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郑思肖:无土之兰,故国之馨

2022-02-21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沈渊 博物馆丨看展览

世人知道郑思肖,大多是因为他画的兰花奇绝,露根而不见土,极其自然又纯粹的姿态,从古至今只此一家。但兰之无根,并非托生虚空,而是植根的故土已不复存在。

郑思肖苏州石刻像

“靖康之难”后又偏安苟活了一百五十余年的赵宋,在陆秀夫背着少帝蹈海而亡后,终于彻底终结。蒙古铁骑在当时所向披靡,纵有南宋军民众志成城的抵抗,让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下饮恨而亡,也不足以撼动悬殊的实力差距下形成的定局。

诚然,更加先进而强大的新政权以大一统的姿态取代腐朽落后的旧政权,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但这从来也不是和平演变的过程,兵荒马乱必有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甚至战乱之后,也未必是所有人的福祉。

江南汉人中的儒生文人在元朝处在极低的地位,然而他们在南宋时,便是皇帝也不能轻易将他们欺辱打杀。地位决定了待遇,西夏僧侣杨琏真伽本职管理江南佛教事务,却有盗墓的爱好,他利用职务之便公然盗掘绍兴的南宋帝陵,不仅借机屠杀平民,将陵墓中财宝肆意掠夺,还将宋帝们弃尸荒野,其中宋理宗的头颅被割下,制成了头骨饮器,经帝师八思巴之手最终献给了忽必烈。

南宋理宗陵旧影(图自《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

绍兴人唐珏为重新安葬宋帝遗体,散尽家财,聚起同道,借着夜色用曝尸郊野的无名遗骨替下宋帝遗体,以文木制棺,以黄绢为囊,将宋帝们葬在兰亭,并植上冬青树作为标记。杨琏真伽并未因此受任何处罚,反而是后来元朝宰相桑哥因结党营私被诛杀,才让他受到牵连。

郑思肖对蒙元的痛恨,直接源自他对赵宋的一腔忠诚与热爱。就像唐珏冒死也要让宋帝们得以安息,郑思肖对故国的思念与感怀,既不因时代变迁而更改,也不因岁月流逝而淡化,更不惧威逼利诱,所以,他的笔下才开得出独一无二的“露根兰”,至净至纯的姿态,由极致炽热而真挚的感情升华而来。

郑思肖其名,字忆翁,号所南,居室为“本穴世界”,皆起于宋亡后,在此之前的名姓已无人知晓,可能是南宋距今并不短暂,年代久远更兼时代更迭、兵荒马乱,各种散佚并不罕见,但是否也有可能,郑思肖在宋亡后,有意抹去了此前人生的部分轨迹,代之以更强烈决绝的意志与表现——余生都要作为赵宋最忠实的遗民。

“思肖”的肖,为“赵(趙)”字的一部分,自然是思念赵宋之意;忆翁,忆乎宋也;“所南”,是“以南为所”,因为南宋在江南,以对应来自北方的元朝;将“本”的“十”字置于“穴”字之中,便得“宋”字,以南为所,以宋为居,里里外外,方方面面,都尽力刻下对南宋忠诚的证明。

其实在南宋时,郑思肖一家既不得志,也不显贵,但这无损郑思肖对南宋的忠诚,因为自他记事起,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足以让他终身难忘。

郑思肖的父亲郑起,字叔起,号菊山,终生未仕,以教书为业,为人正直,嫌恶如仇,郑思肖也多次在作品中追忆赞颂父亲的为人和性情:“我父气如烈日,秋霜其严;行如精金,粹玉其洁。”

十四岁时,郑思肖随父从临安迁居苏州。十八岁,蒙古大军攻灭金朝,势如破竹,三路大军南下直指临安,但权奸贾似道之流把持朝政大权,君臣沉缅酒色,对危在旦夕的军情国难视若无睹。

