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肖邦:有太阳照耀与向往和平的地方,就有他的音乐|此刻夜读

2022-03-02 11: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虽然无法证明,但我可以断言,就在我写下这篇前言的时候,在半径为50公里的范围内,一定有人正在演奏着或者欣赏着肖邦的音乐……不论是纽约、伦敦、柏林、维也纳、莫斯科还是北京,不论在哪个时区里,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有肖邦的音乐。”

这句话出自《肖邦:生平与时代》一书的中文版序言。该书被誉为“英语世界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全面的肖邦传记”“迄今为止最好的肖邦传记”。作者艾伦·沃克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法国作家乔治·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

肖邦的一生,堪称是围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般的一生,1830年波兰爆发革命寻求独立失败,肖邦在华沙举办了最后一场音乐会,随后他带着一抔泥土,远走巴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在巴黎,他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情结、失去祖国的沉痛心情,倾注到他所有的音乐创作中,如《a小调前奏曲》《d小调前奏曲》等。他的音乐成为波兰人团结在一起重新复国的巨大精神力量。1849年10月17日,39岁的肖邦因肺结核病逝于巴黎,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肖邦留下遗愿,坚持要把自己的心脏取出,送回波兰。而直到一战结束后,波兰才成功复国,波兰人始终铭记肖邦,称其“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

在3月1日肖邦诞辰212周年之际,为大家分享这部传记的导读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虽然无法证明,但我可以断言,就在我写下这篇前言的时候,在半径为50 公里的范围内,一定有人正在演奏着或者欣赏着肖邦的音乐。我现在正好位于多伦多附近,但不论我把地点换到哪里,这个说法都能成立。不论是纽约、伦敦、柏林、维也纳、莫斯科还是北京,不论在哪个时区里,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有肖邦的音乐。他的音乐让无数听众着迷;世界各地的电台播放着他的作品;即使其他作曲家的唱片销量下降, 他的唱片销量也丝毫不受影响;“肖邦音乐会”依然深受人们喜爱,成了音乐厅的固定演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肖邦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他是波兰大地最著名的儿子。试问还有哪一个作曲家能够获得这样的称号呢?

音乐学的前浪不断被后浪吞噬。人们一度认为肖邦是一位“沙龙作曲家”,他写的都是玛祖卡、圆舞曲、夜曲这样优美动人的音乐小品,不足以被载入史册。我们的前辈不曾想到,一首只有几分钟长的乐曲(如第28号作品中的一些前奏曲),其音乐内涵竟然比博凯里尼(Boccherini)所有的弦乐四重奏加起来还要丰富。过去,只有创作交响乐、歌剧、清唱剧的作曲家才能被称为“伟大”。现在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但正如我们将在本书中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路易斯·奧古斯特·比松 摄影,1849年,波兰国家图书馆

据说,柏辽兹曾说过:“肖邦从生下来身体就每况愈下。”今天我们依然能在文献资料中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无法确定肖邦是什么时候感染上的肺结核,导致他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因此而丧命,但他应该很早就患上了这一疾病。他的妹妹埃米莉亚(Emilia)14岁时就因肺结核病逝,多年后他的父亲米柯瓦伊(Mikołaj)也死于这一疾病。肖邦的不少好友和合作伙伴同样被它夺去了生命,包括他的校友扬· 马图辛斯基(Jan Matuszyński)和扬· 比亚沃布沃茨基(Jan Białobłocki)。不必往远处说,就在肖邦的父母相识相爱并生下肖邦的热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这座庄园的主人卢德维卡·斯卡尔贝克(Ludwika Skarbek)就因肺结核而殒命。在华沙经常与肖邦来往的一些文艺界人士也是如此,包括指挥家、管风琴家威廉· 维费尔(Wilhelm Würfel)和诗人尤利乌什·斯沃瓦茨基(Juliusz Słowacki)。19世纪头十年里,波兰的肺结核疫情十分严重。据估计,在肖邦生活的时代,中欧有1/5的人口患有肺结核,共有几十万人被它夺去了生命。

肖邦位于华沙故居博物馆

美国肺病专家埃斯蒙德· 朗(Esmond Long)曾提出一个耐人寻味、如今仍不时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 肖邦在课上咳嗽的时候,把肺结核传染给了多少位学生呢?”他的学生中至少有两位因为“奔马痨”(这个词生动地描述出了肺结核晚期病情加重时病人的状态)而英年早逝。保罗·冈斯伯格(Paul Gunsberg)和卡罗伊·菲尔奇(Károly Filtsch)病逝时分别只有12岁和15岁——虽然无法证明他们的病和肖邦有直接联系。但不管怎么说,交叉感染是常有的事。由此引申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米柯瓦伊·肖邦家的六个人中, 有三人死于肺结核,而另外三人却平安无事呢?肖邦的母亲尤斯蒂娜(Justyna)、姐姐卢德维卡(Ludwika)和妹妹伊莎贝拉(Izabella)都没有出现过肺结核的症状。我们知道每个人对肺结核的抗病能力不同,她们的抵抗力可以长时间保护她们不受肺结核侵害。而且有些感染者可以存活很多年,几乎不表现出什么症状,而有些人则会很快死亡。肖邦和他的妹妹埃米莉亚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埃米莉亚出现肺结核症状后不到两年就病逝了,而肖邦却与病魔缠斗了二十多年。

