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豆瓣5.5,低了吗?

2022-02-18 09: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韩寒导演的《四海》无疑是春节档最有争议的电影。这是韩寒的第四部电影,也是豆瓣评分最低的一部,只有5.5分。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狗血烂片,但也有人欣赏韩寒“刺穿理想主义”的冒险精神。

前不久,我们与作家双雪涛、导演徐磊见面,畅聊了《四海》的好与坏。

双雪涛认为,《四海》尽管有些瑕疵,但他感受到了韩寒的坚持。归根结底,个人化的表达值得被鼓励,尽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特权。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双雪涛:作家,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

徐磊:导演,代表作《平原上的夏洛克》

01.

如何看待《四海》的两次死亡?

看理想:很多人无法接受《四海》的一点是,周欢歌和周欢颂这对兄妹分别在电影的中间和结尾突然死亡,且十分偶然,你们如何看待这两场死亡?

徐磊:我看这部电影时不是按照看一部经典叙事电影的期待去看的。所谓经典叙事可以参考《奇迹》和《狙击手》,它们都有比较明确的人物动机和任务欲望,到最后矛盾解决,故事结束。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电影,是一种散文化的电影,它是生活的一个比喻,它并不是按照闭合式的故事线发展的。这种故事可能需要观众给予更多耐心,但它的好处就是你猜不到结局,我认为这也是吸引人的地方。

所以我看《四海》的时候会想,这个人物的死亡在生活中的暗示是什么?韩寒为什么这么写这个戏?作者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我觉得韩寒把生活中的很多个人感受拼贴在这个故事里,这是我进入这个故事的方式。

看理想:不知道二位有没有看过《爱情神话》,这部电影也是以一个重要角色的突然死亡作为结尾,但为什么相比《四海》更能让人接受?

双雪涛:我觉得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就是谈情说爱怎么都没有生死大。《爱情神话》里老乌的死亡有很强的戏剧功能。因为他的死,大家必须把情爱的事儿先放在一边,后来他们又达到了某种和解。它在这个故事里起到了一个缝合作用,所以后面大家才能坐一块儿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

而《四海》呢,我个人没有觉得很突然,因为电影里经常这样(有角色突然死亡),可能因为我自己也是个写小说的人,也想过不少突兀的情节吧(笑)。

观众难以接受《四海》里的死亡,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元素太驳杂了。前面的周欢歌死于海上巨轮,结尾的周欢颂死于车祸,呼应了《麦琪的礼物》,两种死法好像是不同的电影模式。前半部分的小岛生活像日本电影,后半部分的打工生活又像香港电影。它一直在变化,但可能衔接得不够好。

徐磊:看到周欢颂死的时候我确实也在想,真的要这么处理吗?但后来说服了自己,韩寒可能是想把悲剧性凝聚在最后一个场景里吧,这样也显得结局更有力量。

看理想:但是结果是让大家更生气。其实很多观众的心态是,不是不能死,但死法也太巧了,还是两兄妹,就是一个灭门的状态。

双雪涛:我同意刚才老徐说的,《四海》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比喻。

韩寒的电影里处处能看到周星驰的影子。周星驰的电影的戏剧化(程度)也很高,也是利用了一些简单的戏剧杠杆原理来处理,而且他对角色下手也挺狠的,但为什么我们能接受他的悲剧呢?这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徐磊:我觉得韩寒还是挺温柔的。因为死了总比另外一种结局要好,至少他们的爱情永恒了。更多的情况是变心了,其实得不到什么东西,那种结局更残酷。

双雪涛:老徐的意思是在城市里大家的选择其实蛮多的,但是韩寒的处理还是让这东西更纯粹。

看理想:就是以死亡代替叛离。

双雪涛:对比周星驰,韩寒对周欢颂这个角色始终小心地呵护着,不敢对她下手,结果就是这个角色一直小心翼翼地存在在电影里,结尾突然被折断,大家可能就接受不了。

我假设啊,结尾是周欢颂挎着另一个人路过废弃摩托车场,看见这个摩托车,她突然想起那个事儿,就找了小偷把车偷出来,然后跟旁边的人说等我一下,我给朋友送点东西,她骑着摩托车去了,咣当再出一车祸,这个结局就会给人另一种感觉。

戏剧上,有时候可能得先压一下人物,最后再让她弹起来,再彻底折断,这其中的悲剧力量可能会形成某种东西。

如果说写作是自己的窃窃私语,那么电影是对观众的操控,是公开的私事。如何让观众的心情起伏,是一套技术。

02.

