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以文学的方式建构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7-05-13 16:3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5月1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行“2017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该系列蓝皮书除聚焦文学、电影、文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等传统领域,还新增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领域。

据悉,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的品牌产品,权威发布上海文化发展领域的热点和重要问题,已经连续出版逾十载,被列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和上海“两会”的指定选送书目。

在发布会上,几位执行主编分别就2017上海文学、电影等各领域调研成果进行分享。

文学:建构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

上海文学蓝皮书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占彪称,近年来上海文坛出现了一批作家“书写当代上海”的现象,如金宇澄的《繁花》、吴亮的《朝霞》等。如果说文学是“个人记忆”的产物,这批作品由于“明显”与作者本人的个人生活和经历相关,被称为“明显的记忆文学”。

“由于此类作品写的多是‘当代’上海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这类作品除具有其文学价值外,还具有其显著的‘历史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作品正以文学的方式建构着上海的当代社会生活史。”陈占彪如是说。

“明显的记忆文学”与传统历史写作的区别在于,它更具亲和性、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在“近观”而非“远望”。据悉,《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7)》特别关注了通过“明显的记忆文学”建构上海社会生活史的现象,并从作家、批评家和历史资源三个角度探讨如何书写上海,兼及对上海民间诗社、翻译文学、文艺理论、精品佳作等展开分析。

2016年值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 周年纪念,《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7)》特邀鲁迅长孙周令飞、张梦阳、王锡荣等人讨论鲁迅及其创作与上海的关系。2016年也值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 周年纪念,该报告同样邀请茅盾的内侄女孔海珠、陈思和、陈建华、郑大圣等人讨论茅盾及其创作与上海的关系。

电影:新的产业模式正在形成

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有几件大事:总票房475.12亿元,同比增长3.73%;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2016年年末《电影产业促进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银幕总数达到41179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另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发布的2016年全球电影市场数据报告,中国内地领跑海外市场,目前已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电影市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在电影票房近六年来的首次增速明显放缓的同时,平均票价、单放映场次产出、单影院产出、单银幕产出等也都出现了下滑态势。”上海电影产业蓝皮书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轶说。

相较全国,2016年上海票房收入30.37亿,同比增长3.33%,与全国基本持平,上影股份登陆A股,多家民营影企落户上海,“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等多种方案大力推动。上海全年(参与)出产了《盗墓笔记》《美人鱼》《铁道飞虎》《七月与安生》《我们诞生在中国》《路边野餐》等多部在全国票房份额和艺术拓展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作品。

刘轶表示,但上海本土电影创作者的知名度和辨识度还不够突出,上海作为主要出品单位的影片影响力也还有待大力提升。

此外,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2016年出现的疲态也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刘轶分析,今年第一季度内地票房同比下降1.7%,观影人次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6%;在影院增多、银幕增加的市场扩充中,场均人次有所下降,说明近年来依靠人口红利和增加基础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减少市场提升动力,依靠技术创新、内容引导的新的产业模式正在形成。

也因此,《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7)》围绕“以内容为创新,电影产业发展新里程”的主题进行策划,梳理和研究了2016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和上海电影产业的最新动态和突出现象,尤其在IP改编电影、影人访谈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公共文化:进入“精细化”治理新时代

“‘十三五’期间,上海继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的力度。”上海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清泉重点介绍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7)》,“现在全市共建设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26个,其中111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闵行、嘉定、宝山、青浦、金山、松江、崇明、奉贤等郊区。”

数据显示,其中有100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107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达到了国家和上海市的相关标准。每个中心年均组织文艺活动、展览和培训的次数达到504次,年均参加活动人次达到105609人;每个中心平均有20个从业人员,在编人员9个,购买公益岗位4个;每个中心年均落实免费开放配套资金535万元,其他投入58万元。徐清泉说:“最让人高兴的是,各中心每周正常开放不少于56小时,每天不间断开放8小时。”

上海文化系列蓝皮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

在建设之外,上海城区规范管理也渐显成效。徐清泉举例,城市广场舞规范管理多年来一直是困扰许多城市管理者的老大难问题,因为噪音扰民问题、争抢场地问题等引发的各类纠纷时常可见。为了破解这一问题,上海闵行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常年有文化团队活动、不干扰附近居民生活”三个标准,斥资完成了100个市民文化广场的设施改造,推出了《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办法》,将广场舞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政府引导、社会管理、群众参与”的广场舞管理新机制,已显现出积极成效。

“上海迎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治理新时代。”徐清泉说,上海从政府权力全面支配的“单中心单主体主导调控格局”时代逐步升级过渡到由政府、社会、市场、中介及个体等多方面力量联手互动的“多中心多主体协调推进格局”新时代,应以更加精细化、开放化、多元化及社会化的方式来优化配置公共文化空间设施机构的功能及要素,力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活动极大提升。

“上海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它的一些特点:一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非常繁荣,各种各样的文化样式都有;二是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这个功能的构建已经初步形成了;三是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和选择也非常多样化。”在发布会最后,上海文化系列蓝皮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做了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最近这几年,上海的文化发展反映了一个新特点,我们将它概括为 ‘融合’——不同领域的融合。”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