乔治·桑和肖邦位于西班牙的居所

乔治·桑(George Sand)和肖邦亲密无间地生活了八年,但她也没有患上肺结核。两人在马略卡岛以及后来前往桑在诺昂的乡间别墅短住期间,桑的孩子索朗热(Solange)和莫里斯(Maurice)在肖邦病情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和他朝夕相处,他们也没有得病。这些情况曾让医生们大惑不解,他们给出的诊断也各不相同。维多利亚女王的医生、1848 年曾在英国给肖邦治疗过的詹姆斯·克拉克爵士(Sir James Clark)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他认为肺结核根本不是传染病,而是一种易生病的体质,不会传染给病人的接触者,在本书中我们也认为这是个难以理解的观点。相比之下,在肖邦1838 年坎坷的马略卡之旅中为他治疗的几位西班牙医生坚信肺结核具有传染性。截然不同的观点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詹姆斯·克拉克爵士及其支持者主张患者应充分休息,去阳光充沛、气候干燥、空气新鲜的地方生活。他们的口头禅是“去南方”。而为肖邦治疗的西班牙医生做法则极为不同。他们向政府汇报了肖邦的病情,导致他的床褥被烧、家具被毁,由于人们害怕被传染,肖邦只能生活在一种近乎隔离的状态下。肖邦见过了各路医生,也尝试了各式各样的疗法,包括放血、医蛭、水泡、大杂烩一般的食谱和稀奇古怪的药材。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肖邦在短暂的一生中咨询过的医生足足有33位之多。多年来,跟形形色色的医生打交道花掉了他不少积蓄,这可能也是肖邦有时会缺钱的原因。

那么肺结核对肖邦的创作造成了哪些影响呢?有时肺结核给他带来的仅仅是一些不便,他还有精力四处奔走,处理日常事务。但病情严重时,他的日常活动就会陷入停滞。长期乏力、持续咳嗽、喉咙发炎、呼吸不畅、神经疼痛导致他无法正常工作。乔治·桑告诉我们,在从马略卡岛返回西班牙本土的艰难旅途中,肖邦咳出了“一盆一盆的血”。这是他去世前十年的事情。而正是在这最后的十年里,肖邦写出了降b小调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幻想波兰舞曲》及《船歌》这样的杰作,这着实令人惊叹。实际上在生命的最后两三年里肖邦上下楼梯都需要男仆帮忙。医生让他服用的各类药物中有用于缓解症状的鸦片制剂,这些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可能也让他无心工作。简而言之,创作对于肖邦而言是件奢侈的事情。

乔治·桑和肖邦,Lionello Balestrieri 绘画

但最终又是创作给他带来慰藉,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肖邦的创作过程通常是缓慢而痛苦的。从手稿上大量的修改痕迹就能看出他内心的激烈挣扎。为了找到合适的结构,有时他会把一个乐句反复修改五六次,结果常常又回到了最初的版本。但研究肖邦手稿时,哪怕是影印本,我们能体会到的那种快乐也是不可否认的。比起盯着冷冰冰的、号称更清晰易读的印刷版乐谱,研读手稿给人带来的满足感是无穷的。手稿体现的是个性。在更悠闲的年代曾被称为“笔迹书法”[比起近些年音乐学界常用的“五线谱笔迹学”(Rastrology)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新词,过去的说法显得文雅多了]的字迹之下隐藏着另一个世界。那里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情感——希望、欢乐、匆忙、闲适、痛苦甚至是狂喜,各种情绪从笔尖宣泄而出,争先恐后地出现在乐谱上,静静等候着诠释者的到来。简而言之,手稿是个好朋友。

看到手稿时,我们看到的是作曲家生命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脑海描绘出挥之不去的画面。肖邦独自一人在房间里,以钢琴为伴(他都是在钢琴键盘上创作的),常常在一页乐谱上花费几周时间,他来回踱着步,因沮丧而折断铅笔。肖邦修改乐谱时,一定要让别人看不出他最初的想法。对于多数作曲家来说,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一条删除线就足够了,但肖邦不一样,他要把这几个小节都涂黑。

肖邦内心的挣扎无疑与摧残他的疾病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他对完美的追求,这是他一生不曾改变的特点,也是他的一个优秀品质。这个品质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如今肖邦的作品在音乐厅里仍备受欢迎,虽然他的作品总数较少,但他的知名作品的比例比其他作曲家都要高。

选自

《肖邦:生平与时代》

[英]艾伦·沃克 / 著

胡韵迪 /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索·恩

原标题:《纪念肖邦:有太阳照耀与向往和平的地方,就有他的音乐|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