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蜗居6m²铁皮房,穿捡来的衣服上赛场,她突然翻红了

2022-02-18 10: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她姐 她刊

短道速滑队的冬奥之旅,落下了帷幕。

十几天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太多属于奥运健儿的奇迹,也记住了一个个奋勇拼搏的瞬间。

而让她姐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张赛后的照片。

洁白的冰场上,女孩跪在地上,为冰面烙下深情一吻。

空旷的四周,似乎衬托出一份寂静,也让这个画面,增添一份虔诚。

照片的主人公,是三次参加奥运会的老将——范可新。

在2月13日的女子3000米接力赛中,身居最后一棒的范可新力挽狂澜,扭转了中国队的落后局面,成功反超拿下铜牌。

这是她在本届奥运会的最后一场比赛,以一金一铜两枚奖牌结束征战,不负期待。

比赛结束,范可新终于可以停下脚步,看看这个给自己带来无限感动的赛场。

冰场串联了她的整个青春,站在空旷的场地上,她似乎还能看到,童年那个懵懂的自己,跌跌撞撞踏上冰面的样子。

那宛若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满载着生活里道不清的贫苦与悲凉。

范可新比同龄人成熟得更快。

2000年,未满7岁的她便已窥见生命里的无助。

父亲做生意赔了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只能去七台河投奔亲戚。

哥哥被留在老家读书,年龄尚小的范可新跟着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搬进空间局促的新家。

铁皮做成的房子,围起来不过6平方米,称之为家甚至有些讽刺,但一家三口就在这里安顿下来,走过此后许多年的岁月。

住处的房租是130元,但初到时,一家人身上的全部积蓄也只有300元。

为了养家,父亲做起修鞋的生意,兼顾着给自行车打气和补胎,零散地赚取生活费。

那是最难捱的一段时光,收入不好的时候,家里只能吃咸菜白粥,范可新身上穿的,也常常是哥哥的旧衣服。

即便如此,父母还是希望范可新能快乐成长。

她活泼好动,母亲便为她报了舞蹈班。

范可新开心地去上课,却又在两星期后选择了放弃。

父母不知其原因,反复追问之下才明白,女儿介意的是舞蹈班的费用。

100元的学费和100元的演出服,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比一个月房租还要高昂的费用。

范可新不愿让父母因为自己的爱好而付出更多辛苦,宁愿告别那间明亮的舞房。

懂事的孩子,总是成熟得让人心疼。

街坊四邻都怜惜这个女孩,也常常向这一家人伸出援手。

范可新就这样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最大机遇。

一位阿姨在看到七台河业余体校的招人信息后,将其推荐给了范可新的母亲。

母女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咨询,正遇上短道速滑教练马庆忠。

此时的范可新,由于缺乏营养,身体看起来极为瘦弱。

但马庆忠一眼就看出,她的身体条件不错,协调度也很高,是个学习速滑的好苗子,当下决定将范可新收入门下。

范可新却没有因此表现出喜悦,而是心事重重地问教练,在这里练习滑冰,要收多少学费。

舞蹈班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她不想让自己再感受一次失望。

马教练闻言笑起来说,只要训练刻苦,就不收你的学费。

范可新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志得意满地开始了自己的速滑生涯。

有了容身之地,挑战也随之而来。

10岁的范可新尚在读小学,每天要在7点时到校上课。

训练的时间只能排到更早,她每天4点就要起床,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风里,前往室外的滑冰场,跌跌撞撞地开始练习。

送她去训练的是同样早起的母亲,到了训练场,脚下穿的又是马教练买给自己的冰鞋。

范可新在心里记下大家对自己的付出,日复一日地努力练习,在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中,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速滑选手。

训练场上的艰辛,母亲其实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

直到某天为女儿换衣服时,她才猛然发现,范可新的身上,早已布满了各种青紫伤痕。

更惊人的是,在冰鞋的摩擦下,她的脚上几乎找不出完整的地方,新伤旧伤叠在一起,有的地方甚至开始化脓。

精心呵护的小女儿,因为训练而变得伤痕累累。

母亲被这样的场景刺痛了心脏,当下决定让范可新放弃训练,只做一个自在生长的小女孩。

但这一次,范可新却难得地选择了拒绝。

母亲心疼的泪水固然让她难过,但此时的她早已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

靠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刚开始训练时,范可新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站上奥运会的赛场。