电视剧《南宋传奇之蟋蟀宰相》中的贾似道形象

二十二岁时,郑起去世,自此母亲日日对他耳提面命:“唯学父为法,汝不行汝父之言,汝不如死。”郑思肖刻骨铭心,立下了终身的誓言:“我铭父母之教于灵台,于生俱生,与死俱死,而不忘者也。天高地下,日照月临,有违家训,雷其殛之。”言辞之激烈未免令人瞠目,但这正说明,郑思肖的家学把爱国的忠义和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正因如此,一介布衣的郑起敢直斥当朝宰相,而立誓矢志以父亲为榜样的郑思肖,余生注定不可能是软弱庸碌、随波逐流之人。

德佑元年底,元军从镇江兵分三路对临安发动最后的强攻,伯颜率元军攻入郑思肖居住的苏州城,烧杀抢掠之下,一座千年繁华的名城如坠地狱,“城外荡荡为丘墟,积骸飘血弥田里”。

德祐二年,临安终于被元军兵临城下,已是南宋亡国的最后关头,郑思肖悲痛欲绝,却“力不胜于胆,逢人空垂泪”——他既无上阵杀敌的武力,也没有力挽狂澜的奇策,他的呼号在山河易主的巨变下何其微弱渺茫。

但,一定要做出所谓正确的选择吗?确实也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之说,然而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从来都是更崇高的精神与灵魂的姿态。

所以,郑思肖成了新朝之下,孤独的斗士。哪怕“遍国中无与语者”,他也不打算对现实妥协。改朝换代后,顺从依附新朝的人越来越多,“欣欣从北俗,往往弃南冠”,甚至赵宋宗亲赵孟頫也北上面圣,接受恩赏,这让郑思肖犹为不齿。原本两人颇有交情,但赵孟頫出仕元廷,郑思肖毅然与之绝交,此后“子昂数往候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

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卷 故宫博物院藏

模仿陶渊明在晋亡后仍书“义熙”年号的事迹,郑思肖“诗后唯书德祐年”,终其一生都不承认元朝政权的正当性。甚至,在极度的仇恨悲痛之下,他出现了重度抑郁般认知错乱、精神自戕的表现,坚信“郁郁葱葱有佳气,汉家天子必中兴”,而赵宋历代皇帝是“我朝圣人仁如天,历年三百犹一日”,显然,他不能正确地认识南宋败亡与元朝兴起的原因,重大逆境之下产生的心理防御机制更加剧了这样的“症状”,不断升华美化过往,攻击否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在巨大的精神痛苦中稍得喘息,进而活得下去。

但这痛苦不是日日长流无用的眼泪,不是反复长嘘短叹,发狂嚎叫,他虽不能上阵杀策或建言献策,但他还有笔,一个文人只要不放弃,就永远不会失去锋芒的武器。他用余生心血,画墨兰,写《心史》,诉尽南宋人最后的坚守。

陶渊明一生爱菊,而郑思肖的父亲郑起以“菊山”为号,郑思肖爱兰画兰,宋亡之后,他的“露根兰”就是是他人格的最佳写照。郑思肖的画作存世极少,可靠真迹惟一幅《墨兰图》,但已足见其本色。

南宋 郑思肖 《秋兰图》

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墨兰以偏浓的墨色绘就,数片兰叶,两朵兰花,一开一合,花下无土,根似有若无,笔触极其简练,却又饱含力量,尖尾的叶片仿佛书法中势如破竹的捺笔,又像凌厉而坚定的刀锋,是郑思肖对这个世间最决绝的答复。

据图上落款,此时他已六十五岁,距南宋灭亡已过27年,这时间并不算短,足以让大多数人习惯了作为新朝的顺民,却无法将郑思肖的意志与伤疤磨灭分毫,就像他心中的兰花,“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至纯至净地盛开着,馨香充盈天地。

而这馨香也是郑思肖对南宋的念想——“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楚怀王并非明君,也让屈原悲愤自杀,但与秦昭襄王在武关会盟时,被秦国扣押,宁死不屈,到死也没有屈服于秦国的淫威而卖国求生,他死后梓棺终得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南宋 郑思肖 《秋兰图》局部

