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冬奥絮语|从“不能参加”到“性别平等”

2022-02-15 14: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梁冰清 农民日报

北京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在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组数据:北京冬奥会中女性运动员参赛比例达到了45%;在全部109个小项中,女子项目达到了46个。这就意味着,北京冬奥会是历届冬奥会中女性运动员参赛比例最高、参与项目最多的一届冬奥会。

这组数据,看似理所当然,实则来之不易。在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之初,女性并不被考虑在内,古代奥运会严格限定运动员必须是男子。“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甚至明确表示,女子奥运会是无趣的、反审美的、不正确的,将永远拒绝女性参加。在冬季赛场上,女性也曾处于长期缺席的处境。19世纪之前,女性因为受“柔美古典”刻板印象禁锢,只有头戴绒帽、身穿长裙才能参加滑雪运动。第一届冬奥会的258名参赛者中只有11位女性,且她们只被允许出现在花样滑冰的赛场。

从“不能参加”到“性别平等”,女性在体育世界里的每一小步都充满艰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妇女开始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奥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男女平等的政策和规定。今天,我们也看到北京冬奥会在践行男女平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例如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促进性别平等承诺》以推动实现性别平等;新增的7个小项中,有2个是女子单项,4个是混合团体项目;为女性提供安全的体育环境、诊疗室和治疗室等保障措施。这些点滴无疑成为北京冬奥会推动性别平等的生动注脚。

过往的艰辛映照着今日成就的不易。如今,女性撑起了冬奥会的“半边天”,女子项目成为冬奥会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目前,我国冬奥史上所获的17枚金牌中,有11枚是女性选手获得,2枚是男女混合获得,女性运动员用行动证明了自身拥有的无限潜能。

其实,女性运动员参与比例的提高不仅是整体人类的进步,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女性运动员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向往和男性运动员并无差异,甚至因为生理上的限制,她们还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这正应和着奋勇拼搏、敢于挑战的运动本真之意。

从获得中国首枚冬奥金牌的杨扬,到独揽3金缔造历史的“大魔王”王濛,再到天才少女谷爱凌……女性运动员不仅写下了她们为改变性别歧视所做的抗争,也为我们展示了何为不设限的人生,并借助体育给予人类更多的精神力量。她们所展现的蓬勃生命力,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体育之美,也让更多普通女性看到了自身的可能性,鼓励她们在各个领域奋勇向前。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觉得这些女性运动员的成就证明,只要女性力量不要被贬低和质疑,女性将会多么令人惊奇。”是的,即使无法像运动员那样成就斐然也没关系,有人在那里闪闪发光就足够了。有的时候,看见远方与到达远方同样重要。

从最初追求男女平等,到现在通过体育展现女性魅力,这是奥林匹克体育的进步,也是全人类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体育世界在追逐男女平等和包容性上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只有当“男女运动员比例趋近”不再成为新闻的时候,才是真正松口气的时候。

作者:梁冰清

原标题:从“不能参加”到“性别平等”

图片:新华社

原标题:《冬奥絮语|从“不能参加”到“性别平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