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调查|没读过哪本书会让你遗憾终身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本书是舍之不去的。不管过了多久重新翻开都会再次追忆起当时的感动。一个人喜欢什么书,大概就能看出其精神气质,描摹其心灵成长的脉络。于是,我们邀请了诸位网友打开自己的藏书箱,谈谈自己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本书。
一只中华田园汪:

Townboy_SX:

闲散人:

虽然整本书因为作者自身所处阶层的问题而很像是一部带有政治内核的小说,并且其中对于其他阶层的观点与评论确实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快。但无疑其内核,前后两部的内核都体现了一个时代失落者的精神特质。第一部对于爱情的铺陈与描述,视角变换后故事核心和重点的巧妙转移都十分有趣。第一部切换了三位当事人中两位的视角,然而重点却一直围绕在第三者上,这个叙事的结构可说十分严谨而出挑。
而第二部更接近茨威格的失落核心,但单就文法和言辞思绪的纯熟感上比茨威格要多出一些。虽说他其他的作品都有些尴尬,但这一部无疑可以称得上经典。
贾云玮:

作者是以色列人,牛津大学的博士。它和一般的历史书写法不同,将人类认知革命、科学技术、基因全部串起来,揭示了人类发展历程的全新角度。目前还没看完,但是对每个人理解自身的价值和地位有非常大的帮助。
滕杰: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昭示着未来。而《世说新语》便是开启魏晋时代的钥匙。不可不读。
文轩Noah:
我书读的少,很多书都对我有感触,但问我人生少了哪本书就会有缺憾,我现在也没有答案。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此生不读必后悔的书。但书还是要多读多看的,至于类型题材,这个因人而异吧。
Szh10969:

伊坂幸太郎的《奥杜邦的祈祷》
小说情节好看,主角在岛上寻找各种各样的奇特的人物——说反话的画家、胖兔子和有预知未来能力的稻草人——就像小时候在看爱丽丝漫游仙境似的。但看完竟会意外地很感动。非常独特的日式小说。
Vincent: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无论艺术素养的高低,读这本书都会有收获的。这部艺术史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艺术按照一条隐线层层展开,读来很是过瘾。
今天依然很开心啊:

猴嘻嘻:

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外国人描写的现代中国,跟随作者的视角,体会到了很多由于熟悉而被忽略的日常,反思了身为中国人而惯有的思维,也从一个他者的视角中看到我所成长、生活的中国也有这样一番景象。
最巧合的是,当我到日本读书后,发现我的导师(一个研究日本媒介文化的美国人)无论长相和气质都与何伟非常相像,这本书大概预示着我倾向挑选某一类人作为人生导师。
一环:

既是物理学家,又做过故事大王、艺术家、鼓手和密码破译专家,高颜值、高智商、有趣又有格局的费曼先生是我认定了许久的男神。在我年少的时候读到的这段话,让我铭记到现在:“祝愿你能找到一个保持正直品质的地方,在那里你不需要为了维持在某组织中的地位而违背你的正直,祝愿你能享有这样的自由。”
Joyce :

东东:

小时候差点因为一些奇怪如“麻瓜”的词汇以及拗口的人名而错过这一套书,现在想来,幸好没有。如果是现在的年纪再初遇这套书,一定多少会挑剔它不算深刻的思想,不同的心境更难产生当初那种挚爱的情绪。
《哈利·波特》陪伴了我童年、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虽然11岁那年没有等到期待的猫头鹰送来霍格沃茨录取信,但从小就在外求学的我仍然学会了像哈利一样,在大的集体里寻找温暖和力量。书的整体氛围越来越阴郁的同时,我也随着他的探险旅程一路闯荡到了偌大的北京、直面现实的生活。这本书就真的变成了自己共患难的旧时好友,不常联络,但总在需要的时候出现给你鼓励。
石苔:

如果有谁的人生可以称得上理想,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杨绛先生。倒不是因为她选对了投胎模式一生无大忧,而是羡慕她读书够多、想得又够少。《我们仨》里便处处是她的平和与睿智,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前守住的最后一方恬淡。小时候喜欢看《围城》,诙谐而辛辣,年岁渐长却觉得《我们仨》的状态才更值得追求。惟愿我也能“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读书”。
关关:

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有太多书都让人觉得不读抱憾,这就像在问“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答案有很多。翻了翻豆瓣,如果一定选一本的话,我想应该是张新颖编著的《中国新诗》。这是一本诗集,没有张新颖老师自己的作品,但由他的判断选录。之所以觉得不读会很遗憾,因为听到一个说法:很多诗文对我们来说,阅读的当下并不会有用,可是在很长的人生历程里,会有某一个瞬间,某一些事,让我们想起那些很久以前读过的诗歌。这本《中国新诗》里收集的穆旦、食指以及很多诗人的诗歌,在阅读之后能让人得到力量,走到很长很远的远方。
如是:

