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家奉专栏:忽闻岸边踏“和”风
周末到北戴河,散步时偶然看到“圆梦园”的标志,便信步而入。
哦,这里原来是一座新建的文化园。园中移步换景,内容丰富多姿,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它的主题却一言以蔽之:“和”。
园中的主要设施处处体现“和”的元素。
园中最高的那座雕塑是一位老者,然而人们却一下子认不出是谁。经询问,说是“史伯”。我立刻“百度”,方知史伯是比孔子、老子还早二百多年的西周末期大思想家,他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重臣。他虽不为常人所知,但作为一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却占有重要位置,学者在系统的专著中无不提及。他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他认为,“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它是百物构成的法则;“同”是指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如不与另一事物相“和”,就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来,“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他指出西周行将灭亡,原因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即去以直言进谏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史伯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见和与同)的概念。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了。史伯的这个思想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因素,因而被称为我国古代“和”文化的最早奠基人。
围绕史伯那高大伟岸的雕塑,园中处处布满了“和”的元素,可谓“三步一小‘和’、五步一大‘和’”,眼里看到的是“和”,脚下踩着的是“和”,地上长着的是“和”树上结着的也是“和”。园中矗立着一个“和”字碑林,集纳了历代古人、现代名家书法中各种“和”字的写法,刻于碑上,供人逐个欣赏。据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园区里带有“和”字的石碑、石鼓、牌匾计有189处,其它标志物上也有“和”字263个,这是他们一个一个数过的。



吃也吃不够,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真没想到,在这与北戴河旅游度假区一路之隔的田野上,弥洒、漫卷着这么一阵阵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北戴河,这个传统的避暑胜地,被这样一股“和风”沐浴了起来,将会因平添了浓浓的文化味而更加引人入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