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奉贤江海村:种植大棚何以“变身”美术馆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2-03-03 08:2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上海的乡村是什么模样?当种植大棚里长出艺术作品会是怎样的景象?

初春时节,“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在上海奉贤南桥镇江海村种植大棚开幕,展览试图把大都市乡村的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摩登”的审美场所,并从乡村吸取智慧,轻介入的方式探索艺术与乡村的双向赋能。

上海奉贤南桥镇江海村,民居白墙上的墙绘出自南桥镇大学生村官陆燕青之手。

走在水泥铺就的乡间小道上,阳光里浮动着春天的气息,两旁民居白墙上勾绘着丰收吉祥的生活,目之所及屋舍俨然。循着“海马营地”的指示路牌直至深处,一个大棚出现在田野之中,此地便是“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的发生地“大棚美术馆”。

“大棚美术馆”展览现场

“摩登”与“历史”结合,以“归田”“归家”“归艺”“归心”四部分30多件展品展现人与乡村自然、人与乡建环境、人与乡土民艺、人与乡愁情感的关系。“归田”部分的首件作品便是大棚本身。

大棚航拍图

 大棚“成了”艺术作品,艺术走进乡村

“大棚美术馆”并非一个美术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棚。平日种植火龙果、藏红花等观赏性作物,农闲时节这座农作生产大棚首次成为了美术馆。走入其中,观展体验是特别的:“展厅”是透明的,作品“生长”在土地上。在此能清晰地听到风声、雨声、鸟鸣,感受到阳光的移动。

大棚中的动态装置《召唤3》

大棚内,体量最大的作品是由荣晓佳、谢悦、王林团队带来的《召唤3》,这是一件定制的动态装置作品。据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教师荣晓佳介绍,这件作品“使用了3组共36根垂直悬吊的竹竿,通过传动转轴上呈30度角分布的12个偏轴结构,获得升降竹竿需要的正弦函数转换,带动竹竿阵列呈波浪形周期起伏运动。”

视频:装置作品《召唤3》(00:44)

《MIX·竹》

展览中很多作品采用了低介入、易组装的方式。东华大学的黄更、王沛团队带来“MIX·竹”,运用重力守恒定律,让轻盈的竹子立于田间,并利用其圆润狭长的造型形成天然的音响。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教师穆杰团队带来的《太湖石》,用新的材料和构造方式表述太湖石皱、漏、瘦、透的审美特征,将传统审美融入当代空间语境。

穆杰团队作品《太湖石》

张一戈、陈伟朝与志愿者带来的《PopUp 101——绽放101》。

村民参与作品搭建

《PopUp 101——绽放101》,构建过程

产自乡村的艺术品

除了大型的装置作品,展览还呈现了不少乡村建设的实践案例,包括了崇明乡聚实验田、浙江省三门县横渡美术馆、富安乡村美术馆,以及湖南溆浦北斗溪坪溪、浙江丽水松阳县吴弄村等地的民宿设计等。虽然面向不同,却均传达了建筑改造与村庄风貌呼应、乡土建造策略和当代的生活体验等艺术介入乡村、发掘乡村魅力的理念。

展览现场

一些源自乡村、可以转化为产品的艺术作品也在大棚内展出,如章莉莉的《“百鸟林”非遗公共艺术装置》,其作品还原染坊中布条垂挂的场景,聚集了贵州丹寨蜡染、苗族百鸟衣、四川阿坝羌绣等图案纹样,讲述中国染织绣的非遗技艺之美。赵蕾的作品《搪瓷年代》,回望民众日常的生活符号和工业生产的时代印记,“物”的见证管窥了时代的留痕,勾连了历史线轴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生活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章莉莉作品《“百鸟林”非遗公共艺术装置》

展览中还有一件由老物件构成的特别作品——《皮箱里的回忆》,其创作者陆燕青是南桥镇大学生村官,她是土生土长的江海村人,除了外出求学,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村中。她的作品载体“皮箱”是母亲的嫁妆。她的母亲自九十年代从邻村嫁到江海村,为人母后,皮箱装的都是孩子的衣服。“里面的衣服是我小时候的,有奶奶和外婆织的、妈妈绣的、爸爸买的、哥哥姐姐穿过的……这些封存的物品,构成了童年的回忆。”陆燕青说。也正是这份美好的回忆,使她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故土,投身于家乡的建设。村中的墙绘就出自她的手笔。

南桥镇大学生村官陆燕青《皮箱里的回忆》。

陆燕青(左一)与学生时代在上海美院带她毕业设计的老师穆杰(左二,其作品《太湖石》参展)分享自己的创作由来。

此外,展览地也从大棚延伸到田野和房车营地。策展团队在江海村以及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并以摄影作品《归》呈现。在调研中,团队感受的新农村建设给乡村生活带来的改变,也看到了村中年轻人大多去往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年节周末,年轻人回到家乡,带来的新讯息也为乡村注入了新的内容。

葛天卿、姚雨馨、王子钰,《归》

此次展览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教师葛天卿把展览形成过程看作艺术家与设计团队根植在泥土里的劳作,并在田野间进行艺术价值的探索。奉贤区南桥镇党委书记瞿磊表示,希望以美能激发人们的向往之情,进而探究其历史、人文价值。

展览布展现场,如同田地里长出艺术品。

展览原定于农历新年前开放,但因为防疫要求推迟至初春,故仅开放一个月,预计3月底落幕,大棚也将回归其种植的特性。但上海美术学院在江海村乡村美育探索并没有结束,目前南桥镇“良渚江海乡村美育联盟”挂牌,大棚美术馆在来年农闲时还将回归,与此同时因为该大棚种植的是观赏性作物,策展团队也在探索艺术作品与观赏性作物在大棚同展的可能性,此外南桥镇“鸭棚会客厅”也正在建设中。未来,吸引艺术家驻留,并围绕高校课程,定期与村民合作开展乡村艺术实践,辐射上海市其他同属性的海派乡村,建构新海派乡村更加切实精准、联动叠化和持续赋能的美育共享机制。

展览现场

注: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引领项目支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大学指导,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南桥镇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奉贤区博物馆、奉贤区南桥镇江海村承办。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