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冬奥开幕式吹小号的男孩是谁?为何选大山里的孩子合唱?这些幕后故事揭秘啦

2022-02-06 18: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亮相,再次震惊全世界。据了解,开幕式参演群体中95%是青少年,这也传达出“一起向未来”的清晰理念。

开幕式也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参演而让人格外印象深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孩子们,看看他们在完美展示的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吧!

这个吹小号的小男孩是他

在国旗传递的同时,一名小男孩站在旗杆下,用小号吹响了嘹亮深情的《我和我的祖国》。

据悉,这名小号手经过了整个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层层选拔。“在选拔小演员时,总导演首先要求专业水平过硬,然后希望年龄尽可能小一些。”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主任张荪说,“小朋友的天真、他认真努力地表达、他眼睛里透露出来的状态,都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很难具备的。”

以北京市为例,“前期阶段,我们联系了市教委,了解哪些学校有吹奏乐或管乐的队伍建设,通过设定一些曲目,考察孩子们在情感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呈现。”包括张荪在内的主创团队实地走访了许多学校,远郊的孩子则可以录制视频参加选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的老师也从更加专业的层面进行了整体性推荐。综合各种考量,3位小演奏家最终从上百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我们也想过,小演员的年龄能不能再小一点,或者干脆到幼儿园里找?”选拔过程中,张荪也学习了很多,“后来,音乐老师告诉我们,小朋友存在换牙的问题,他们必须等到恒牙都长出来,才能进行吹奏,如果缺一颗牙,音准就把握不了。”

开幕式当晚,朱德恩小朋友登上舞台。小号声响起的瞬间,全世界观众的目光都落在这个稚嫩可爱的孩子身上,但在镜头之外,另外两名一路走来的小演奏家注定要留下一些遗憾。

包括陶雯婷在内的所有主创,都希望一次竞争不要给这两个孩子带来太多困恼,或是因此损伤了自信心,他们同样非常优秀。

虽然没有登台,但为了确保开幕式的万无一失,2月4日当天,两个孩子依然起了大早,准时来到鸟巢做各种准备。“大型活动要考虑很多因素,没有入选,不代表孩子们不优秀。我相信,他们将来都能成为了不起的演奏家。”陶雯婷期待,能有更多人给予这两位幕后小英雄鼓励。

大山里的孩子

用希腊语为奥运歌唱

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以纯净、空灵的天籁之音,用希腊语完美演绎了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令人多少有些意外的是,这些孩子全部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五所乡村小学,是真正的“大山里的孩子”。

“我知道阜平的孩子和开幕式的距离有多远”

2021年是北京崇文小学退休音乐特级教师付宝环参加教育部“老校长下乡”活动,在阜平县义务支教的第五个年头。2021年9月的一天,付宝环接到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付宝环仍在阜平支教,对方提出,希望到阜平看看那里的孩子是否可以承担四个多月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为阜平的孩子高兴,他们有机会被考察能否参与这么重大的活动。但我同时也很担心,我知道阜平的孩子和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会歌的距离有多远。我心里头真的有点打鼓。”付宝环说。

付宝环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一天时间准备,征服冬奥组委

与冬奥组委约定好时间,付宝环提前一天到了城南庄。当天晚上,她几乎一宿没睡,满脑子都在考虑明天该怎样让城南庄的孩子在北京冬奥组委的代表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见面的时间是下午四点。一大早,城南庄四所小学的200多个孩子在马兰村集合,其中只有50多个是付宝环教过的。临阵磨枪,得知孩子们都会唱的歌只有《国歌》和《上学歌》,付宝环把200多个孩子分成两拨,以音准、咬字、呼吸这些基本的歌唱方法为主,分别上了两堂大课,最后挑选出了100个孩子。

100个孩子给冬奥组委的代表齐唱了《上学歌》和付宝环现教的捷克民歌《白鸽》,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又分别唱了各自学校的校歌。

