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调查|你读过最厚的书是哪部?长阅读还适合这个时代吗?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做了个小调查,采访了一些人,谈谈在他们的阅读经历里,读过篇幅最长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会挑战“大部头”作品?以及,他们认为,长阅读在这个碎片化时代还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吗?
关东:

某周:


英子:
读过最长的单本是《2666》,它是由5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不需要一口气读完,所以读起来也不痛苦。同时,里面很多通俗小说的悬疑因素。语言方面虽然是西班牙语翻译,但翻译的质量不错,很凝练。会去读这本书的原因貌似是因为《百年孤独》的译者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还是推荐,正好当时看完《百年孤独》,对魔幻现实主义很喜欢。加之《2666》也有这种南美洲典型风格的特色,所以读起来比较愉快。
阿欣:

孙平:
看过最厚的书是《平凡的世界》,我是山西人,书里主要描述的是陕西那边发生的故事,跟我们的风土人情接近。我觉得那本书挺朴实的,也比较喜欢作者路遥,看完以后会跟人分享,但主要是室友。我觉得喜欢读“大部头”的一定是少数群体。
鹭岛千寻:
我读过最长的书是《达·芬奇自传》,是我高中的时候读的,我看到三分之二,是鹭江出版社的那一版,羊皮的《达·芬奇自传》。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达·芬奇是很全才的人,他研究的东西是我们现在一个平凡的画家或者艺术家无法想象的领域,所以我很好奇这个人生平是什么样,他为什么会发现这些东西,做那些有意思的研究。
林隐溪:

K:

胖通:

情伤姐:
八月长安的《橘生淮南》,当时是受到情伤才读。之所以读它的原因还比较奇异,一开始是因为作者八月长安写过另一本书拍成电视剧,我觉得电视剧不错,所以搜到原著小说,进而搜到作者,才发现这本书。这本书就两三百页,如果朋友也有情伤,我会把这本书分享给他们。“大部头”的阅读是不是适合年轻人,还是要看每个人的阅读层次。
江南:

Philosopher:
因为要入哲学的门,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纯粹理性批判》,大概是我读过最厚的书。但读到一半还是读不完,因为太难了,我觉得是所有书里最难的一本。因为课程要求,所以会跟同学一起分享,我觉得读篇幅短的书和篇幅长的书会给人不同感受,短的是零碎时间读读满足一些乐趣,读长的书会有很安心的感觉。
1203:

炉石:
读过最长的书是钱锺书的《围城》,因为课程要求。我觉得钱锺书的写作手法很好,但是这本书我单纯是为了课程读,课下不会和其他人分享。我觉得长篇幅作品应该不会成为一股潮流。
尤克里里:
最厚的书是《哈利·波特》系列,读的时候是高中,觉得书写得很有意思,翻译成中文版也很好看,把整个系列都读完了。当时读主要出于一种娱乐目的,我会推荐给同学看,后来我妈也在看。我觉得读长篇作品是个好习惯,现在不忙的话我也会经常看一些长的作品。
耶加:
我读过最长的是《百年孤独》,因为本科我们上外国文学史,老师说这本书是南美洲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我当时看完,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里面有太多外国名字很难记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都是几代几世,读得很痛苦。当然作品本身很好,所以会跟别人推荐。我觉得现在大家不读“大部头”最主要原因是都挺忙的,没有大块时间去阅读,而且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中间断了就很难接上,加上我们现在手机阅读比较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