借顽强的精神毅力,赢下了长津湖战役,打跑了美军王牌部队。

彰显了中国军人钢的意志,捍卫了祖国的山河无恙。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自然会感慨于当下丰衣足食的日子来之不易。

在纪录片《冰血长津湖》中,有位老兵说了这么一句话:

「活着的人,总感到一种遗憾。」

《水门桥》中,也有一幕跟这番话遥相呼应。

张涵予饰演的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让司机停在了长津湖边。

他望向刚经历过炮火洗礼、埋着无数忠骨英魂的长津湖,泪流满面,深深鞠躬。

战争的胜利,和平的到来,所有活着的人都应当谨记并感恩那些英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

鱼叔不禁想起去年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

「影院外的万家灯火,就是电影最好的彩蛋。」

当下的太平盛世,就是对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最好的回报。

但那段历史,我们永远不应忘怀。

我想,这也正是两部《长津湖》电影,最大的意义所在。

全文完。

原标题:《3天15亿,春节档第一爆款果然是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