“唱完以后,很出乎我的意料。冬奥组委当即拍板,决定由阜平城南庄的孩子承担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我感到一天的准备没有白费,在场的阜平县和保定市的代表都特别振奋。”付宝环说。

“零基础”+“零舞台经验”

获得认可的100个孩子还算不上一支合唱团。紧接着,付宝环和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在城南庄镇的五所小学开始了正式的选拔工作。她告诉记者,考虑到《奥林匹克圣歌》是一首旋律复杂、难度很大的歌曲,自己选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音准。“长什么样,男的,女的,高矮胖瘦,我都不看。我选择的标准就是要唱准了。”

阜平县城南庄镇夏庄乡中心校校长刘凯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们的歌唱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提升,阜平县为这支新组建的合唱团配备了多名生活老师,大家吃住、训练都在一起,每周回家一次,从2021年10月下旬开始了半封闭式的集中培训。

27岁的保定学院合唱指挥专业教师马孟楠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合唱培训老师,马孟楠和同事带着孩子们开始了每天5小时高强度的合唱训练。刚开始的时候,让他们倍感压力的,还不是这些孩子在音乐方面的“空白”,而是大山阻隔造成的一种与外界天然的隔膜。

“孩子们非常怕生,很多也不会说普通话,沟通起来有困难。我们经常正在排练,就看到有个孩子在角落里突然就哭了。问他怎么了,他说是想家了。他们没有过过这种集体生活,所以半封闭式的集训是非常必要的。”马孟楠说。

在阜平集训期间,孩子们演唱的视频起初每周向北京的开幕式导演组传送一次,后来增加到每周两次。马孟楠说,两个多月的集训中,孩子们的变化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脱胎换骨的。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知识的种子

在接到任务之前,“00后”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2019级本科生林嘉濠还从未听过《奥林匹克圣歌》,更没有给别人教过希腊语。教学的效果让林嘉濠有些惊讶。孩子们学得非常快,用林嘉濠自己的话来说,从开始上课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不断带给他惊喜。

“其实所有的歌词归结起来就是一句,‘古老的精神永远不朽’;一开始挺难的,越学越简单,希腊语有些发音跟中文有些像……”向记者说起学希腊语的过程,八一学校五年级的邸俊博显得颇为轻描淡写。

实际上,据林嘉濠说,这个胖胖的小男孩因为歌词记得不熟,曾经是老师们的重点纠错对象。但当林嘉濠从北京再次来到城南庄,开始第二阶段的教学时,他的确惊喜地发现,邸俊博已经把歌词全都记了下来。

“孩子们现在可能还意识不到,但将来当他们在高等教育中接触到一些学术知识,很可能会发现一些内容是他们小时候学唱奥运会会歌的时候学过的。他们也会记得歌词美好而深刻的寓意。这次短暂的希腊语学习经历可能将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感到自豪和欣慰。”林嘉濠说。

暖场表演学生

鸟巢内巧找“坐标” 精准走位

开幕式上30分钟的 “中国式行进广场舞”的表演也成为亮点之一,来自首都数十所大中小学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让全世界感到了青春的阳光和靓丽。

“汇文一小的31名参与暖场表演的同学需要从头跳到尾,每一个走位都不能错。”汇文一小带队老师李晓琳说,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个很大挑战。开幕式场馆“鸟巢”面积很大且孩子们表演曲目较多,有的还需要现场跳绳。如何精准走位?李晓琳提到,大家都摸到了技巧,那就是找“坐标”,“鸟巢”中观众的座位号、场馆的入场口、场馆内的柱子、灯箱、音响等都成为了帮助同学们“卡位”的标志物。

北京二中来自初一至高三的38位同学也参与到冬奥会暖场节目中来。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中小学的同学配合完成多个造型变换。“其中一个由二中和50中同学共同完成的菱形造型难度很大,不仅要摆出造型,还要在这造型下不断变换动作、走位。”北京二中带队老师饶伊伊介绍,这个菱形的造型在成型之前就几经修改,成型之后同学们更是训练了上百次。

