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提着心吊着胆》:故事好看,人物单薄
参加过FIRST青年电影展的青年导演,这几年来在电影界大放异彩,《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光棍儿》的导演郝杰、《黑处有什么》的导演王一淳、《八月》的导演张大磊等,一个个携着自己的电影作品闪亮登场,虽然这些导演的作品还没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足以让人瞩目,在屡屡令人失望的国产电影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事实证明,这一批导演的潜力是巨大的,尽管在他们的作品里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是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敢于前进,足可以给人一种活力。
一、从《三公里》到六单元
早在《提着心吊着胆》之前,李雨禾就拍过一部二十六分钟短片《三公里》。
《三公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对情侣在车里争吵,情急之下男子失手将女子打死,担心的男子将女子尸体放进后备厢,打算开去郊外抛尸。没想到路上遇到了巡警,巡警发现他汽车尾灯坏了,担心他出危险,一定要他去修尾灯,而修尾灯需要打开后备厢,故事就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表现出了张力。很明显导演塑造了一个悬疑的片段,虽然故事很简单,几乎每个观众都能猜到女子可能并没有死去,但是导演塑造悬疑气氛的功力确实厉害,从打光、音效和拍摄视角,以及最后一个画面,都能给观众以感官和听觉刺激。

看过《提着心吊着胆》的朋友,在听我讲述了《三公里》故事情节后,必然会觉察出点什么。事实确实如此,《提着心吊着胆》总共六个小单元剧情,其中包括了争吵的夫妻、抢劫珠宝的罪犯、想发生一夜情的青年男女和行凶偷窃的假医生。
电影第一单元是故事前言,交代了几个出场的主要人物背景。男主是一个中年性无能兼酒店老板,因为性无能所以总担心老婆会出轨,在某次看到有人给老婆按摩而误会老婆偷情后,买凶杀人。然而老婆没杀死,凶手(即假医生)却死了,被藏进了后备箱。

为什么假医生会不翼而飞?
青年男女在路上撞到的摩托车是谁的?
这些林林总总出场的人物们之间各自有什么关系?
很明显,导演李雨禾这次在原先的单悬疑上多了好几环,每个人身上都有疑点,似乎谁都有可能是杀人凶手。总共六个单元,几乎每一单元都会留下一个谜团,到下一个单元时似乎解开了却又产生了新的疑团,直到最后一幕,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全部故事串联起来,时间线变回线性叙事,真相大白。
这种手法早在昆汀的《低俗小说》里就有过,环形叙事的关键点在于每次都只抛出全局的一点点,让观众知道答案却不知道原因,就像iOS系统的添加验证一样,每次在环上充满一点点。到了国内,近几年来小成本电影尤其喜爱这种结构,无论是令人惊艳的《心迷宫》,还是更早之前的《疯狂的石头》和去年的《追凶者也》,都喜欢将大故事切割开来。
虽然结构类似但侧重完全不同。
《心迷宫》重点在于挖掘人性的深度,因此在故事设置上更多偏向于塑造人物;《疯狂的石头》是宁浩在继承盖里奇的基础上又深化中国元素后献给观众的黑色幽默盛宴;《追凶者也》则偏向于故事的精细结构和人物表现的层次感。
《提着心吊着胆》和片名一样,是李雨禾从《三公里》处就继承下来的悬疑色彩。与其说是喜剧片不如说是悬疑片,该片基调灰暗,主体故事发生在夜里,处处透着诡异的画风。摄影视角、慑人配乐和演员表演都达到了合格的层次,因此说这部电影是《三公里》的放大版一点不错。
然而,在继承了《三公里》的优点同时,它也继承了缺点。
二、“反说它欺骗我们”
影片开头,就是泰戈尔的名言作为题记:“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电影看完后我们发现,推进整部片故事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想办法在欺骗别人。
医生欺骗男主,说自己能治好男主的性功能障碍,从而虚构了自己认识黑道上的人。
男主为了杀死妻子,而伪造了各种现场,同时请医生花重金雇佣杀手。
医生其实并不认识黑道上的人,因此收下钱后自己假扮杀手去杀人。
……
在出场的人物中,除了警察的形象是伟光正外,其它所有人都是假的。男主吹嘘自己“开一夜车不停歇”,实际上是性功能障碍患者;青年男子吹嘘自己是大企业的富二代,实际上不过是在网吧混吃等死的社会青年;青年女子的双眼皮贴、胸贴、假发,都是假的;医生诊所里有“华佗再世”的锦旗,可他从来治不好人;劫匪为了多分点钱,把贵重的戒指偷偷藏了起来……

这是什么?这是寓言。
相比于短片《三公里》,李雨禾导演这次除了讲了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带有悬疑色彩的故事外,还想借着电影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在电影的构想里,每个人都不诚实,所以每个人都会撒谎、掩盖,从而导致最后的崩盘和高潮。
这样做是可以的。事实上黑泽明在他的传世之作《罗生门》里就有这样的主题表达,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陈述都可能不一样,也许他们主观上并不想撒谎,但是人这种生物,往往连自己都会欺骗。

第一,《提着心吊着胆》犯了和《三公里》一样的致命伤。《三公里》是二十六分钟短片,因此短板还不那么明显,但《提着心吊着胆》不同,它是一部长片,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常靠着台词和剧情来推动剧情,则显得颇不可取。故事中每个人物面对看到的尸体,第一反应都是把它藏起来或者埋了,没有不同,虽然整个故事可以自圆其说,但这个故事却是立足于导演/上帝这只主观之手上面的。
第二,《提着心吊着胆》的人物塑造颇为单薄。就如第一条所言,由于故事是由导演/上帝来推动的,那么电影里的那些人物则往往沦为符号化的人。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一个故事里人物的形态是各异的,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但是人物性格的最大呈现必然是在极端情景下,因而在绝境时每个人做出的不同反应会凸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然而在本片中,尽管男主懦弱、女主凶悍、劫匪狡黠、男青年虚荣、女青年拜金、医生虚伪,但是在面对极端时,他们的选择居然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傀儡式的。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来,李雨禾导演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电影主题,却牺牲了一个故事最重要的人物形象,虽然整个故事是好看的,情节氛围塑造是到位的,背后的寓言是有意义的,甚至于每个道具都是贯穿全片的,但是灵魂却因此消失了。
结语 请加油
也许不是消失,《三公里》里面出现的人物形象依然是符号化的,私以为这是导演李雨禾的一个比较大的短板。所有的故事,在曲终人散后留下余味的都是人物,情节会被遗忘,但情绪会被印刻。
有趣的是,《八月》、《黑处有什么》等片则恰恰相反,这些电影往往弱于情节而重于人物和情绪。所以,请加油吧,希望每位导演都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找到合适的路径,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更上一层楼,在未来的某一天继续为国产电影添砖加瓦。
【作者孔鲤,微信公众号“书林斋”(微信号:Kongli1996),微博@孔鲤】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