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RUCer冬奥工作日志:我们燃烧在不同的角落|冬奥特辑

2022-02-28 19: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新媒体部 RUC新周

冬奥时光机

-第二站-

在这场冬奥会中,有一群RUCers,扮演着志愿者的角色,默默奔走于台前幕后。他们或凭借着一口流利的外语,为外国友人打通语言的屏障;或发挥自己的沟通才能,在场馆内外接洽观众、引导出行;又或者运用所学的摄影知识,将一段段美好回忆定格成画,剪辑为影,传递到你我面前。

对于“小雪花”(赛会志愿者)和“小橙子”(城市志愿者)们而言,冬奥不仅是一场充满爱与激情的盛会,同时也是自己专业技能的练兵场。在不同的岗位上,他们用各自的专业素养,为繁杂的任务注入灵感和效率,实现着人大人“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想。

这一站,时光机将会把我们带到志愿者们的岗位现场,从他们的工作日志里,近距离触摸志愿服务的真实细节。

准备好了吗?时光机,三,二,一,启动!

日志一:翻译的效率,语言的桥梁

黄芷晴 2018级 外国语学院:

我是法语专业的大四学生,在本次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中,我的岗位是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媒体工作间助理。在媒体工作间里,我经常能遇到法语记者。有一个上午,有五个记者讲着法语围在公告板前在研究交通问题,我上前问了一句“Je peux vous aider ?(有什么需要帮助吗)”他们眼睛立马亮了。我开始用法语给他们讲解班车和高铁的线路和时刻、指导他们下载12306APP、完成注册和买票。还有一个讲英语的斯洛文尼亚记者加入了这一交通问题的咨询大军,于是我上一秒讲法语、下一秒回头讲的就是英语,这样的多语种切换模式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的。当我发挥专业优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那种开心真的是无以言表。

黄芷晴在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媒体工作间

用法语为记者解答交通咨询

何佶轩 2020级 经济学院:

我在鸟巢的媒体运行领域担任新闻运行助理。在服务世界各地媒体的过程中,我的口语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开闭幕式作为高需求赛事,会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前来报道,这就对英语沟通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要能够听懂、回应媒体们的需求,用英语准确地传达信息、为媒体解决问题。我也因为口语的优势临时被经理选去做过一次口译,协助场馆经理与OBS(奥林匹克转播公司)的外籍工作人员沟通。语言沟通上顺畅后工作效率也提高了,问题很快成功地协调解决,我也会为自己的英语技能有“用武之地”感到很高兴。

日志二:光影的捕捉,镜头的对焦

吴雨祥 2019级 新闻学院:

我是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志愿者业务领域的志愿者,主要负责志愿者的图片和视频宣传工作。这个岗位需要应用图片拍摄、视频素材采集和后期制作的相关技能,此外也要掌握相应沟通采访的技巧。我在工作期间给不同领域的同学们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也为媒体提供了一些素材。看到自己记录志愿者们的图片和视频得到了肯定,在不同好友的朋友圈出现,在各个媒体得到展播,也一件很自豪的事情。虽然大多时候,我是一个站在镜头背后记录志愿者的人,但这份工作也成为了很多志愿者们的“眼睛”——感知不同领域的工作,呈现各自的精彩。这种记录者、传播者的身份也让我充分挖掘到了新闻工作的价值,激发了自己的工作效能。

李林蔓 2020级 经济学院:

我在首都体育馆闭环外区域担任服务领域的运行支持助理,在工作中正好用到了我的摄影技术和知识。比如说大家如果拿手机拍照的话,背景的冰场太亮了,就容易背光,但是拿相机拍照就会宽容度高一些,效果就会好一点。我给大家帮忙拍照,大家都很感谢我。那个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是真正做到了赛事服务——服务于志愿者,也服务于观众。

李林蔓在首都体育馆前台服务区域拍摄志愿者工作照

刘静芸 2020级 新闻学院:

作为城市志愿者,我主要的工作是引导观众有序散场回到停车场,除了引导工作之外,更多的是在点位之间走动,负责拍照摄像,服务宣传工作,记录这些精彩温暖的时刻。专业课让我了解相机的构造、参数,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去使用相机,应对不同场景。另外就是如何运用光、角度选择、构图问题,其实都依赖于过往积累的经验,但宣传组的师姐也了教我们很多有用的技巧,让我们运用在工作中。

日志三:沟通的焦点,坚守的路标

王罗慧 2021级 经济学院:

我工作的地点在首体周边的天桥,主要负责托举指示牌、言语提醒引导观众散场,并积极地问候散场观众,这十分考验我们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这次志愿服务,我自己也变得更加开朗积极了,戴上口罩秒变“社牛”,认识不认识的都会say hi。我们还会在观众全部疏散,志愿者下工的时候问候每一个伙伴,所有人都很开心能听到一句“辛苦了”。

王罗慧在雪夜里站岗等待散场

黄芷晴 2018级 外国语学院: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从世界各国而来、报道张家口赛区雪上项目的文字和摄影记者,需要随时准备解答他们的各种咨询。其实整个新闻中心有专门设置交通、抵离、语言和技术的服务台,可我觉得我在这个岗位上可谓集所有这些业务领域知识于一身。在负责工作间的三面公告板信息更新与维护时,需要与交通领域志愿者联系,获取当天的班车信息,也需要根据记者关心的信息及时调整公告板的布局和张贴内容。所以在整个冬奥服务的过程中,我运用和锻炼的既有英语、法语的语言能力,也有像沟通协调、不断学习这样的软实力。

日志四:知识的助力,专业的力量

李俊哲 2019级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我服务于张家口赛区的山地新闻中心,在媒体工作间担任助理。其实档案学和媒体助理工作的匹配度并不高,但是在经理知道我的学科是档案学之后,他将我推荐介绍给了冬奥的遗产档案部门,我在那里实现了一些专业价值。

遗产档案部门经理正在宣传他们以前的工作,正好我在学院的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官方社媒工作,就利用这个平台做了一个采访。采访后写的文章发到了我们的官方公众号:档案那些事儿,这篇文章也被中国档案报给转载了。我后面也陆续发了几篇,第一篇是宣传张家口新闻中心的档案工作;第二篇是从一个档案的从业者的角度去探讨奥运档案的工作,第三篇是花滑科普类的档案。

李俊哲参与的部分推送文章

王洲淼 2020级 新闻学院:

我是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礼宾助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协助主媒体中心的新闻运行团队去做统筹和文书工作。因为我们的文书工作其实和文字关系很大,有些时候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完一份文件,这就比较考验文字的时效性和速度了,而且也比较考验耐心,所以有点像新闻出稿子的过程,既要速度,又要准确,这一点我可能还没有做的太好,时间一快就容易出错。文书工作真的是很不容易,很可能失之毫厘就谬以千里了。

王洲淼在工作中

王宇藤 2019级 统计学院:

我在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的媒体工作间服务,岗位是摄影助理,在工作间主要负责媒体技术服务台以及工位管理。身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我可以比较熟练地使用R语言,对于数据进行加工和可视化。

我们志愿者的一项职责是为记者朋友调换电视频道,这需要我们知道每个时间段的电视节目。在场馆刚刚开始运营时,我们收到了一个包含了所有节目信息的Excel文件,文件有四五千行。凭借R语言,我就能通过输入简单的代码提取上述文件的信息,选取需要的数据,并删去不存在的频道,最后按照日期存储为二十多个Excel文件供其他志愿者朋友方便查找。在运行的最后一天,我利用R软件中的gganimate包将场馆每个时段的人数进行可视化,画成了gif图,直观展现了每个时间点各区域各类型记者的人数。

后记:难忘的记忆,目睹的荣光

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冬奥的意义在于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磨炼自己的能力,更在于志愿服务中一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和故事。