暖场节目要点燃全场观众的热情,还需同学们边唱边跳。 “暖场节目涉及的歌曲众多,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一起向未来》等,也有民族歌曲,还有法文、俄文等歌曲。”饶伊伊介绍,老师们在对孩子们训练时会在前面唱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在训练中伴随音乐,自然而然记住歌词。汇文一小张安凯同学在记词方面也有自己的诀窍,他会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随时随地背歌词。同时,他还会在爸爸送他上学的路上,通过车载音响学习外文歌。“反复听很多遍就会了!”张安凯说。

各校自选服装

学生亲手为表演服贴装饰

北京冬奥会暖场表演的学生服装都由各学校自行设计,每一套服装都代表学校的特色和内涵。以北京二中的同学们的表演服装为例,在颜色上选择了克莱因蓝上衣配白色背带裤。“克莱因蓝的颜色靓丽,能彰显出孩子们青春靓丽的风采,而且蓝白的组合与冰雪的感觉非常协调。”饶伊伊介绍,衣服做出来之后,学校发现在表演现场不够靓丽,还需在服装上增加一点亮钻和雪花的装饰。于是,学校就请参加表演的同学们自己上手,同学们自动分工,剪材料、贴装饰、学长学姐教学弟学妹操作,很快贴好了装饰。

饶伊伊表示,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也让他们更珍惜自己的演出服,对北京冬奥记忆也更加特别。

500名孩子随雪花起舞

张艺谋:开幕式最打动我的瞬间

在开幕式上,伴随着《雪花》的音乐声起,500只由首都小学生扮演的“和平鸽”进入会场,瞬间吸引了众人目光。他们身穿传统元素服装随性而快活地摆动着身体,将中国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500名扮演和平鸽的小学生分别来自首都多所小学,中关村二小的40名孩子就在其中。中关村二小带队老师郭建雲介绍,大家看到孩子们在场上表演的动作各不相同,这正是导演组的用意所在。“这个节目就希望孩子们用自己的动作表达情感,表达天真浪漫、自由快乐的一面。因此每个动作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

孩子们自己设计动作并不是随意设计,而是在完全理解歌曲寓意前提下的设计。为了帮助孩子们“吃透”《雪花》这首歌,老师们要求孩子们写听后感,先用文字表达出对歌曲的理解。随后,孩子们要用肢体动作将自己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郭建雲老师透露,他会让每个孩子在他面前认真地聆听旋律,孩子如果情不自禁地微笑了,就说明孩子懂了这首歌。由此再创作出相应的舞蹈动作。

孩子们自编出动作后,还需老师们一点一点地将动作固定化。“我们作为老师,要给孩子们抠动作,手伸出去的速度快慢如何,有没有张弛度、呼吸感。最终,将孩子们自编的动作固定下来,形成肌肉记忆。”郭建雲表示,舞蹈排练最难的就是即兴,40个孩子有40套不同的动作,需要一个一个的个性辅导,一遍一遍地反复琢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节目中,导演组用上了最新“动作捕捉”系统,当孩子们走进会场后,地屏上的酷炫的动作捕捉系统配合着孩子们随机捕捉表演画面,更增加了几分富有冲击力的美感。

在张艺谋看来,这是整场开幕式中最打动自己的部分。“我们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了这么大规模的动作捕捉,让孩子们脚下绽放出实时互动的闪亮的雪花。他们踩着雪花玩耍,像在打雪仗一样,自由、浪漫、可爱、温暖,没有太多的表演成分。”

张艺谋认为,这个瞬间非常可贵,“2008年,也许我们还不敢这么做。当我们有很多期望和寄托时,我们通常不敢任由孩子们表现,不敢这么放松、不演、不编排。现在,导演敢这么想,领导们能同意,国际奥委会能支持,我们共同呈现了一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节目,作为过程的亲历者,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化自信是多么重要。”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冬奥开幕式吹小号的男孩是谁?为何选大山里的孩子合唱?这些幕后故事揭秘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