偶然与悲剧

看理想:一些影评认为,韩寒这次的《四海》对比前几部所呈现的理想世界是一种突破,你们怎么看待他这次更彻底的悲剧性尝试?

徐磊:我觉得悲剧挺好的,悲剧有时候也很有力量。我看完《四海》不觉得添堵,反而觉得治愈。当这些悲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而缓解了我过不去的那些东西。它是个崩溃疗法。

双雪涛:我觉得韩寒的电影其实都不能看作是彻底的爆米花喜剧,他的很多电影都有悲剧的因子,只是他经常在隐藏,《四海》只不过放大了些。

我还喜欢《四海》的一点是,它是一部比较个人化的电影。现在有很多电影都是产品思维,总在揣摩观众的喜好。这也不完全错,毕竟拍电影成本很高,需要有回报。但如果这种心态走太远,电影就会失去灵魂,变成空壳,大家在组装一个没有心的东西。

当然了,太多个人表达的电影可能会失败,因为你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嘛,所以人们得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对于我来说,因为我写作没什么成本,所以养成了一种不太考虑成本的“坏习惯”,我觉得表达自己是好的,个人化是好的。

如果把电影弄成像集装箱一样天天跟人垒,电影会死的。

所以为什么我会觉得《四海》有珍贵的部分,因为在这么个环境里,韩寒还敢于去说自己眼中的那个故事。这个结尾绕个圈写成happy ending是很容易的,加场医院的戏就搞定了。我觉得以他的经验,他是在权衡了风险后依然选择这么拍。

看理想:如果简单对比一下《奇迹》的小人物成功学中心思想,《四海》想表达什么?

徐磊:努力不一定会成功。

看理想:那真的是和韩寒这次电影的成果互文了,他努力了,但电影没有成功。

双雪涛:《四海》里有一台词我觉得很妙,就是“做得好的时候,就跟没做一样。”

看理想:我比较喜欢的那句台词是“在浪漫和土鳖之间摇摆”。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四海》还能如何更悲惨的方法,想请教二位,什么是好的悲剧?

我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讨论说,精妙的悲剧应该是某件事情合逻辑地节节崩坏,但所有人都无力挽回,而不是单靠不同的偶然事件叠加(微博用户 @欧阳志刚正在搞创作)。你们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微博用户 @欧阳志刚正在搞创作

双雪涛:大家当然都在依靠逻辑生活了,这是肯定的。但是生活中的逻辑有时候很不管用,而且我们的逻辑推导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也不一定靠谱。

咱也甭说比较别人,很多电影都依靠偶然。比如说科恩兄弟的电影,那是偶然大师啊。我觉得偶然不是问题,如果电影里发生的都是必然,咱也甭去看了,在家自己一想也明白了。但如何把偶然处理得能让观众信服,是创作者需要钻研的东西。

徐磊:我看到有影评说没有给吴仁耀那么大的压力去冒险,觉得不合逻辑,但我恰恰觉得这是韩寒好的地儿,他没有急赤白脸地去设计整个故事。比如追债人,他还开顺风车,他也在谋生。所以这里头没有坏人,我觉得就挺悲剧的。

一个有坏人的悲剧,我觉得是设计出来的。生活中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没有坏人,最后你还没有出路,这多悲剧。

03.

文学与电影

看理想:作家转型编剧、导演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徐磊:首先文字语言和视听语言不一样,这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的成立方式和电影好像不太一样,虽然有相通之处,但主脉还是很不同的。比如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在小说里似乎就没那么主流。而且创作者形成自己的镜头语言有一定的门槛,需要时间。

还有一点是,作家自己写就行了,但导演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这是个麻烦事,沟通太难了。

看理想:电影的经典叙事指的是《奇迹》那种吗?