在游泳池浇筑成的小小训练场中,她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知道想靠滑冰赚钱养家,就要努力进入省队。

这份坚定的信念,为她带来希望。

2003年,在哈尔滨带队的孟庆余教练,来七台河选新队员。

凭借自身的实力,范可新顺利得到了去往哈尔滨的机会,终于可以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

但在出发前,她又遇到新的难题。

练习滑冰这几年,家里的生活依然困难。

买不起新衣服,范可新身上穿的,便都是母亲捡破烂时捡到的衣服。

她从不在意吃穿,完全不介意穿着这样的衣服,继续去哈尔滨训练,但脚下那双破旧的冰鞋,却无法再陪她四处征战。

一筹莫展之下,是孟庆余教练出面,为她买下一双2500元的冰鞋,并且坚持没有收范可新家里的一分钱。

多年以后,再提起这件事,一向坚强的范可新还是会感动落泪。

那时的她几乎一无所有,却能够得到教练最真诚的帮助。

她无以为报,只能用更加辛勤的练习,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2006年,同样曾受教于孟庆余教练的王濛,回到母校和大家分享经验。

那一年,王濛刚刚在都灵冬奥会拿下冠军,聊起比赛中的经历,她侃侃而谈,将赛场上的细节都生动地描述出来。

范可新在台下安静地听完,对那片未曾见过的赛场,又多了几分向往。

目标由此变得广阔,她开始期待自己可以和王濛一样,进入国家队,在奥运赛场上发光发热。

如今所有人都知道,范可新会在成长中,渐渐实现自己的奥运梦。

但在努力拼搏的那几年,她却险些倒在机遇的大门前。

2008年,范可新的身体出了问题。

起先是全身无力,在训练中常常力不从心,到后来甚至无法掩饰自己的虚弱,跌倒在父母面前。

家人看不得她这般勉强自己,几乎哀求她,不要再继续练习滑冰。

范可新的目光却越过父母,投向房间的尽头。

此时他们虽已经搬离了那间铁皮房,却仍住在仅有15平方米的半地下室,一家人的生活用品和父亲修鞋的工具堆叠在一起,几乎留不下多少活动的空间。

她不愿让家人的生活局限于此,还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拼搏,来扭转当下的困境。

这成了一家人少有的意见相悖的时刻。

看着女儿哭泣着说起自己的梦想,父母感到心疼又无奈。

最终,他们只得向范可新的第一任教练马庆忠求助。

马教练没想到,再听到范可新的消息,是在这样的局面下。

但他还是立刻前往范家,接上这个由他一手栽培的小女孩,前往医院就诊。

诊断结果让人心痛,又在意料之中。

范可新在训练场上过于拼命,常常进行超负荷运动,又因为省吃俭用而得不到良好的营养补充,最终造成了青春期缺铁性贫血。

在最该自在生长的年纪里,她却默默承受了难以言说的负担。

若非病情发作,恐怕没有人知道,她究竟付出了多少辛苦。

看透一切的马教练,在治疗结束后将她接回自己家里悉心照顾,看着她一点点恢复健康,才终于放下了心。

所幸,这一场波折,没有消磨掉范可新前进的决心。

她反而更加有勇气,冲向心里那个越发清晰的目标。

2009年,范可新顺利入选国家青年队。

一年后,她又凭借自己的实力,正式成为国家队中的一员。

年少时那份朦胧的梦想,终于一步步变得真实。

她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却也意识到,这同样只是个开始。

国家队里个个都是精英,身材瘦弱的范可新,在这里其实并没有优势。

但心底那份不服输的劲头,支撑着她奋力追赶。

力量比不过别人,就加紧练习;耐力稍显不足,那就每天多坚持一下。

她催促着自己进步,换来一个又一个新机遇。

进入国家队的五个月后,范可新便和周洋、刘秋宏、张会一起,登上了蒙特利尔短道速滑世界杯的赛场。

在女子3000米接力的比赛中,四个人同心协力,顺利拿下金牌。

一场属于范可新的冠军征途,在此时徐徐展开。

2014年,21岁的她出征索契冬奥会。