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郑思肖爱兰而思念故国,宁死也不愿让自己画的兰落入当朝权贵之手,自然也会对漫漫千年历史中相似的命运感同身受。后世倪瓒看到这幅《墨兰图》,心领神会,写下:“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他敬佩一腔爱国热血,至死也不变节的帝王将相、仁人志士,鄙视投降软弱之辈,用众多诗作追忆称颂,他赞苏武“一心只梦飞归国,双眼何曾看见羊”,但“醉后爱歌诸葛表,生来耻读李陵诗”,因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显然不比苏武牧羊的不屈风骨。

当然,最受他的认可推崇的还是与他同一时代的“屡迫于死弥忠壮”的状元宰相文天祥,他在《文丞相叙》中详尽记述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与精神气节,并在《文丞相赞并序》高度评价:“先生大名,与天地、国家、日月无穷极,史之其次也,岂言语能述其德!”

元 郑思肖 《墨兰图》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外,还有《五忠咏》《哀刘将军》《欧阳梦桂忠妾柔柔传》等,凡是在宋元更迭之时忠烈不屈之人,郑思肖都愿为他们赋诗立传,如《欧阳梦桂忠妾柔柔传》所载欧阳梦桂的妾室柔柔在丧夫之后,被其姥逼嫁胡人张酋,柔柔誓死不从,悬梁自尽,郑思肖不吝盛赞:“德祐叛臣,贱妇也;柔柔,古之英伟男子乎。”

这些著作均可见于郑思肖呕心沥血而成的诗文别集《心史》中。其实在封建时代,只有史官才能作史,郑思肖不是史官,亡国之前不过一名太学生,却称其诗文为《心史》,确实僭越反常。但郑思肖认为,天下乱,朝廷已不再有史官来作史,而他又听说有叛臣建议忽必烈修《大宋全史》,他更不可能认可,出于一腔义愤,只能由他来著史明志。

郑思肖自知《心史》中的内容忠于宋而不容于元,因此在完成后以铁函密封,沉入苏州承天寺井中。临终前,他不忘嘱咐好友唐东屿为他书写牌位:“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

元 郑思肖 《墨兰图》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其实作为赵宋的守灵人,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他以一己之力践行了坚守的誓言,哪怕河山终未光复,世道也未曾因他而动摇,也足够被称作伟大。

或许他以为,随着他的身死,《心史》也将与他同归九泉。然而明崇祯十一年冬,承天寺浚疏枯井,却让铁函《心史》重见天日。此时恰是明清易代之时,较之宋元更迭更为惨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法令下,汉族文人士大夫的尊严与文化存续被更加无情地摧残。此时《心史》再现世间,仿佛彼此呼应的命运,让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百感交集。

然而,因为《心史》的保存与问世过程颇为传奇,其中一些记载也与正史不合,不少学者质疑此书为明末人士托名伪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也让许多肯定《心史》真实性的学者极力辟谣,他们深信《心史》字字包含真情,“自是一种遗民具至性者之笔”,不可能是伪作。顾炎武更有《井中心史歌》称:“千寻幽井置铁函,百拜丹心今未死。忽见奇书出世间,又惊胡骑满江山。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鹄。”

于此胡骑再世之际,奇书重见天日,难道不是上天有意让他们看到吗?

八大山人朱耷也学起郑思肖,画树根全露的古梅:“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为采薇。”林垐则是画竹不画根:“所南之兰无土,耻斋之竹无根;想见百千年后,荧荧纸上血痕。”

清 朱耷《古梅图》故宫博物院藏

那一缕自故国而来的纯粹馨香,终是未曾在天地间断绝。

参考文献:

宋兴丽《郑思肖题画诗研究》

何艳《南宋遗民郑思肖美学思想研究》

卓洪艳《郑思肖<心史>研究》

-全文完-

原标题:《郑思肖:无土之兰,故国之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