徐磊:对。当然文学也会有一些比较通俗的写法,比如悬疑小说什么的,但总的来说两者的成立方式还是不太一样,所以说改编这么难,越好的小说越难改。

看理想:文学上有什么经典的叙事方法?

双雪涛:文学最好的地方就是它没啥模式。比较一下《在路上》和《战争与和平》,你就知道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思弄。

文学和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媒介不一样,电影是很直接的。比如说电影里出现了一个人戴一帽子是红色的,观众接收的信息是一样的,但在小说里你写一个人戴了一顶红帽子,读者想象的红色可就千差万别了。

小说或者文学就是通过最朴素的语言阅读,激发你的想象。因为语言太抽象了,所以文字有象征性。换到电影里,这个象征的系统就变了,所以有很多经典小说改不了电影,原因之一是小说承载的主题和电影能承载的经常不一样。一个电影要想改好,就得换主题。

像《战争与和平》特别好,但它那种群像主题就是适合小说,电影恐怕只能挑几个人来做,甚至换一个新主题去表达它。

小说和电影的关系有点像两个人住两条街,要互相喊话能听见,但根本不在同一个空间里,是两码事。作家一人就是一支军队,但拍电影需要创作者不断和各种人打交道。

徐磊:作家写东西几乎能100%地完成自己的想象,但是电影有很多偶然。比如你很有可能永远找不到最理想的演员。

双雪涛:而且电影特别物质化。你给一个作家1000万和给他10万,写出来的东西差别不会很大,但给导演就不一样了。

电影一依赖金钱,二依赖科技。任何一种技术的发展对文学来说可能会变成素材,或者就是打字打得更快了,以前误删的东西能复原回来,它的改变不是根本性的。但对电影来说,库布里克在今天拍《2001太空漫游》和在1968年拍肯定大有不同。

所以电影为什么不自由?就是因为它有些地方太自由,它能吸收的东西太多。小说因为太笨,所以相对自由一点。

看理想:聊到这里我想起之前戴锦华老师也讲过,写得好的小说一定是最适合文字媒介的,它没有办法或很难复刻成视觉。

双雪涛: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复刻。看一幅画《伟大的梵高》,你说能把它复刻成啥?你给别人讲,说这画特好,但你得看一眼才知道,你把这幅画形容成啥也没有用。

所以好的改编电影就是因为它形成了另一个独特的作品,它不能是小说的复刻。

04.

电影与义务

看理想:有社会学学者指出一个矛盾,当他们去研究基层人民的生活,之后又因此获得名声时,往往被研究者的生活并不会产生很大的改变。

想请问徐磊导演,您执导的《平原上的夏洛克》算是一个小村故事,我们该如何避免在拍他们的同时消费了他们?

徐磊:确实很容易变成消费,我也一直在提醒自己。我的方式是,去发现他们的生活中合理的东西,理解他们的逻辑,去告诉大家一件事为什么在一个地儿是合理的。

费孝通是我最喜欢的学者。他虽然不是农村出身的人,但读他的研究总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他更多在阐释某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这种方式是好的。

《平原上的夏洛克》

双雪涛:我们当然不应该抱着消费的心态去描写谁。但另一方面,这个帽子可以扣在任何作品上,比如托尔斯泰在消费贵族,这怎么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正确的东西,而且正确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但对创作来说,任何时候都是限制越少越好。

老徐拍《平原上的夏洛克》,完事儿还让他去把那个地方变得更富裕,这是不是忒难了点?这是需要其他专业人士以及一个更大的系统去完成的(超出了创作者的能力范围)。

对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观众通过你的作品去理解那些人,在那些人的生命体验中找到共鸣。在个人表达和大众之间的平衡,如果完成得好,那么作品就是对这个世界有了作用。

相关影评

1.《狠狠聊聊<四海>》3号厅检票员工

2.《我看见韩寒在不变中求变 | 子戈专栏》枪稿

3.《<四海>到底差不差?》单读

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嘉宾本人,不代表看理想平台立场,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

采写:林蓝

监制:猫爷

配图:《四海》《平原上的夏洛克》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原标题:《豆瓣5.5,低了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