在女子1000米比赛中,她稳定发挥,在最后两圈反超对手,斩获这场比赛的银牌。

也是从这时开始,她成为越来越多人口中的“王濛接班人”,人们期待着她可以像师姐一样,成为冰场上成熟老练的“大魔王”。

但在时间带来荣耀之前,她要先学会的,是面对挫折。

4年后的平昌冬奥会,范可新在500米半决赛中被分到最不占优势的道次,又因为在比赛中发生碰撞,而失去决赛资格。

面对判罚,连观众都为她感到不平。

范可新选择了坦然面对,却无法掩饰泛红的眼眶中,那抹心酸的情绪。

下次出征奥运会,又要等上四年。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中,根本数不出几个完整的四年。

但范可新还是迅速走出了悲伤,在日复一日的训练里,等来北京冬奥会的开幕。

这一年,她29岁,早已脱去了年少时的稚气,只带着一腔奋勇,冲向自己深爱着的赛场。

命运的回馈,随之铺洒下来。

范可新参与的混合接力项目,拿下中国队在本届冬奥会的首金。

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为之沸腾。

范可新和大家一同欢呼,又在赛后的采访中,忍不住泪流满面。

历经12年的等待,她终于拿到了那块属于自己的奥运金牌。

曾经那些流血流汗的岁月,好像在这时终于找到了归处。

她登上最高的领奖台,成为年少时的自己,最向往的模样。

接下来的女子3000米接力赛,是范可新在本届冬奥会的最后一场比赛。

在最后时刻扭转败局的神级表现,让她再次收获欢呼和掌声。

而在这一刻,她却沉静下来,俯身吻向那片光洁的冰面。

人们纷纷猜测,这样的她是不是在和赛场告别。

但她却只说,“这是一个开始”。

她感激这场奥运会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期待着不远的将来,自己还能在冰场上,创造更多的奇迹。

路还很长,她要一步一步,坚定而沉稳地走下去。

提起对范可新的第一印象,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词,都是“瘦弱”。

纤瘦的身形,让她在运动员之中看起来格外惹人怜爱。

队里体检时,连医生也忍不住问她,如何靠着这样的身体坚持下来。

她只回答五个字:

“靠意志品质。”

短短一句话,包含这些年里太多心酸。

她永远也不会忘记当年在铁皮房子里,艰难生长出的梦想。

没有任何人能为自己带来希望,她就成为那唯一的一束光,一步步探索冰面上的世界,闯进充满光明的未来。

无数次跌倒,就有无数次的爬起,身上的伤痕,永远也阻断不了追寻前方的期望。

这是一个女孩在逆境中,爆发出的最震撼人心的能量。

而这样的她,亦不是赛场上唯一的光芒。

曾在短道速滑比赛中创造以一敌七战绩的周洋,家中只有一间小小的彩票站。

刚刚在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赛中斩获金牌的徐梦桃,亦出身于烟火中的一家烧烤摊。

她们是赛场上的胜者,更是生活里的英雄。

命运没有在起始时给予她们安稳的生活,她们就在成长中学会坚韧。

拼搏的路上有太多苦痛无从言说,女孩们把一切都藏进心里,只为了心中那一个目标,咬紧牙关努力前行。

这样的她们,撑起的不只是自己的一份未来。

更是为这个世界,播撒的一份希望。

哪怕前方尽是荆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也能踏出一条康庄大道。

平凡的生活里,一样可以积蓄出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每个人,成为自己生活里的冠军。

从没有人定义过,生命应该是什么样。

不认命,就是拼搏中的人们,对信念的最好表达。

她刊

监制 - 她姐

作者 - 流离

微博 - @她刊iiiher

原标题:《蜗居6m²铁皮房,穿捡来的衣服上赛场,最惨冠军突然翻红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