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文物修复怎么赢得公信

与此前辽宁绥中一段野长城被修成“不好看”的水泥路一样,这段视频迅速引发网民围观。作为著名的明史学者,事关凤阳明中都的历史风貌,张宏杰显然比一般人更多一份关切。
而凤阳官方回应及时,不仅披露了文物维修的施工方资质,也解释了工人何以用电钻、刻字城砖价值等事宜,表现出了极大诚意。事实上,这也是政府部门在遭遇舆论质疑时应有的姿态。
尽管如此,官方的回应也并未完全赢得公众的信任。其一,施工现场杂乱不堪,工人操作仍有野蛮粗暴之嫌,很难看出剔除的完全是残破的城砖。其二,有没有倒卖城砖,似乎也不能以“没有发现”来断言,而是应该外化为严格的监管制度,比如,将取下来的刻字城砖编号等。其三,“剔除破损、松动城砖,对残缺部分修补加固”,也应该有明确标准,不能演化为大量的拆旧换新。
事实上,公众每每质疑文物的修复,并非多余。近年来,尽管很多地方都强调“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但在具体的施工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很多修好的历史建筑簇新得令人生疑。此前,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得只剩下门楼上几根木房梁,有关部门还称是“维修性拆除”,难以理解。
这其中,有关方面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说一套做一套是一个方面,而堂皇的维修理念与劣质的施工实践之间的背离,也是导致文物维修每每沦为文物破坏的重要原因。这其中,不排除工人为了作业的方便,擅自扩大拆除范围、替换比例的可能。
当下,随着“文物古建也是生产力”深入人心,很多地方都启动了文物维修计划,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要做好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重申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严格遵循作业程序与规范,并尽可能多结合文保专家的意见,真正做到既能加固文物,又能最大限度留下历史文化信息与历史风貌。
起码要做到,文保专家应该多出现场,多指导。想想看,当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一批古建专家在河北、山西古建上爬上爬下的辛苦,犹在眼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