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冬奥会开幕式,中国,就是这么燃!

2022-02-05 08: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月4日晚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开幕式

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关于开幕式的各种细节

也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刷屏

每个创意都让人拍案叫绝

每种情怀都直抵人心

01

很美很中国

每一秒都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

鸟巢上空现“立春SPRING”焰火

北京冬奥会开幕日

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一个节气——立春

倒计时表演以《立春》为题

孩子吹散蒲公英

白色的种子飞向空中

鸟巢上空出现“蒲公英”焰火

和中英文“立春”“SPRING”焰火

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

命名为春天的起点

是因为中国人认为

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

国旗在普通中国人手中相传

这个瞬间最直抵人心

国旗入场时

传递国旗的人

包括中国各行各业的代表、

国家功勋人员、56个民族的代表

他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用手手相传的方式

表达人民和国旗之间的情感

升国旗奏国歌,点赞伟大的祖国

经过普通中国人手手相传

国旗被传递到国旗班手里

现场响起嘹亮的国歌声

国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

此刻,点赞伟大的祖国

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

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

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

幻化为黄河之水

倾泻而下

画面的意境来自古老的诗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是中国人对母亲河的

浪漫想象和赞美

冰立方渐渐碎裂

雕刻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

6个冰球运动员与影像冰球击打互动

冰球在视频空间中反复撞击后

整块冰立方渐渐碎裂

雕刻成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

这也是“破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中

“破冰”代表打破隔阂、化解矛盾、

走近对方、互相理解

中国队,来了!

五星红旗和冰雪五环同框

在歌唱祖国的乐曲声中

东道主中国队入场了

北京冬奥会

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达387人

规模为历届之最

构建一朵雪花

寓意“协和万邦”

所有的引导员

高举各参赛国家(地区)名的

雪花引导牌

通过舞蹈与地面光影的互动

让所有雪花聚合

共同构建成一朵大雪花

火炬是“全世界”

“微火”百年未有

在童声合唱《雪花》的歌声中

“大雪花”再次升起

最后一棒的手持火炬

转化为北京冬奥会主火炬

这是百年奥运史上

从未有过的“微火”

注定会成为

奥运史上的经典瞬间

02

所有人都期待点燃仪式

但我们居然不点了

“世界上第一次有这样的火炬点燃方式。”

“火炬传递结束后,所有人都期待点燃仪式,但我们居然不点了……”

如何点燃主火炬是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大悬念。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采用的“微火”前所未有。奥运点火仪式举行,出人意料,火炬手手中的火炬就是主火炬,这是最小的主火炬了,它搭乘一朵雪花,升起在鸟巢中央。

据北京日报,张艺谋能猜想到,对于许多习惯了“大火”的观众来说,这或许是个有些颠覆性的创意,“无论喜不喜欢,它传递的理念都如此清晰:火炬代表了全世界,点火是低碳环保的理念。这会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瞬间。”

“表演是好坏,点火是成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内流传过这样一句“口号”。主火炬和点火方式,向来是开幕式上最受瞩目的部分。在今年最早披露的关于开幕式的采访中,总导演张艺谋便剧透,点火有望成为最大亮点,“百年奥运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可谓吊足了观众胃口。

张艺谋: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叶知秋”

众所周知,在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当中,主火炬点燃是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也是历来奥运会主办国创意的比拼与集中体现。张艺谋领衔的总导演团队,大胆创新,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传递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的一次点火创新。

张艺谋表示,中国古老的哲学,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从来就是这样,一叶知秋,一滴水看太阳,从来就是以点代面,中国人讲的是意境,讲的是从一个最小、最细节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我觉得是很美的。其实是很浪漫的,一叶知秋,我们都熟知这句话,一片叶子会想象整个秋天的璀璨和金黄,很美,很有诗意。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你也可以看作这一次的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叶知秋”,一个小小的手持火炬,一个小小的火苗,但是你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人类的一个熊熊燃烧的激情和浪漫。

原标题:《冬奥会开幕式,中国,就是这么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