李林蔓至今仍然记得那次视频会议。在未进入场馆前,她和同岗位的其他小伙伴开过一次视频会议,参会的除了人大志愿者,还有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们。会议结束后,一位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同学突然说:“你们想看冬奥的衣服吗?我们今天发了。”因为人大的冬奥服装发得比北京建筑大学晚,李林蔓和其他几位人大同学都对冬奥服装十分感兴趣,连说想看。“他就在那个视频里把衣服像是淘宝直播卖货似的一样的一件一件给我们展示,还自己穿给我们看。后来我常常记起他在屏幕对面展示着冬奥的服装,我们嘻嘻哈哈地讨论衣服的情景。当时我的寝室只有我一个人,我觉得孤单好像一下子就没有了。”

李俊哲回忆,志愿者们和运动员、记者交换徽章,成为冬奥期间一件非常友爱和有趣的活动。“朝日新闻社当时送给了我们媒体工作间的志愿者一人一个哆啦A梦pin,之后我又私下又送给他一个志愿者的pin作为回报。通过这个我们就认识了,后来他每天早上过来都会给我打招呼说早上好,还教我如何用日语说早上好、下午好,我教他用中文说:‘吃了吗您嘞?’,后来他和我打招呼都用的这一句。”

李俊哲收到的哆啦A梦pin

宋泽颖在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工作,她也遇到了许多有趣又可爱的外国人。“我时常在场馆中见到一位乌克兰大叔,每次他从验证点经过时,都会向我和小伙伴说‘please don't stand’(因为每当有人过来时我们会主动站起来迎接),语气十分认真和诚挚。”

宋泽颖第四次见到那位乌克兰记者是在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的二楼大厅里,当时有多家媒体在采访两位运动员,她注意到其他媒体都是两人或三人,一人举着繁重的录影设备,另一人拿着话筒采访,而那位乌克兰大叔却不同。“他一个人默默安置好三脚架,立好看起来不那么复杂的镜头,然后在镜头大概30公分的地方开始了他的录影与采访,他一个人笔直地站着,对着单薄的镜头绘声绘色 ,语气活泼地播报。我当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也被他激情的语调感染了。”宋泽颖深深动容,当时心中萌生出一个念头:“等到下一次见到他时,我还会起身迎接他,并且我一定要说一句‘Fine,you are worth it!’”

宋泽颖的同伴拍摄的乌克兰大叔

2月5日的晚上,正是大年初五,首都体育馆门前的街道上挂着红灯笼,星星点点的白色灯光恍若星河散落人间,驱走了初春的暗夜,衬得四周喜气洋洋,荡漾着过年的喜气和冬奥的激情。这一天是刘静芸人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她正式走上岗位的第一天,也因为这一天产生了她在首体场馆外见证中国队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夺得首金的重要时刻。

“我有幸拍下了这样令人动容的一幕,城市志愿者们在场馆外围成一圈,收看短道速滑接力赛决赛的直播,我们为之紧张、欢呼,与一墙之隔的运动员们共同体验冰雪运动带给我们的激情、刺激与喜悦,共享这一份属于中国的奥运荣光!”刘静芸说道。

刘静芸和其他志愿者在首体外见证首金诞生

感动、成长、团结、热忱、青春、冰雪、责任、奉献、热情、感恩、纯粹、来之不易、倍感珍惜……志愿者们用这些词来形容自己的冬奥志愿经历。

当人大pin被戴在其他国家代表队身上、出现在电视里,当人大学生制作的倒计时视频出现在冬奥会开幕式前的央视上,当观众们被人大志愿者的激情感染;无论是闭环内,还是闭环外,无论是“小雪花”还是“小橙子”;从北京到张家口,从竞赛场馆到非竞赛场馆,人大学生的身影穿梭在其中,共同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一朵朵雪花共同燃烧、共同绽放,致力于举办一届冬奥盛会。冬奥会上志愿者们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力量,学习了更多技能,更收获了横跨地区国家的友谊,拓宽了生命的深度。

将冬奥的激情融入生命,将志愿者的精神贯彻生活。成为志愿者的时间虽然有限,但这段独特的体验所带来的收获和成长,却足以在每个志愿者的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文字:高明丽 杨婷惠 莫予滴 刘于嘉 黄宁 南迪娜 黎原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原标题:《RUCer冬奥工作日志:我们燃烧在不同的角落|冬奥特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