木兰是一个新式思想的接收者,在那个中西交汇的时代,在开明父亲的支持下,她有幸走入新式学堂学习西方文化;同时,木兰也是一个封建思想的持有者,新式学堂的熏陶并没有使她变得凌厉与傲慢。在婚姻的漩涡中,她还是遵从了双亲的意见,下嫁并扶持丈夫曾荪亚,风雨同舟、操劳一生。她虽非倾国倾城,却也秀外慧中、不卑不亢。我想,这便是我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
历史浪潮所淹没。在现如今,在众多家庭遭遇尴尬的现状下,在主张女性回归家庭的思潮下,如何“成为”一名女性?“成为”一名怎样的女性?我想,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小朱:

这三本书的主题各有不同,第一部心智成熟的旅程主要是讲人生中积极的一面,善的,超越的一面;第二部则是讲人性中恶、颠倒、虚假的一面;第三部书《与心灵对话》则可看做是对前两部的综合,讲人生错综复杂的一面,每个人都必须独立地走自己的路,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人生,勇敢前行。
我曾从书中收获了很多有益的观念,它也带给我很多面对困难的勇气。也是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这本书是我心灵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吹着口哨的西绪弗斯:

后来高三毕业,我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阅读了这本书,梭罗提到了一个贯穿全书的问题,即我该如何生活。他给出的答案是简单、简单、再简单,他认为人在最基本的需求即食物、住所、衣服、取暖满足后,就应该从事一种益于灵魂的事业,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瓦尔登湖居住的两年中,梭罗种豆、阅读、漫步、游泳,倾听那鸟叫虫鸣、风吹林动,经营着自己这一方朴实自然的天地,又给那商业化正轰轰烈烈展开的时代注入一股来自原始与质朴的清泉。
正如该书的译者徐迟在译本序中所说的那样,你需要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才能看得了这书,才能体会到其间的那份诗意与超脱。现在的自己转眼已经二十五岁,面对着人生的巨大的不确定以及由之而来的恐惧,更有在这个发展飞速、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如何协调自我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迷惘。而这本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每每在自身处于焦虑、不安与迷惘之中时,我总会习惯性地翻上几页,获得那份作者和译者所传达的温暖而宁静的力量。
alwaysYQ:

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作者提出这样的说法,气候问题极其严峻极其复杂,也几乎是不可解决的,极端天气轻易就能摧毁我们此刻的气定神闲。根据预测,未来四十年中,全球各个地区不同的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将大大增加。同时气候学家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需要结合不同的气候模型,一个气候模型要包含具体时间地点的大气状态、陆地表面、海洋、海洋冰面、水文地理等信息,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分析结果,天气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也将带来更难以防范的异常天气。当然作者也并非意在危言耸听,在对七个地区的预测中,科技的发展总是使人类有能力应对极端天气。然而最为根本的,是调动全人类对气候问题的危机意识,地球的气候变化原本是有规律的,冰河统治了大部分的时间,以每次为时一万年温暖的间冰期为间隔,我们现在正处于全新世间冰期,目前应该已经进入末期,然而,温度却没有准备骤降的趋势,各国政府面对气候问题的态度也远远不够积极,我希望分享这样的书籍,希望人们对气候和天气了解多一点,以便更直观地思考人类生存的现实。
山抹微云:

老舍笔下的人物少有不悲惨的吧,《月牙儿》的主人公韩月容就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
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突然感到,现代社会女性的命运最终也不过一场悲剧。对“大龄单身女青年”严重的性别歧视,在找工作时尤为明显。月容不正由于无法找到工作,无法自食其力,才一步一步沦陷吗?所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不正在向女性灌输依附男人的思想吗?“女博士是区别于男人与女人的第三种人类”,接受了高等教育又如何?没有男人和孩子,没有美满的家庭,现代社会的唾沫星子能淹死一个高知女性。
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却不能改变女人的命运。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女性千百年来的悲剧命运也不会真正改变。老舍完全是站在女性的视角和立场,来审视女性悲惨的命运,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老舍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他所表达的对女性的深切同情,更让我感动。
在老舍作品中,《月牙儿》不算有名。但在我看来,却意义非凡。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它,阅读它。
Liuliu45nc:

Sherci:

适合用来走进女性心理的一部作品。伍尔夫笔下的,是浓缩了的一个女人的一天,她的情绪随着大本钟不断起伏。她回忆起旧爱、感怀当下、评论邻居,一切都是时间在绵延中悄然无声的雕刻。正如她写的“现在死去是最快乐的,没什么可惜”。读者的意识随着作者的落笔而流转,在不同的时间、人物上体会到具有立体感的人情画卷。伍尔夫本人与达洛维夫人一样,热爱眼下的生活,但又被细腻的惊恐包围。尽管一次次告诫自己“不要再怕炎炎骄阳,不要害怕寒冬肆虐”,可最终还是因为对生活过于认真而走向毁灭。花一个下午读完这本书,既使心口萦绕的情绪静谧消散,又像被伍尔夫的亡灵邀请着探访了一遭她的心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